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

2013-08-15 00:55:15杜明侠吴笑伟冷传广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院校

杜明侠,吴笑伟,冷传广

(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45;2.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5)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对象高职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剧烈变化期。他们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情绪和思想极不稳定,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他们的内心极其矛盾。因为高职生的心理具有不成熟的特点,所以若高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将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其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心理健康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把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正常发育的智力;稳定的情绪和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知之明;有符合其年龄的心理特点。为了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分析高职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调整和消除不利于其成长的消极情绪,引导他们保持心理健康,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高职生的心理特征

高职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上高职院校是不得已的选择,心理上与本科生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落感与新鲜感交织

高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往往有很大的心灵触动。一是高职院校多集中在大城市,所以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的生活环境与以前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差别;二是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与高中的管理模式差别较大,在高职院校,高职生需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三是高职生缺少应试压力,技能教育的成分明显增加,学习的实用性、针对性加大;四是高职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需要高职生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清晰。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原来的中专或成人高校改制而成,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此,高职生对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存在疑虑,同时崭新的大学生活对他们来说又是新鲜的,所以,高职生是失落感与新鲜感交织,这种情感的交织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自卑感与成就感并存

大多数学生出于无奈才填报高职院校,心理上有一种自卑感。升学前后巨大的心理落差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此外,83.7%以上的高职生来自农村、小城镇和贫困家庭,贫困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1.3%,对家庭经济条件的客观认识导致贫困生具有特有的自卑感。然而他们经过十年寒窗并经过严格而又艰辛的高考,总算升入了高职院校,这是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自然而然又有一种成就感。

(三)人际交往和情感困扰交织

高职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学习社会知识,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一些学生由于个性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人际交往遇到种种障碍。同时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上开始发育成熟,心理上的变化很大,情绪不稳定,对性、情感、道德、责任等问题产生许多困惑,常常处于内心的矛盾状态。他们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学习人生的经验,这些问题极大困扰着他们。人际交往和情感困扰交织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行为失控,若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将极大影响其身心健康。

(四)焦虑感与进取心并存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越来越成为企业选拔人才考虑的首要因素。高职生在文凭上不及本科生,基础理论薄弱,加上学习时间少,造成高职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又因为成长环境的差距,从而产生焦虑感,精神负担明显加重。随着高职生对环境逐渐适应,学习生活逐步走上正轨,其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进取心有所提高:有的高职生希望能学到一技之长,在本行业中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有的高职生在学习上自我加压,希望通过专升本进一步深造,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作为高职生,焦虑感与进取心并存较本科生更为明显。

二、影响高职生心理特征的因素

高职生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

(一)高职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高职生自我意识的偏差是造成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认知和评价较低,加上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持怀疑态度导致产生自我意识偏差,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与本科生进行比较,使自卑心理进一步加重。其次,学习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久的学习兴趣以及适当的学习方法也是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障碍。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诸多身心发展方面受到严重影响,致使高职生的心理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自我管理能力差、人际沟通困难、情绪不稳定等几方面。同时,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体的课程设置与现代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格格不入,造成学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教育与影响关系到高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高职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家庭、社会环境中查找形成原因。首先,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加剧了高职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盲目追求高学历,再加上社会对高职教育不甚认可,这些都使高职生感到前途渺茫,极易累积他们内心的消极因素,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关心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关心高职生需要,尊重学生内心感受,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高职生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的信息量,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实用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针对青年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易说好动等特点,根据其年龄段的特征,安排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它既可以是文体活动,也可以是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把剩余的精力转移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的作用要转移到引导、启迪和辅导上。教师引导和启发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脑、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实行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实行教师少讲精讲与学生自学、思索、讨论、研究、总结相结合。针对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要给予激励[1]。

(二)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在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一些学生容易产生无所事事的“空虚感”,这对个人学业和学校管理来说都是潜在的危机。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充实学生心灵,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可在全校范围内开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可以举行技术大比武和专业知识大赛。对于优胜者,应在大众场合给予表彰,授以荣誉称号。通过这种形式,产生专业领域内的明星,这些同学在评优、评先、毕业分配等方面应享有优先权。使广大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形成“你追我赶、互不示弱”的学习场景,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受。

对于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进行的比赛项目有:制图、钳工、机加工、汽车修理、故障检测和汽车驾驶等。对于汽车电器专业的学生,可进行的比赛项目有:收音机制作、电子线路制作等[2]。对于公路和桥梁专业的学生,可进行的比赛项目有:工程勘测和设计等。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进行的比赛项目有:打字、编程、网络维护、计算机组装等。通过这些大赛的实施,可以实现培养目标技能化、教学过程实训化,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的技术、技艺人才或管理人才。我们的毕业生既会动手、又会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既有复合型人才的特征,又能满足知识技能多样化的需要。

(三)调节学生情绪,讲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普及心理知识,进行心理测试,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要建立专门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机构,全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找出引起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原因,分析引起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症结,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使其摆脱心理困扰,保持心理平衡,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3]。

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教师要学会调节学生情绪,使其不良情绪有调节和诉说的对象。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均创造出一种和谐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情绪稳定。一般而言,轻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感到愉悦、自由、坦然,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心态,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

现代社会,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再加上受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应讲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融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追求新知识,追求心理健康,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四)加强自我意识和职业观教育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加强自我意识教育,使学生掌握自我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客观评定自我价值,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正确看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对自己提出可行的目标,不苛求自己,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增强自我的独立性。加强职业观教育,挖掘高职生具有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分析所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所从事职业的发展前景,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前途。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高职教育的整体出发,根据高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在校园内创设一种良好健康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总之,高职生心理挫折的缓解与消除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保证高职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

[1]吴笑伟.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8).

[2]吴笑伟.动态分层教学在汽修专业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5,(5).

[3]王有智,欧阳伦.心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高职生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