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实践应用——以 《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2013-08-15 00:44周芬芬
关键词:豪斯荷塘月色原文

周芬芬

(湖南农业大学 国际学院,湖南 长沙410128)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纵观翻译史的发展,在如何翻译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评判翻译质量的标准及方法上也产生了许多分歧。西方翻译质量评估的发展中,朱莉安·豪斯和卡瑟琳娜·赖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对豪斯而言,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相互转换时始终具有相同的 “意义”,即语义的意义、语用的意义和语篇的意义,因此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的标准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比较译文与原文上的对等程度,如果两者对等程度愈高,则质量就更好。

本文主要探讨了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理论,并借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别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上试对 《散文108篇》里的 《荷塘月色》的英译文本进行考核,一方面对 《荷塘月色》英译本翻译质量做客观评估,同时也验证豪斯模式在翻译质量评估过程中的有效性。

一、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借鉴了韩礼德功能语言学观点,以语域分析为基础,又名“功能——语用”质量评估模式。[1]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豪斯一直强调翻译本质的重要性,若要对翻译质量进行客观正确评价,首先要明确翻译存在什么问题。翻译本质的问题关键在于译文和原文之间诸多的对等关系,传统的翻译观点认为所谓翻译 “对等”的问题就是界定为词法、句法和形式三者之间的对等。显然,豪斯并不认同这种狭隘的观点,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中的 “对等”问题中重点强调的是三种 “意义” (语义、语用及语篇)之间的对等性。因此,朱莉安·豪斯又把翻译定义为 “翻译即用语义、语用等值的译文文本取代原文文本”。[2]与此同时,豪斯在质量评估时将语言的功能和文本的功能区别开来,认为文本功能是指语言文体在某一特定情景下的应用能力。朱莉安·豪斯从情景角度出发,提出用地域、阶层、时代、媒介、介入程度、社会职能、态度和范畴八个维度来对原文和译文的情景进行对比。[3]

朱莉安·豪斯还指出,译者除了考虑功能对等以外,同时必须考虑以上八个维度,通过比较原文与译文的八个情景维度,可以得出译文和原文两者之间不匹配情况,匹配程度越高,译文的质量也就越高。因此,综上可以看出,朱莉安·豪斯翻译质量的评估主要通过计算译文在词汇方面的显性错误和情景语境方面的隐性错误,以及对这些错误的描写综合评判翻译的质量。随后,豪斯对原模式又进行了修订,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等理论出发,在语言/文本、语域和体裁三个方面探讨了文本功能,其中语域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要素,并把原模式中八个情景维度并入于三要素。[4]修改过的朱莉安·豪斯模式既包括语域分析,也包含语篇上的系统比较,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高效的评估模式。

二、朱莉安豪斯模式下 《荷塘月色》英译本的质量评估

下面本文主要运用豪斯模式,从语域、语旨、语式,体裁等多个方面,对 《散文108篇》中 《荷塘月色》英译本与原文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进而探讨译文的翻译质量。

(一)原文在语域层面上的分析

正如前文所说,文章的语域是由许多情景特征构成的,根据韩礼德对语域的分类,主要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所谓语场,从字面来看就是语言发生的场所,关涉到言语活动的主题及事件发生的范畴;语旨是用来解释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参与者间的相互关系;语式侧重于所起的作用。[5]

1.语场分析

从文本类型来看,散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场景的描述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荷塘月色》就是此类文章的典型,作者朱自清将静态的荷塘夜色描写地活灵活现。[6]此类文章中的语场主要指当时情景下的社会活动,例如文章中的荷塘及月色、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诸多本质性的东西。原文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朱自清面对当时一片混乱的社会,在清华园写下的,表达了极度失望和沮丧之情,企图想要找到革命的出路,摆脱当时社会的理想。

从文章结构来看,朱自清用首尾照应的方式,采用了许多别致的比喻、通感及排比等各种修辞,文字精简而恰到好处,描绘了如梦如幻的荷塘月色图。原文描写月光下的荷塘的语言非常生动,刻画了一幅楚楚动人的荷花图,例如 “零星、明珠、美人、舞女、歌声、波浪、脉脉、流水、泻在、牛乳、丰姿”等优美的词语,将动态与静态完美结合,寄动于静,静中生动。叠字使用得很多,这些极富艺术感的语言,使文章宛如行云流水。细读全文可以得出文章共有26个地方使用了叠字,例如:“日日走过的”“月亮渐渐地”“缕缕”“蓊蓊郁郁” “远远近近” “亭亭”“高高低低”“田田的”“粒粒”等等,这使得文章增强了节奏感,琅琅上口,回味无穷。

2.语旨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语旨是所有语篇类型中最为复杂的。语旨指的是作品中人物间各种关系,如立场、权利和情感等方面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还有作者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及个人看法等。一般来说,主要可以从作者与读者之间和作品中人物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在语旨的分析方面,散文与其它类型的作品存在许多共同的地方。《荷塘月色》中,涉及的人物有 “我”“妻子”“儿子”“孩子们”,而 “作者”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我”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知识青年,面对蒋介石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感到失望,但是当时的社会找不到可以摆脱的出路,内心极度的沮丧,但另一方面又非常渴望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妻子”代表了当时的妇女相夫教子的形象,而 “儿子”的酣睡声和 “孩子们”笑声也给当时压抑浑浊黑暗的社会一丝光明,给人一种安慰。作者站在当时的知识青年的立场,寄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当时严峻形势下的苦闷之情,残酷的现实使作者内心充满了恐惧,美好的荷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在原文中,作者用描述情景、叙述事情的方式向读者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情怀,使读者融于情景当中,切身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活动。而荷塘、荷花、曲折的小路等这些景物的描写,道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怀,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3.语式分析

《荷塘月色》的语言表达是一种书面语形式,全文既有华丽的语言也有口语,这也是散文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荷塘的月色和荷花时,运用大量修辞手法,还引用古典诗歌来描写采莲的情景。下面就从句式、修辞和语篇三方面进行考察:

(1)句式特征:句式短散。短句的使用让文章抑扬顿挫,即便是长句,作者也恰到好处地用标点符号隔开,变成多个小短句,增加了文章的力度,如:“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从句法结构来看应该是一句话,但是作者故意将其分成两个短句,句中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读起来意味深长。

(2)从修辞手法来看,使用了大量的比喻、通感、排比、拟人等修辞,丰富的语言表达,使文章的描写具体形象,楚楚动人,勾起了读者们无限遐想。把荷叶比喻成裙子,而且是舞女的裙子,将静态的荷花赋予了动态的妖娆,用通感的手段来描述荷叶的清香,含苞待放的荷花像姑娘一样羞涩,这些贴切而独到的比喻增加了文章的色彩。

(3)语篇方面,在原文的描述当中,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文章用三段文字重点描述了月光下的荷塘及景色,将静态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生机勃勃,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歌颂美景,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及现实的不如意。

4.原文的体裁描述

原文散文属于描述型散文,文中的景物的描述都是为抒情服务的,散文不受韵律的约束,语言非常灵活随便,轻松自如,作者可无拘无束地借景抒发胸怀。诗一般的语言,将散文优美的语言凸显的淋漓尽致。

5.原文在文本功能层面的描述

通过研究 《荷塘月色》的文本功能,可以发现 《荷塘月色》看似在描述荷塘夜景,实则是朱自清内心情感的宣泄,抒发了当时环境下梦境与现实的差距。荷塘柔美的月色又将梦境统一于现实,曲径小道的描述也暗指了通向未来梦想的曲折之路,并表达了这条成功之路是充满挑战的、困难的。这种描写,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压抑的心理情绪。众所周知,《荷塘月色》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它的描景和抒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以上的情景维度以及体裁分析时人际功能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

语场层面,原文和译文之间总体来说还是很对等,译文文本在选词方面除了几处不太匹配的地方,基本都非常适合,几处不太对等的地方可能对概念功能产生某些影响,但对其它方面影响并不大,如语旨上原文和译文中作者立场及社会关系与原文大致都保持一致,但完全匹配是不可能的,语言间固有的差异在所难免,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语式方面也是如此。接下来,本文主要分析各个维度,归纳总结译文中不匹配或错误的地方。

1.语场对比

在语场方面,译文主要存在以下几处不匹配:词汇上,“心里颇不宁静”译成"rather disquiet",原文所说的 “心情颇不宁静”指的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因为忧国忧民而失眠,休息不好,而被直接翻译成"disquiet"之后,会给读者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把它改成"restless"可能更贴近语篇;原文第一段的第三句译为"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6]译文直接将月亮译成了"full moon",似乎并没有忠实于原文,脱离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意思;再如第二段的倒数第二句译成"the foliage,which,in a moonless night,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7]译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阴森森和有些怕人似乎与原文中的并非一样。此外,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译为"if there were somebody gathering lotuses tonight,she could tell…"[8]译文中把原文表状态的 “有采莲人”译成了一个动态的动词"gathering",并不是很恰当。 “不知道名字的树”译成"unknown trees", 与 原 文 不 太 符 合,"unknown trees"则指不为人知的树,但事实上,清华园里的树不可能没有名字或是不为人知。

句法上,由于英语和中文思维的区别,有些原文长句翻译时被拆成短句,而有许多短句又被并列成了长句,翻译的时候有时也添加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同时也会对原文进行删减。例如把原文中第二段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翻译成"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there are willows,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n't know",[9]考虑到中英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译文不能在目的语中完全找到对等的结构来表达,因此,译者以准确为前提,打破了原来的表达,灵活传递了原文的深层涵义, “月亮渐渐地升起”中 “渐渐地”译成了"gradually",其实在这个语句中用"gradually"词义过重,它侧重于长时间并有阶段性的变化,因此与原文语境不太符合。“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不见了”中的 “不见了”译成了"disappeared",这种译法只强调了消失的结果,但原文中这里所说的不见了,它是指孩子们的欢笑声由近到远直到作者听不见的一个过程,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没有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涵义。

2.语式对比

整体来说,原文的书面语风格在译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朱自清在原文里用了大量的叠字和修辞,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大量的叠字和短语使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译文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有些表达还没能达到原本的效果。下面一起来看一些例子:如第三段的第三句,译者灵活地把 “热闹和冷静、群居和独处”译成了两个平等结构"a busy and active one and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和"in company and being solitude",这样处理之后使译文不仅在结构上与原文保持高度一致性,也让译文保留了同样的艺术效果。原文中朱自清使用了大量叠韵词,译者为达到同样效果采用了头韵法和尾韵法,如"here and there"、"winding stretch of water"、"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等等,这些词语的处理让译文形象生动,更贴近原文。此外句式方面也有译得不太好的地方,如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译成了"At night without moonlight,the path is scary but tonight it looked nice,al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这个译文为了忠实于原文,采用了短句的处理,但并不太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句子的连贯性习惯于用长句来表达,所以这句的译文可以在遵循原文的原则上,用从句的形式将各短句之间紧密连接,这样就既能体现原文的短句的风格,同时也可以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此外还有"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outside the wall on the road”,这句译文有点头重脚轻,因此可以调整一下语序,把outside the wall作为状语置句首,这样能更好地表达。

3.体裁对比

原文 《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抒情散文,译文在语言上和修辞造句上也保持了散文的文体风格,语言长短句错落有致,但是仍有几处不匹配现象,如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处理。如"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I like being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some in demure bloom,others in shy bud,like scattering pearls,or twinkling stars,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荷花不同的风姿,把荷花的种种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读起来有力,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美感。"A profound sleep is indispensable,yet a snatched doze also has a savor of its own" 原文“酣眠”与 “小睡”对照,译文译为"aprofound sleep" 和"a snatched doze",也形成了很好的对比,而且用词很确切,正好反映了原文作者的审美情趣。两个短句构成了匀称的平衡结构,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不同美的喜爱之情。从整篇文章来看,译者为保持与原文的高度一致,大多采取直译的方式,但也不排除少数异译,因此译文体裁同样借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译文和原文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手段稍有不同而已。

4.译文的文本分类

豪斯模式在评估译文质量时,把译文的错误分成显性和隐性两种,而且将译文的文本分类大致归为两类——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但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因此要杜绝文本归类过于绝对。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译者最大程度与原文保持了一致,这也恰符合了显性翻译在高度保持译文文化的同时,尽量保存原文功能对等的要求,但仔细阅读仍能找到隐性翻译的痕迹,如文章的题眼 “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译成"it has been rather disquieting these days",译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译出 “我”,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到 “颇不宁静的可能并非只有作者一人,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个大的背景”的意思,所以在翻译时,扩大主语的范围会使文章更加丰富饱满,这就是 “文化过滤”手段。而文章中梁元帝的 《采莲赋》,译成"so those charming youngsters row their sampans… their skirts tucked in for fear that the sampan might tilt"。显然,这首词的翻译使用了增译的手法,虽然源语读者对这首词比较了解,但因为目标语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译者用增译的方式对原文添加了注解实行隐性翻译,在翻译评估模式中又称之为 “文化过滤”的手段,但总体而言,此译文仍属于显性翻译。

三、译文的翻译质量陈述

通过豪斯模式对 《荷塘月色》英译本的翻译质量的分析和评估,综合全文各方面的质量考核,译文在语域、文本和体裁三个方面基本保持一致:首先,从语场层面来看,虽然译文在选词造句及语句法上与原文有点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细微的差别在中英文化和思维中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总体来看并不影响大局;其次,虽然存在少数不一致的地方,但在关键点上并不影响与原文的匹配程度,译文中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与原文也非常对等。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散文108篇》中的 《荷塘月色》的英译本质量非常高。

四、结语

通过借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 《荷塘月色》英译本的测评,可以看出译者除了要准确的传达原文信息以外,还要考虑到翻译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需要精益求精。其次,句式的层面,译文在尽可能保持与原文写作风格一致的基础上,也要灵活处理一些中英差异性,但是有的时候为了尽可能追求一致性,可能导致在英文的表达上有点中式的感觉,但在文中这种现象也只是少数情况并不多见;最后,在文本和体裁方面来上匹配程度也是非常高的。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要验证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从而进一步证实翻译质量评估的科学性。

[1]司显柱.朱莉安·豪斯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 [J].外语教学,2005(3):79-84.

[2]朱燕萍.《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6):122-124.

[3]蒋甜,李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J].东南大学学报,2008(6):229-234.

[4]吕菲.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J].文学教育,2009(3):146-148.

[5]乔萍,瞿淑蓉.散文佳作108篇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88-94.

[6]吕桂.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实证与反思 [J].外语研究,2010(2):64-69.

[7]韩江洪,郭玉婷.从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看美剧字幕翻译——以美剧 《生活大爆炸》为例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3(2):81-87.

[8]杨汝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63-64.

猜你喜欢
豪斯荷塘月色原文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达尔豪斯《十九世纪音乐》里的乐类书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罗克韦尔自动化与恩德斯豪斯公司在上海成立联合过程培训基地
希特勒的称霸战争与豪斯浩佛的地缘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