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蔚
纵观全球,在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调整时期,随着我国人民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越来越热切,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加凸显。它是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中国不仅应是经济大国,而且更应该是文化大国。大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思想的崛起。大国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文化复兴。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强国之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遇!文化的复兴,当推2500年的儒教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峄山),后迁居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在中国历史上不但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位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精通古乐的音乐家及音乐教育家。他为中华民族的教师树立了光辉典范,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代宗师。
孔子的音乐爱好十分广泛。孔子自幼喜爱音乐,唱歌、弹琴、作曲、击磬,样样都是行家里手。他学习和应用音乐,是“用精粹微妙之义入于神化”,曾“访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孔子在长期的学习中、善于认识总结,对于音乐的理解更是有独到的见解。他不仅自己要求严格,同时也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他将传统广博的知识与学习和听赏音乐贯通起来,发展音乐思维和想象,拓展了音乐的思维空间。所以,孔子对于深层次音乐形象的理解及对乐曲情感描述有着非常深切的体会,从而达到较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甚至可以进入物我两忘的超凡脱尘地步。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美妙传说,就是当日孔子听闻《韶乐》后的深切反应,如今是家喻户晓,被传为音乐欣赏的佳话。
孔子出生在社会动荡的时期,这时候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已经不是早些时期那样安定。孔子目睹社会的动荡,统治阶级及被统治阶级的各种浮躁情景,提出通过教育使社会出现一个“天下大定,然后正大律、和五声”的局面,目的是为了恢复西周初期的安定团结,以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基于这一点,孔子推崇形式规矩,乐音平和的雅乐与古乐,反对个性明确、生动活泼的郑、卫民歌中的邪恶之音。这种愿望与设想,对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意义。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打破了周代音乐教育中“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他首先提出了“有教无类”,就是无论贵族与平民,都要有受教育的权利,扩大了社会受教育面。
孔子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开创人,在中国教育事业上留下了宝贵的传统经验,并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促进了礼乐文化下移,打破了官府治学的教育模式,为平民子弟的教育提供便利。教育登记制度的打破,使得更多的人接受知识,从而达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教化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发展。他的思想与实践使得当时的教育界形成“诸子百家、各抒已见”的学术氛围,起到良好的作用。孔子把六艺作为教育弟子的主要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并把音乐列为课程设置顺序中的第二位,可见他对音乐的教化作用的重视。在他的教育观念中,认为教育人“成人”有三条标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人的全面修养的形成,离不开乐教。音乐教育是完成诗教与礼教的最后的重要手段。“乐”的实践过程,是人的情感心理体验由最初的物质欲求,逐渐走向审美感知的过程,可以形成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社会群体与个体间道德情操、伦理关系得以谐和。
孔子把礼教与乐教视作政治需要的重要手段。使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平衡。然而,这种封建制度下的和谐与平衡,同时也给统治者的思想领域带来束缚与禁锢。这种束缚与禁锢,有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与平衡的一面,也有限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面。
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乐以治内,礼以修外”;“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就是这个意思。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美学思想体系的主要支柱就是: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淳化民风,洗涤心灵,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成为儒家孔子以“仁”作为道德情操的基本内容。孔子重视和强调了“乐”的感化人心,陶冶人性、人情的作用。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仁爱之心和音乐修养,又是其成就人生的必备条件,成就人生,要“爱人”“爱音乐”。即使用在今天,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仍有很大的教益与启示。孔子认为,对于一个社会,“仁”和“礼乐”相配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以孔子提出的内容与形式统一为音乐审美准则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质”彬彬,即形式与内容统一的问题。音乐作品也要表里一致。他在听《韶》《武》乐时,从“美”、“善”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的文艺批语原则。这种带有鲜明唯物主义观点的文艺批语原则,受到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一直被后世各朝代、各阶级沿袭使用,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孔子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一颗仁爱之心和一定的音乐修养,是其成就人生、建立健全的人格的必备条件。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20 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本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杂志说: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认同危机。当前经济文化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态势,文化中日益渗透着商品的、经济的因素,经济利益的增长,膨胀了一部人的内心。缺失的人格发展使得这些人不甘寂寞,放弃原有追求,转向生产取悦于大众的、通俗的甚至低级无聊的文化商品,给保存、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给中国年轻一代的人格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增强国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
以面临的机遇为契机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文化环境。重视素质教育,尤其是各级各类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建设。规划规范音乐的教育和培训市场,始终将“人格”的培养放在音乐教育的首要位置。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将传统的戏曲、民歌、民族器乐、民族舞蹈不断地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去,加大社会与学校的结合,社区与专业团体的结合,不断创新,将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重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要站在一个思想领域的新高度上重新审视,我们现在所进行的音乐实践活动,虽然仍没有脱离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对人的素质培养、道德含义、美育作用等方面,我们要上升到过去没有的理论高度上去认识。开拓视野,结合当今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个充分民主的新型社会里,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服务。在构建一个新的和谐社会的时候,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人的素质培养、道德含义、美育作用,仍然具备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探讨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如何适应于当今社会的需要,便是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余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9,(2).
[2]陈再峰,陈共萌.在“爱”的旗帜下——浅谈傅聪对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百家,2006,(6).
[3]董子竹.论语[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6]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