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水利建设

2013-08-15 00:55:15吴云峰
关键词:皖江华中边区

吴云峰

(黄山学院 思政部,安徽 黄山 245041)

一、兴修水利的必要性

(一)水旱灾害频繁

新四军所在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皖江地区地处长江两岸,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加之堤坝连年失修,因而洪涝灾害频繁。”[1](P10)淮南根据地仪征县水灾也很严重。“该县坝头桥、青墩等三乡境内,河道淤塞,每年秋季洪水上涨,沿岸均成泽国。”[2](P138)军部主办的《抗敌》杂志讲到皖南受到水旱灾严重影响:“民国二十年的大水灾,遍地汪洋,二十三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粒谷无收。农民蒙受了致命的打击。”[3](P459)华中抗日根据地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水旱灾害,兴修水利势在必行。

(二)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无法有效地抵御水旱灾害。淮南根据地“津浦路西为丘陵地带,水源奇缺,常受旱灾之苦。津浦路东多为河网地带,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河道年久失修,一遇洪水,高邮湖水位猛涨顿成涝灾”[2](P138)。津浦路西联防办事处主任童汉章谈到:“路西年年旱荒,主要的不是天灾,而是由于水利不兴,即以去年而论,秋初雨水很大,家家插秧,因为没有塘坝蓄水,晚秋无水养秧,遂致歉收。”[4](P81—82)水旱灾害频繁和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使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影响。

二、华中抗日根据地兴修水利的措施

(一)疏浚河道

根据地政府通过疏浚河道来缓解水患。《淮北苏皖边区三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了振兴水利,成立全边区水利委员会,各县亦有同样的组织,挖了不少河道,中以安河第一次疏浚工程为最大,计全长三十里,每天四千人,共挖一个月,合十二万工。”[5](P333)淮北边区对淮河流域的河流进行了有效疏浚。建设处长刘宠光谈到:“水利是边区本年最大的建设工作。春季生产救荒中,在以工代代赈的原则下进行时,八个基本县在前后两个月的时间中,共挖大小河沟一○五条,筑堤六条。”[6](P381)河道的疏浚,减缓了水旱灾害,保证了粮食丰收。

(二)修筑河堤、湖堤、海堤

皖江根据地大力修筑江堤。七师政委曾希圣在《皖江的抗日斗争》中指出:“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兴修无为东乡长江边黄丝滩新堤,这是皖中江北七个县一百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屏障。”[1](P243)四师政委邓子恢谈到淮北根据地兴修水利的成绩:“如淮河大堤,双峰大堤,淮宝人字堤等即其大者。仅仅今春一季统计,全边区的水利工程计修大小堤坝沟河四百一十四条。”[3](P264)此外,“第2 师广大指战员与淮南路东群众重修了高邮湖西岸数百里大圩,使7万群众和30万亩良田免遭水患”[7](P497)。张云川在《苏北见闻记》一文中指出:“灌云附近常有海啸,由该地政府发动筑五丈高三丈宽九十丈长之防水堤一道。”[8](P202)各种堤坝的修建,在一定程度克服了水患的不利影响。

(三)开挖水塘

华中抗日根据地通过开挖水塘来调节水资源。《新民主报》报道了淮西军民积极进行春耕工作:“挖塘筑坝,调剂水利,所有干塘一律挖深,并修筑堤坝,务使坚固不致破坏。”[9](P230)挖塘筑坝,可以合理调节水资源,变害为利。“津浦路西各级抗日民主政府亦组织民众,兴修水利,仅定远县大吴乡1943年冬即挖塘200 口,可灌溉1.2万亩田,每年可增收水稻10 800 石。”[2](P89)皖江根据地在临江境内修塘1 002 处,坝埂90 多道。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保障了大部良田,对皖江解放区的农业丰收起了重大作用。

(四)种植树木,保持水土

根据地政府还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持水土。《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指示信》要求:“全边区植树五十万棵,如柳树、白杨、楝树、栎树、椿树、桐树及其他等树,尽量利用隙地植树。”[5](P213)鄂豫边区也很重视植树防灾:“本年经政府提倡大量造林,地方士绅,皆热烈响应,出而协助,并组织一个建设委员会,推动进行。中以张樨黄先生出力为最多,计共植有五架山、一八○八○○株。”[10](P218)通过植树,不仅保持了水土,调节了气候环境,还带来了经济效益。

三、华中抗日根据地水利事业的特点

(一)因地制宜,依靠科技治水

华中抗日根据地地理位置复杂,所以因地制宜,依靠科技治水。皖江根据地易受水灾,政府组织人民修筑圩堰。1944年《第二届皖中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决议案》提议:“将各圩农民组织起来,共兴塘堰,以防水患;高岗农民组织起来,共兴塘堰,以防旱灾。”[1](P197)淮北根据地兴修水利注重调查,制订合理的方案。刘宠光指出:“水利工程要有精密的调查研究与周详的计划,对挖河就要调查天然、地形、水流趋势,水涨时的流量流速、河道经过的路线、全部长度、各段河床的深度宽度要实现能够测量,计算土方数目。”[6](P382)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使水利工程的开展更加有效率。

(二)注重效率和质量

水利工程关乎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地通过加强监督来保证其质量。皖江根据地《第二届皖中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决议案》规定:“(一)动员群众就近负责,如有躲闪者,由保长或村长督促之。保长不尽力者,由乡长纠察之,层层管辖,不许敷衍。(二)搜查漏洞所在彻底挖开,用石灰拌溶细土泥密夯之。(三)塘埂镶宽,新旧土合缝处,要凿碎筑紧,塘底挖深,石磙碾过,再用碓嘴锤过,小雨后如仍开裂,则重复细捶,要做到点水不漏而后止。”[1](P191)通过质量的监督,保证了水利工程不出现险情。根据地政府修建水利工程的质量与效率都很高,经受了自然灾害的考验。

(三)节约经费

华中抗日根据地在兴修水利时注重节约经费。作家阿英在《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宋公堤》中谈到:“工程于5月15日开始,7月5日结束,共50 天,经济费用,原定法币100万元,结果只用去40万,不到1/2。”[11](P333)皖江根据地的水利工程也很节约。临江地区实行均伕的办法,摊派平均,革除了过去的流弊。“如白茆洲永定大圩,从前,年年小修小补,费时三、四月,去年大举兴修,加高加厚,工程较前大二三倍,但不到三个月即全部竣工,且每亩田仅摊事费五角。”[3](P524)节约经费不仅使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也可以把更多的经费用于抗战事业。

(四)统筹全局

水利工程的兴修涉及流域内不同地区群众的利益,必须统筹兼顾。淮北行署提出在兴修水利时要妥善处理好纠纷。“水利工作常包括有派别纠纷、地区纠纷、上下游纠纷,我们处理时不要听一面之词,要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站在全面观点,照顾局部利益。”[3](P162)根据地政权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好上下游的关系。新四军第六支队曾驻扎安徽涡阳县新兴集,当地上下游群众因挖沟排水,而引起纠纷和械斗。彭雪枫派人化解上下游群众的矛盾,协助群众挖了一条几十里的大渠,排除了水患。群众为纪念新四军与人民的新关系,把它定名为“新新沟”。坚持统筹兼顾使群众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共同分享水利建设的成果。

四、兴修水利的意义

(一)减轻了旱涝灾害,保证了粮食增产

根据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旱涝灾害得以减轻,保证了粮食增产。苏皖边区“盱凤嘉挖蓄水塘七八六面,土一六四三四方,可能增收稻子一六四三四斗”[6](P381-382),有效利用了水资源。“仪征县峨眉山大英村附近用水缺乏,该地民众在乡长领导下,组织挖沟队,动员1 500 余人,挖了5 天,即将山水引至田中,收稻千石。”[2](P138)豫鄂边区行署主任许子威在《一九四二年边区民主建设之回顾》一文中指出:“在山乡领导人民挖塘、修堤、筑坝,在湖乡领导人民筑堤、修闸、疏通河道……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保证了今年山湖两乡的夏收和秋收、使生产提高,使人民生活有了保障。”[10](P136)

(二)保证了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水利事业的推行,使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证。“1942年8月,淮北地区暴雨成灾,淮河水位陡增,水势汹涌,位于今江苏泗洪县内大柳巷地段的淮河大堤岌岌可危。当时正在主持召开卫生工作会议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闻讯后,立即率领卫生会议的代表和师部警卫营跑步赶往大柳巷,和群众一起连续抢险十余小时,加固了这段大堤,保护了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12](P308)淮南根据地天长县的陶家大坝,破败不堪,威胁着几十顷的田地。坝主、佃户、农抗会员商量以后,组织了筑坝委员会。三百多个男女,八十多个牛工参加修建,使颓废破败的陶家大坝改换了面目,也使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证。

(三)密切了军民关系,树立了根据地政府的良好形象

根据地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发展水利事业,密切了军民关系,树立了根据地的良好形象。苏北的宋公堤:“海堤建成后一天,就来了海啸,水位高于1939年六寸,但海堤屹然不动,经受住了考验。这件事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好的影响。”[11](P549)水利工程的修建,稳定了民心,体现了党和人民军队扎根于根据地的决心。张云逸在《实行拥政爱民的办法》报告中指出:“我三师黄师长亲身领导部队协同群众筑宋公堤,防备水灾;去年淮北大水为患,我四师部队由彭师长、邓政委亲自督促,抢筑堰堤,卒免于水,人民莫不感戴。”[13](P393)水利工程的兴修,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了根据地政府注重社会建设的决心,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使得党政民关系得到了改善。

[1]本书编委会.皖江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2]安徽省财政厅.淮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3]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档案馆.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2)[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4]华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工商税收史编写组.华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工商税收史料选编(上)[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

[5]马洪武.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4 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7]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参考资料》(1)[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9]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档案馆.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1)[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10]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3 辑)[M].内部编印,1984.

[11]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苏北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12]王辅一.新四军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13]本书编选组.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皖江华中边区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华中建筑(2021年12期)2022-01-17 02:08:42
新四军华中抗战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当代水产(2019年2期)2019-05-16 02:46:14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中国三峡(2016年5期)2017-01-15 13:58:48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对外经贸(2014年1期)2014-03-20 13:58:12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
江淮论坛(2011年2期)2011-03-20 14:14:15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军事历史(1998年3期)1998-08-21 02:59:36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军事历史(1994年5期)1994-01-18 04: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