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超媒体时代的摄影人才培养

2013-08-15 00:55:15
关键词:媒介摄影时代

延 婧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当今社会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对于社会、时代、普通人的个体生活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作用,媒介不但影响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变化,自身传播形态也发生着快速变迁。随着科技的进步,受数字化技术的影响,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形态将朝着多媒体相互叠加并且高度融合的多维传播的“超媒体”时代发展。所谓超媒体时代是指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为支撑点的各种媒体在完成个性化生存的同时,努力扩容,使自己成为兼容多媒体的传播板块,经过一个阶段兼容、整合、重组之后,形成能够左右一个区域乃至国际社会的超级力量,将全球文化版图有秩序地纳入其中,实现信息与文化的平衡交流。这是一个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重叠、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型传播阶段,将是人类能够对媒体发展实施有效控制、媒体运营严格恪守规则、传播秩序和谐的时代。

媒介发展形态的变化必然影响个体媒介发展形态的变革,摄影亦是当下一种重要的视觉传播媒介,面对超媒体时代的到来,摄影需要如何变革才能站稳脚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高校则应当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型人才,因而培养何种摄影人才能够应对超媒体时代的挑战是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超媒体时代需要培养具有“文化能力”的摄影人才

超媒体时代,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不容置疑,多种媒介的并存与融合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积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媒介信息的交融使得文化趋同成为趋势,然而媒介个体要在多重媒介竞争中使得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具有权威性,成为话语权的主导,就必须在文化趋同的背景中创造“不同的声音”。因而,当下影像专业领域也流行“观点即为卖点”的说法,意在强调影像应当包含摄影师独特的思维方式,传达摄影者独树一帜的观点。对于摄影教育业而言,培养摄影人才的立足点,不是仅仅培养精通摄影技艺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具备“文化能力”的有用人才。“文化能力”是一个动态词组,是指学生最终能成为具备文化把握能力和文化评价能力的人才,懂得用文化驾驭影像,以文化的眼光看待镜头中的事物,在与社会的对话中懂得进行文化思考,提出问题,提出自身的主观评价,最终所集结的影像不是小我情绪的宣泄,作品所展示的不是只追求形式美的风花雪月的翻版,而是摄影者深入社会,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其文化评价的产物。

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文化能力的有用人才,学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的运用上,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其一,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注重“厚基础,宽口径”。所谓“厚基础,宽口径”是指在强化摄影专业特色的同时,需要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多种人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四年本科学习,不应只是接受摄影专业知识,更应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诸如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和史学等有助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相关课程渗透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学生通过对多种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在吸收多重文化精神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独到的文化眼光,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才可能使自己的影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辨性。当下在一些学生的摄影展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很多作品重视觉形式、轻文化内涵,这与学校课程体系设置单一有关,部分学校只重技能教育,而轻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过分强调摄影本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导致学生实践创作时思维方式单一,不能深刻剖析现实,所拍作品单薄、肤浅。要具备深厚的摄影功力往往在于摄影之外的积累,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把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获得成熟的见解,其影像才能更为深邃。

其二,除了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多种学科的营养搭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采取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开掘其思维潜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宿志刚教授,借鉴德国先进艺术教学模式创造的一套特殊的教学方式值得研究和推广,其教学过程分为概念摄影、想象摄影和自由观念三步。第一,概念摄影。让学生通过对客观物象自然属性的认知和其形象的观察与解构,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概念理解,并发现其潜在的形象价值,这一步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形象意识;第二,想象摄影。主要让学生把对物象的认识从自然属性中解放出来,通过与社会对话,在深入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道德等问题的探究中,动用思维的想象机制赋予物象以新的社会意义,进而也使客观的物质形象转化为摄影师与社会对话的影像主角;第三,自由观念。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进入社会体验、思考后,最终要使影像步入成熟阶段,并要重新梳理思绪,进一步提炼事物隐含的意念和哲理,使自身作品最终落脚“自由观念”的层面,进而彰显摄影者对社会具有的鲜明的文化评价、展示自身的独立观点。在三个步骤中,第二步与第三步至关重要,目前摄影教学中,一些学校在教学模式的关照中没有用动态的眼光去把握,而是将脚步驻足概念摄影的基础层面,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训练初步视觉素养上,当下面对超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的培育使更多普通受众也具备一定的视觉修养,使用相机的普通人中也间或有具备视觉美感的作品问世,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要立足社会,必须使自己的影像成为自身进行独立文化思考的产物,学校教学更应当注重将精力倾注想象摄影与自由观念两个步骤,在教学中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定期布置启发学生艺术思维和社会思维的摄影任务,促使学生在摄影任务的完成与总结中积极进行独立思考,最终通过教师对任务完成状况的深入点评,真正开启学生心智。以动态的思维方式关照摄影教育,将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独立的文化思考能力和以影像把握时代、进行文化反思能力的摄影能手。

二、超媒体时代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摄影人才

未来的超媒体时代是多种媒介整合的时代,媒体信息的传达不只依靠一种媒介,将会通过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交互传播,超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形态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多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叠加、高度融合、自由转换的传播状态,在超媒体时代传媒业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全能型媒介通才。培养摄影专业的学生在未来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崭露头角,不光要精通摄影一种媒介技能与知识,学校最终的教育目标应立足培养“复合型”的媒介人才,亦即在教育中注重学生多种媒介知识的积累和媒介技能的掌握。摄影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注重静态视觉经验与学识的积累,还应具备解读动态影像的能力,力求掌握制作动态影像的技术,把握动态视觉语言的表达规律,同时还应加强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掌握多种制图软件的使用等。回归摄影教育本身就是学校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除了突出摄影专业特色外,还需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参照新闻传播与影视编导等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发其他媒介课程,力求使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知识的学习,在汲取多方知识的过程中最终提升自身的摄影素养。

三、超媒体时代需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致力于摄影本体的开拓创新

在超媒体时代,未来的摄影人面临的不仅是媒介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公民社会”的压力。新的媒体时代将会培育公民社会,亦即社会成员的话语权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尊重,每个公民在超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都有在公共媒介平台上发表言论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超媒体时代,媒体和受众不再是泾渭分明,不再有绝对的主动和被动之分。摄影领域将迎来摄影平民化时代,面对新时代的多重竞争,未来从事摄影专业的青年人要创造一流的影像,不但要拥有多种媒介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摄影本身的开拓创新,使其成为传达摄影师独到观点的有力武器。

摄影本身的创新包含视觉思维和摄影语言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摄影人在对国内、外摄影发展史宏观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特征在视觉思维与摄影表达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创新不等同于搞怪、恶搞,不是摄影师凭借一时冲动,为单纯寻求视觉刺激,进行影像的花样翻新,而是以国内、国外摄影发展史为参照系,在理解和总结前人视觉表达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批判与创新,最终其作品所包含的独创性的视觉思维和摄影语言应当是其在对摄影、艺术、社会、时代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创造,这种创造包含摄影、时代、艺术需求的发展动向,是摄影者理性思考的产物。摄影创新水准的高低取决于青年摄影人眼界的高低。对于学生眼界的培养和训练,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分两步。其一,开设中外摄影史的研究课程。学生通过研究中外摄影史的发展脉络,明晰影响摄影变革的外在因素,把握摄影视觉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捕捉到这些本质的东西,摄影的艺术创新才有章可循。在摄影史的教学中,目前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这种方式比较机械,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互动参与,例如教师在中外摄影史的每个发展阶段设定一个主题词,概括某一时代的摄影发展特征,让学生围绕主题词,结合摄影革新的时代动因、文化动因、社会动因,以及摄影语汇的表达特色、传播效果、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资料搜集,通过课堂每个学生的讲解诠释其对主题词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摄影本质的认识。其二,开设分析当代优秀摄影视觉文本的课程,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对视觉文本的类型选择应追求多元化和代表性,分析其成功因素时应从摄影本学科的角度出发,还可以通过图象学、符号学、意识形态学等多种角度进行剖析,进而启发学生以更立体的视角认识影像。通过学习、解读当代优秀影像,学生将更为清晰当下影像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利于其结合自身创作特点,创作时代需求的影像。

超媒体时代是变革与融合的时代,摄影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要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动态的、文化的眼光理解摄影和摄影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亦要紧贴时代变化,博采众长,汲取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学生只有在教育中吸收、融合了多方的艺术基因和文化基因的养分,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在影像竞争中独树一帜,拥有自身的立足之地。

[1][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张君昌,曾文莉.超媒体时代的传媒创新与人才升级[J].现代传播,2012,(4).

猜你喜欢
媒介摄影时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HANDS OFF THE WHEEL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WZW—bewell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最美的摄影
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