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

2013-08-15 00:55:15徐广田
关键词:理论体系特色科学

徐广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创造性提出的科学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厚重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成果。胡锦涛同志作为我党第四代领导核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功不可没的重大贡献。从宏观角度审视,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坚守

纵观古今,中国历史上值得称赞的三大盛世就是坚守最好的明证。西汉年间,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49年,共经历了文景之治、武帝极盛和昭宣中兴,几代君主坚持奉行先帝的治国理念,大兴农桑,发展教育,无为而治;大唐年间,627年至755年,共经历了贞观之治、武周盛世和开元之治,大唐三朝积极发展农业,大设科举,不分门第选栋梁;清朝年间,1662年至1795年,共经历了康熙盛世、雍正王朝和乾隆盛世,清朝的盛世局面与几代君主坚持改革吏治、田亩制度等措施息息相关。上述三个盛世局面的出现,都是几代君主能够坚守先辈们的遗志,继承先辈们正确的治国理念,力排众议,大胆改革。

回顾历史,我党风风雨雨90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的提出,并非共产党人的凭空设想,而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情提出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党的6 次代表大会的主题分别是:十二大,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3)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 世纪;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始终贯彻一个中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来讲,就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归根结底来讲,就是始终坚守“发展”这个根本主题。毛泽东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邓小平讲:“发展才是硬道理。”[1](P377)江泽民讲:“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P538)胡锦涛讲:“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总之,坚守是我党几代领导人的伟大的贡献,因为只有正确坚守才能实现发展。

二、创新

(一)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若干重大创新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P465)在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

2005年4月,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随后9月份,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时,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5](P7)。

由此可见,胡锦涛在任期间,一贯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正确指导,大胆地创新出若干重要思想,它们都是就中国亟待解决问题的及时回答,对我们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二)胡锦涛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并且积极推动了广大理论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为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6](P10)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做出了科学的判断。

尽管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做出了科学定义,但是这一科学体系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深入阐发。因而,十七大以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极富见地的理论观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7]。这些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的逐渐形成。

(三)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

自20 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20 世纪末,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突出地表现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结构也必然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而建构。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回答,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新贡献。

首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贡献。

邓小平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P373)后来江泽民指出:“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P294)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随后,胡锦涛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就是发展问题。邓小平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样,胡锦涛也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并进一步揭示了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对于为谁发展,胡锦涛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于怎样发展,胡锦涛提出实现和谐发展,当阶层差别、地区差异出现时,这就需要一种和谐,如城乡和谐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劳动关系和谐处理等;对于发展成果,胡锦涛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其次,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贡献。

“建设什么样的党”,1980年邓小平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的课题。[9]围绕这一课题,江泽民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在十七大上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目标:“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0](P271)

“怎样建设党”,江泽民认为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来加强党的建设。胡锦涛在十七大上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并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五大建设,随后又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再次,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贡献。

其一,实现发展观理念的创新。所谓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其怎样发展的总的或系统的看法”[11]。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在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全球都开始反思过去的行为和理论,对发展观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新探索。发展观理念大致有以下几种: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自由选择与实现权力的发展观等。当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胡锦涛则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既是对上述发展观点的有机结合,比如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实行科学发展,比如解决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方式以及发展成果的分配等问题。可以说,给发展观理念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其二,提出科学发展的方式。第一,全面发展。“发展是一个全面范畴,它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而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完整现象。”[12](P4)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全面发展。第二,协调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使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社会和自然三者间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均衡、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第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永续发展,是人类世代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就是实现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即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其三,发展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提升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根本目的,通过不断地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当家做主的主人。马克思曾在预测未来社会时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础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成员将尽可能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由此可见,胡锦涛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反映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从而也提升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总之,胡锦涛作为我党的第四代领导核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多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同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若干重大创新思想,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必将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02-20.

[5]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周新辉,韦殿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0,(1).

[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6-10-18.

[9]焦连志,谭祖飞.论邓小平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历史地位[J].求实,2006,(8).

[10]李兴山,梁言顺.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11]常广增,黎志明.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归宿[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

[12]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特色科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西南学林(2016年2期)2016-11-08 12:16:30
科学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科学拔牙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