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2013-08-15 00:51:41史向军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易 鹏,史向军

(西安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 西安 710054)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进一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因而,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是“三农”问题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旨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首先,文化的概念是多层次的,根据文化的不同界定,学术界对农村文化的界定有如下视角。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诠释。有学者认为,农村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指与农村区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适应当地群众需要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法律意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文娱活动的统称。[1]2

2.从地域的概念角度来界定。有学者认为,农村文化是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农村社区的文化,这里的地域即农村社区首先是指农民生活的共同聚集地,其次是指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农村文化是指聚集在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文化。[2]343

3.从农民的主体地位来揭示。有学者认为,农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和以农村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反映的是农民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3]简言之,是农民的文化。

4.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吴淼从生活方式理解农村文化,认为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4]刘畅认为农村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区域共同体中形成的共享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它包括农民的观念、意识、文化素质、生活方式、规范和习俗等。[5]82

5.从文化要素的角度来理解。有学者认为,农村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是一个由各种有机要素构成的复合性整体,主要包括:价值要素、规范系统、语言文字要素、科学文化要素、社会关系要素。此外,还有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6]33

其次,对于农村文化的特点,徐勇认为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家族性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领域主要是家庭和家族,由此形成强烈的家族认同性。分散的小农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根基。这种由自然经济产生出来的分散小农,更多地具有自然属性,而缺乏社会属性,即缺乏社会的广泛联系,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7]在重复而封闭的农业生产中,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等具有保守性、狭隘性的特点。同时,尽管随着现代化进程农耕文化受到较大冲击,但是仍然具有传统农业文明的持久性和落后性,由此带来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阻滞力”。从我国农村实际看,新农村文化建设明显具有不平衡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8]

最后,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目前理论界大体有广义论和狭义论二种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指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为基础,以培育和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为主体,包括设施、内容、服务、产业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的、有内容、有主体的乡村文化形态的建设。[9]狭义的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它是指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0]338

(二)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理论界普遍认为,新农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时代与历史发展的必然,具有重大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学者认为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有利于加快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11]

2.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尤其重要,这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2]

3.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需要。唐金培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精神支撑。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13]

4.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欧阳坚认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好当前农村中信仰、道德问题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14]马元斌认为,农村文化软实力,在规范和引导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等方面显示出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15]

5.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的需要。陈坚良认为,随着农村全面奔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持续加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逐步下降,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将与日俱增,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广大农民的客观需求。[16]

二、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一)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理论界普遍认为,农村正处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并正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转型关键期,新农村文化相应也处于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的转型期,新农村文化面临着撞击、重组、化合,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孙斐娟认为,这种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更为触及心灵的全面转型期,包括“离土又离乡”的社会大流动,冲散了以土地为中心的村社文化认同和宗族血缘认同,市场机制和个体自利诉求的深度渗透引发了传统经济文化伦理体系的解体,现代工业技术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强势入侵诱发了农民文化意识的茫然,法治与人治的持续角力促发了农民社会权力观念的深度裂变。[19]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证调查分析两个层面对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剖析,普遍认可党和政府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所做的努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有一定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境。司芳琴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个方面的不相适应。[17]杨立英通过实证调查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部分领导不重视,在一些地方“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相当突出;资金投入有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旧薄弱;农民日常文化生活形式单调,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仍很低;农村宗法宗派文化活跃,农村民俗活动缺乏正确引导,科学精神缺乏等问题。[18]这成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障碍。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困境的成因

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的成因,有学者从体制性特点、结构性特点、变迁性特点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予以总结,指出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是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技术环境变化、社会结构转型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观念性因素。观念性因素是指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秉承的价值理念,是一种“软文化”,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与目标。武铁传认为,我国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及实践中存在着民粹主义、复古主义、工具主义、包办主义和形式主义等诸多误区,挫伤了农民自主建设的积极性。[21]孙大为认为,中国近代农村文化建设的功利化倾向,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深邃的理论思考和文化底蕴,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全面的构想,更没有形成理论巨著,从而影响了农村的小康建设。[22]

2.制度性因素。有学者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往往偏重于经济指标,客观上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而忽视农村的文化工作。[23]胡筝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财政养人”的农村文化运行体制中,根本就没有能力和积极性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致使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农村文化体制与农村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成为阻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24]253

3.政策性因素。当前新农村文化资源与载体匮乏,这首先表现为农村文化业务经费不足。“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城乡文化事业费投入比重分别为2006年的71.8%:28.2%,2007年的71.8%:28.2%,2008年的73.2%:26.8%,2009年的70.6%:29.4%,2010年的68.8%:31.2%,即占全国人口一半多的乡村却只享有国家文化事业投入的1/3不到。[25]由于投入少,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此外,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村文化人才匮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文化建设的需要。[26]

4.人的素质因素。主要是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困境,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直接制约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温铁军认为,当前我国教育界存在一些不能适应“全面小康”和“创新型国家”战略、与“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相悖的问题,表现在与教育相关的制度不完善、教育界部分人对三农问题认识不足、既有的各级教育与三农实践结合不够和利益导向问题。高等教育出现的淡化农业农村教育的倾向与执政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27]

三、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应遵循的思路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重在实践。围绕如何破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尺度、基本纲领和基本要求的有机统一。将理论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温铁军、刘湘波认为,要重建劳动文化,通过一种文化上的改变,使处于劳动者底层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创作中修复、创建着劳动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发展,重塑劳动地位。[28]张继涛、李玉婷认为,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助推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真正主体必将回归到农民身上,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能否常建常新的根本所在。[29]

2.城乡互动原则。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交流,使其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载体。余友斌认为,要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辐射带动和示范引导作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统筹推进”的原则,大力加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30]

3.统筹协调原则。于德运、倪锦丽认为,农村文化建设要与农村经济建设相结合,使二者有机地协调谋篇布局,使其成为综合实力的新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31]

4.先进文化原则。赵维恭认为,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论断,农村先进文化是适应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现代农业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它对我国“三农”工作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32]

5.文化创新原则。戴宗芬认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冲破一切束缚农村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大力提高农村文化创新能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33]

(二)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学界普遍认为它的建设主体是复合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都要发挥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立体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主要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观念变革说。潘勋科认为,建设新农村文化首先要祛除认识上的局限和视野的屏蔽,重新认识农村、农民。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姿态来关注农民、关注农民的文化需求,使新农村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开发民智、培养民力的作用。[34]

2.教育基础说。有学者指出,教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基本措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培育新农民,其教育的内容包含基础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三个基本方面。[35]陈明认为,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推进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提升“民智、民能、民力”,形成良好的“民意、民德、民风”,激发农民对公共生活的兴趣和热情,自觉投身“识权、用权、维权”各项活动中,唤醒农民的权利自觉和主体意识。[36]

3.政策促进说。李少惠、张红娟认为,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要从国家层面出台导向性政策,加大财政和人力投入,使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更多向弱势群体倾斜,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实现均等化和普遍服务。要通过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民俗文化等政策支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37]

4.制度机制说。王璠认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其政策与法律体系,改变以往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上的任意性、人为性状况,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38]丁凤云认为,要从五方面来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它们分别是:建立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财政支持机制、农村群众培训教育机制、文化产品创作激励机制、文化建设目标考核机制,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39]

5.社区重建说。孙斐娟认为,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关键是利用文化、社区和政治的力量再造农民的新文化认同体系,通过培养农民文化的乡土自信心和包容力,重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体系,以村民自治的民主机制重建农民政治文化认同,实现农民的文化蜕变和乡村文化社区的重建。[40]葛继红、王艳认为,政府要通过给予农村文化社群适当的激励,重视农村文化社群中的领导者,加强对农村文化社群的监管等措施实现“有目的、有选择”地发展农村文化社群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41]

6.文化产业说。郭玉兰认为,文化产业具有的文化建设功能、发展经济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教化功能等多种功能的发挥,可以使先进文化在农村更加深入人心。[42]张军认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拓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形成“兴办文化产业——更新文化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农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和市场消费观念。[43]

7.载体推进说。徐学庆认为,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设施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组成部分,又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通过转变观念,增加资金投入等促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各种文化设施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促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44]

8.队伍建设说。学界普遍认为,人的因素是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人才是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冯锋认为一方面要逐步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农村文化行政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发挥好专业文艺团体的指导、引导作用,帮助培养农村业余文艺队伍。[45]

四、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综上所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显示了其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理论界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重大意义、体制与机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但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薄弱之处,有着极为广阔的理论拓展空间,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转换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和创新研究方法。

(一)搭建起历史的烛照与现实关怀之间的桥梁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农村文化建设这一命题进行了探索。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误教训。面对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中国农民实际,必须进一步加强党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所遭受的挫折、经验与教训的研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进行探索,从而更好地认识与遵循客观规律,更好的避免曾经走过的曲折之路,指导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要从理论上不断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别是要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时代命题结合起来,以更丰富的个案研究、实证研究、区域研究来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性、旨归、路向等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剖析。

(二)在推进比较与借鉴研究中实现其辩证超越

从现代化的视角审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它是现代外部要素进入并替代传统内部要素不可逆的过程和历史性趋势。因此,吸取和借鉴当代人类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创造的文明成果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比较性研究,考察并总结世界典型的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机制、经验和教训,使目前的研究获得广阔的全球视野。同时,秉承学术自觉,要以批判性、反思性视角研究国外农村文化建设的缺陷和不足,探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和措施,在交流、碰撞与融通中实现辩证致用,杜绝简单地重复和机械的照搬,使目前的研究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学术增量。

(三)促进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的视野拓展深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层次和维度,其研究实践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基于知识自身发展的统合趋势和学科范式向跨学科范式转型的大背景,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要实现对单一的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的学科研究的突破创新。事实上,近年来出现的农村社会学、文化政策学、文化产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生态学、大众心理学等新兴学科或学科分支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都有所论及,但是学科交叉研究尚未深入,研究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今后应将日常生活理论、公民文化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文化滞差理论、网络开发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生态学理论等多学科最新理论成果和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样态纳入研究视野,以交叉学科实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科学化水平。

[1]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社会主义和谐新村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蒋占峰,李红林.农村文化建设视野中农民幸福感重建探究[J].长白学刊,2011(1).

[4]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刘畅.农村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向安强.新农村社会大系统[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徐勇.阶级、集体、社区:国家对乡村的社会整合[J].社会科学战线,2012(2).

[8]徐学庆.试论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J].学习论坛,2007(10).

[9]马永强,王正茂.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J].甘肃社会科学,2008(6).

[10]罗川山.变革时代的理性视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11]桂胜,赵冰.农村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2(5).

[12]李丽,梁飞.关于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J].理论学刊,2010(2).

[13]唐金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求实,2008(6).

[14]欧阳坚.千方百计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求是,2012(5).

[15]马元斌.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文化软实力塑造:困境与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2).

[16][26]陈坚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

[17]司芳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8]杨立英.福建省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9][40]孙斐娟.进入现代世界的农民文化命运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文化认同再造[J].社会主义研究,2009(6).

[20]王家新,黄永林.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21]武铁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出路[J].河南社会科学,2009(7).

[22]孙大为.中国近代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特点及其影响[J].农业考古,2010(6).

[23]程璇,董河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文化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1).

[24]胡筝.文化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5]唐亚林,朱春.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道[J].学术界,2012(5).

[27]温铁军.“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与我国教育体制的适应性调整[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2).

[28]温铁军,刘湘波.重建劳动文化 重塑劳动地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9).

[29]张继涛,李玉婷.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辨析——基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视角的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0]余友斌.以城带乡 城乡互动 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J].党建,2011(12).

[31]于德运,倪锦丽.从农民心态的变化看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势[J].长白学刊,2007(4).

[32]赵维恭.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前沿,2011(11).

[33]戴宗芬.湖北农村改革发展与思想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34]潘勋科.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山西L市三个试点村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5]张国民,张燕,韩彩虹.用系统思维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J].系统科学学报,2010(1).

[36]陈明.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贡献[J].探索,2010(2).

[37]李少惠,张红娟.建国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0(2).

[38]王璠.对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9]丁凤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7(4).

[41]葛继红,王艳.农村文化社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J].科学社会主义,2009(6).

[42]郭玉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7(9).

[43]张军.农村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学习与探索,2007(1).

[44]徐学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问题、成因及推进思路[J].中州学刊,2008(1).

[45]冯锋.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视阈下山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J].东岳论丛,2009(12).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