尹 悦
(郑州轻工业学院 外语系,河南郑州 450002)
2005年以来,河南省从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出发,实施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策略,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集佛教、武术、音乐为一身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已成为中国实景演出的扛鼎之作和河南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成为中原文化的一大亮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每年在海内外巡回演出高达300 余场,创收2 000 多万元,并吸引了上千万的海内外游客前往少林寺旅游[1]。少林功夫、少林文化也已经走出河南,走向世界。2007年开始,在河南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澳洲行”等一系列大型活动陆续启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是,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原文化对外传播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河南文化资源丰富,有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大宋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这些是中原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战略资源。但是,有中原特色的精品栏目、重大活动较少,还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目前,河南省做得比较成功的大型活动只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富有创意的精品栏目只有《梨园春》和《风中少林》等少数栏目。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很多文化资源都未被挖掘出来,已被挖掘的文化资源的内涵深度也不够。河南省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分支较多,未得到合理整合,没有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河南的媒体及宣传、文化部门对中原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比如,洛阳的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并不为人们所知;安阳殷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仅为一部分学者、专家提及,外界知道的人寥寥无几;中原文化中的伏羲文化、老子文化、红色文化等更是无人知晓。河南文化资源传播力不强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民众的支持。目前,中原文化对外传播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展的,地方和民间只是作为配角,积极性未被激发出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下,河南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庆典活动,如“信阳茶文化节”、“洛阳牡丹花会”、“南阳诸葛亮文化节”等,但是,这些活动多为官方主办,脱离了活动的地方性、传统性和民众性。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仅靠政府的支持是不行的,还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提升中原文化对外传播效能。
河南在特色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水平上升级缓慢,缺乏创新,省内特色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欠缺。例如,河南是戏剧大省,但是,由于在戏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创新,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对年轻人难以形成吸引力。河南省的新兴文化创造性产业相对落后,网络、游戏、卡通等高新技术手段尚未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中去,河南的报纸、广播、电视、图书等传媒产业也缺少富有创意的栏目和品牌。
“立足民族,洋为韩用”,是韩剧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韩剧中,可以领略到韩国人的传统饮食、服饰文化、婚丧嫁娶、宫廷礼仪,等等。人们在看完韩剧后,对韩国的饮食、服饰、美容美发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追捧。“影视+旅游”的效应可以说在《大长今》这部电视剧播出后被发挥到了极致。剧中出现的韩国民俗村、华城行宫、昌德宫等地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特别是位于京畿道MBC公园内的“大长今村”,更是成了外国游客必去的景点。韩式传统饮食也因此剧的带动,受到人们的追捧,登上了世界舞台。据韩方统计,截止目前,《大长今》已在全球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已为韩国创造了三万亿韩元的经济效益。以香港为例,此剧2005年在香港播出时,创下了200万人的收视高潮,相当于三分之一的香港人都看过这部韩剧,香港甚至还将不屈不挠的“长今精神”编入小学教材中。
韩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振兴,对历史遗迹、传统艺术、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以各种方式加以保护和发扬。在韩国各地,到处是外观保护良好的传统民居建筑群,政府鼓励民居拥有者继续在传统的瓦房和草屋里生活,但建筑外观不能被随意改变,以形成体现传统风俗民情的“民俗村”。在韩国,简单的泡菜、泰迪熊、绿茶和活字印刷术等文化项目,都可以被当成主题建成博物馆。
韩国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也离不开广大韩国民众的支持。韩国民众保护文化产业的意识很强,众多的文化财产保存会等民间组织起到了强大的监督作用。在政府的支持下,民间团体还定期举办“旅游节”、“泡菜节”和“假面舞节”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民间自发举办、政府协助支持的。这种以民众为主体的活动形式,使广大民众找到了节日文化主人的感觉,强化了文化保护意识,主动加入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去。
韩国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价值。如韩剧《大长今》融合了饮食、服饰、医学、礼仪等传统文化因素,除获得了电视剧收视高潮的一次性的收益外,还在东南亚乃至全球引发了韩国旅游热、韩式美食、韩国传统文化体验热,等等,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河南地处中国的中原地区,有“中国之中”之称。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华夏民族的根脉所在。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等,都发生在河南。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国5 000 多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长达3 000 多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原文化也在不断地兼容众善、融会贯通。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断融合交流,逐步实现了思想观念、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融合生化,自身的外延得以不断扩大,并催生了中原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大同”、“和合”等核心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
中原文化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文化就远播异域,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并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北宋时期,中原文化开辟了闻名世界的海路传播的新纪元。现代,岭南文化、闽台文化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至今,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风俗、礼仪等方面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逐步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黄帝文化、老子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大宋文化、武术文化等,这些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形成河南文化产业集群的有力素材[2]。但目前,河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河南省应集中力量,发挥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文化资源,集中打造祖根文化、宗教文化、宋文化、汉文化等品牌,把这些河南独有的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从而形成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智力保障。
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精神特性,决定了其对创意特别是深度创意的高度依赖。中原文化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而这主要取决于深度创意和自身文化创新能力的提高。河南文化企业在文化创新和打造中原文化品牌方面,需要做以下努力。第一,引进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相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第二,对文化产品进行“精细加工”,满足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审美需求[3]。《清明上河园》为传统历史景观的开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值得借鉴和推广。第三,创新文化产业模式。开发中原文化产业模式不仅要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武术戏曲等传统优势产业,还要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做强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功夫娱乐、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拓展网络文化服务功能。
《少林寺》、《少林小子》等影视剧成就了“少林”品牌。自古以来,少林寺就以功夫名扬天下。但是,少林寺真正走出河南,走向世界,成为驰名中外的文化品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少林寺》为主的一大批影视剧的传播。“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观念慢慢地在海内外友人的心目中扎根,受此影响,国内外掀起了习武的热潮,也带动了少林寺及其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些影视剧的热播,才使少林功夫名扬天下,使“少林”成了河南文化产业的一个知名品牌。河南不乏影视剧创作的素材,《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汉武大帝》中的都城洛阳、《少年包青天》中的包公祠、《杨家将》中的天波府等地都在河南[4]。中国“七大古都”,河南有三,开封、洛阳和安阳,可以说,河南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为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河南应以影视剧创作为中心,创作出更多像《少林寺》、《神探狄仁杰》、《少林四小龙》那样一批高质量的影视作品,进而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业和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省政府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宣传、文化、教育、新闻、广播、出版等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行业的特点和职能分工,向海内外宣传、展示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特色。第二,政府应以对外文化交流为载体,多开展类似“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澳洲行”等成功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5]。中原文化对外传播仅靠政府的支持远远不够,还需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广大民众应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地方的各种旅游节和文化活动,应以民众为主体,让民众找到节日文化主人的感觉,进而投身到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队伍中去。
[1]廖生智.影响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因素及对策[J].天中学刊,2010,(8).
[2]靳义亭.河南省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思考[J].前沿,2011,(20).
[3]沈田青.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2012,(2).
[4]王金榜.影视剧对中原文化的传播作用[J].青年记者,2008,(12).
[5]张晓延,李学清.基于区位商的中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