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深层次因素分析

2013-08-15 00:50□唐
关键词:社区化农村基层农民

□唐 环

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在农村居民规模住宅区内对服务和管理水平进行完善和提升的一项伟大工程。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农村社区化建设系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顺利推进,是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势必成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开展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为顺利开展农村社区化建设提供有效指导。

一、农村社区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2005年10 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关键的新政策的提出只是为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展现了宏伟蓝图,只是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确立了总体目标、指导原则和方向,在具体的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缺少有力的抓手。

农村社区建设是从理念、体制、模式、途径和目标上,将传统的村庄建设转变为农村社区建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大基层民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农村社区化建设,不仅可以通过民主参与方式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还可以为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中介,通过社区,把服务送给农民、把实惠带给农民、把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权交给农民。同时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进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建构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新型的制度平台[1]。所以农村社区化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标的实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蓝图的实现搭建了载体和平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一步推向深入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基础的保证

农村社区作为乡镇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与所服务的村虽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其实际上分担了政府的行政压力,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这样有利于公共服务资源的集中配置和有效发挥,从而最大程度地使政府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政府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2]。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宣传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组织领导作用,在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夯实农村社区建设组织基础的同时,必将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志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民间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必将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转变服务职能、转变干部作风,从而把农民分散的能力和资源整合为系统的合力,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

在一系列的措施完善和改革变革中,探索出了农村社区党建新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建水平,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深化改革的困境,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三农”的能力,加快了构建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居民自助互助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这将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感召力、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激发农民群众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热情,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

三、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强化新型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有效创举

一方面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已经具备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居住分散,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难以发挥投资的集中效应,集中居住便于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此,有研究者对农村社区化模式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三种: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多村一社区[3]。只有实现农民相对规模集中居住,实施农村社区化服务和管理,才有可能以最节约的成本实现最佳效益,使农村公益性和商业性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农村社区化建设大多是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把相邻的几个村庄及相关单位规划引导为一个农村社区,然后选择一个交通便利、班子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区域合理的村庄作为社区中心村,在社区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充实农村社区化内涵,即以农村社区为单元,全面推动公共服务、经济、政治、文化、卫生、组织和居住形态等“集聚式”发展,改变在农村基层长期以来主要依托分散的村庄来推进各项工作的状况。从过去那种以行政命令、摊派、指挥、管理等方式为主,向提供和从事服务转变,在工作中找准为老百姓服务的切入点,搭建好为群众服务的平台。通过社会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切实将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下去。

四、农村社区化建设是缓解土地压力的有力举措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节约集约用地更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首选之策。农村分散式与小规模集中式的住宅模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农村社区化建设有利于拓展、整合和优化农村宅基地资源,使之变为规模化和区域化的土地。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控制宅基地使用。通过专家对社区进行整体规划,对村庄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做到既保留原有的风貌特色,又使社区布局更加合理,社区功能更加完善,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积极引导村民在规划社区内建房。通过科学规划控地,达到内涵挖潜的效果,提高土地利用率,从源头上控制了乱占耕地建房的现象。第二方面可以通过旧村改造盘活社区内的空闲地、未利用地、老宅基地。第三方面打破原来自然村落分散的自然结构,通过村庄合并腾出土地。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共建共享公共设施,完善社区的功能,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第四方面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实行土地流转,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第五方面通过建设节能型建筑节约用地。在此过程中,通过宣传,破除原来乱占滥用土地建大户型的传统观念,同时通过政策扶助、资金奖励、技术服务、审批推荐等措施,树立节约用地新理念。对于节约的土地,可以进行产业开发,建设集中的工业园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可以进行商业开发,建设商业街,提高农村的区域地位和农民的生活水平[4]。通过以上举措,不但节约和集约了土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而且有助于确保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和城市化的顺利推进。

五、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研究认为农村城镇化与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大路径。研究认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类组织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文化教育建设、平安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服务,努力建成村(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5]在此过程中,农村社区功能日益丰富和完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也日益与城市接近。同时,部分农民会流入城市谋取发展机会,从而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使农村社区建设真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车之两轮之一。有学者提出农村社区化建设必须要与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地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推进,如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周边地区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6]。

[1]李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跨越——农村社区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4):58.

[2]赵乐.浅析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政府责任[J].经营管理者,2010,(1):351.

[3]蔡勇志,郭铁民.我国农村社区化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0):20.

[4]赵淑玲.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98.

[5]夏周青.农村城镇化与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大路径[J].理论学刊,2010,(6).

[6]姚荣贤.农村社区化必须与推进农村全面改革相结合[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社区化农村基层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基于社区化编码的网络协同开发模式分析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试论农村村组职能社区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微信群:民族村落的“再社区化”——基于一个彝族村的微信群观察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