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

2013-08-15 00:53杨玉青谢玉亮
关键词:话语建构马克思主义

杨玉青 , 谢玉亮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当前学术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一套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作用的发挥,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话语主导权的掌握。”[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当中来。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探索,不断从理论创新、形式创新、宣传创新等多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是要落到改变世界上来,这就要求理论要有极强的现实性。理论要跟上现实的变化,用发展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才能使得理论具有说服力。当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要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引导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探索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进大学生的有效方式。

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应该从“三化”着手:

(一)时代化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活力就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把握时代本质、主题和特征的过程中,以与时俱进的理论思维反应时代变化的潮流,讲好讲活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现实性的第一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现实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为马克思主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才有了源头活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二)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魅力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和灵活运用,也就是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做出切实的回答。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9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之不断中国化,才能发挥其理论魅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还将继续,从而需要理论工作者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书写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篇章。

(三)大众化

理论的力量来自于群众的认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9理论的彻底性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即人本身,更进一步说,就是理论如何为群众所认同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用,就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真正的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应当放下训导主义的架子,回到大学生所认可的生活理想层面,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同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广泛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博客等各种媒介引导舆论,来增强理论宣传效果。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大学生所关心的重大问题来进行设计,讲好、讲活中国故事,才能使大学生入脑、入心。

二、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以理论形态去反映现实、揭示世界规律的。作为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性问题自然不可忽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任务,把它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项基础工程和理论创新工程。特别是自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在学科建设、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不菲的成就。在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方面,编写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重点学科教材,初步形成了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大大促进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同时,也为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性,应从“三性”着手:

(一)科学性

话语体系往往体现出学理性与现实性两种品格。一种话语体系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除了对现实性的关怀与认识,还离不开通过理论形式作为中介来完成。作为一种最彻底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被称为世界观的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彻底性,首先体现在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与非历史抽象和道德说教性质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立足于实现彻底的无产阶级解放,因而“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3]101,从而保证自身不会出现颠倒的或虚假的意识形态问题。库恩等人提出范式问题来定义科学革命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科学的标准问题。不能把衡量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标准只定位于现实标准,还应当关注理论的逻辑性。增强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既要立足于现实,也要立足于科学性,将现实逻辑与科学逻辑统一起来。

(二)意识形态性

在马克思看来,“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3]98。任何一种话语体系都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利益的,都有其意识形态性或政治性。意识形态的突出特点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的合理性作论证,任何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无法回避这一意识形态属性。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民服务的话语体系。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冲击之下,“趋同论”、“过时论”、“终结论”等形形色色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甚嚣尘上,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正面临着“边缘化”乃至“失语”的危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无疑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力回应。如果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能够走向生活世界,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背后的各种“主义”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出社会主义话语权对于其他话语理论的优势所在,便能起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话语主导权作用。

(三)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需要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拓展思想领域和理论内涵。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就是根据实践条件的变化,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话语来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任何一种理论或话语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如此,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说新话、做新事,“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5]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内容上就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学术方法,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语言来建构一套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话语体系。在形式上则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实现政治话语或学术话语向日常话语的转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就是要通过理论创新、形式创新、宣传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最终实现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主导权。

三、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与一般的知识教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性、政治性强的特点。在功利性、实用性盛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与人们的现实需求格格不入;而社会转型期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使得理论与现实之间产生了间距。在上述情势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沦为空洞、抽象的政治说教,令学生对此产生反感、不信任,甚至抵触情绪,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认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如何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晰科学的学理性的同时,又能保证求真务实的现实性,实现学理性与现实性的成功对接。对此,提出三个“统一”:

(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去展示其价值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和价值,方能产生探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将视角聚焦于生活世界,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价值性,从而佐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在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中,大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谨性和可行性,从而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和根本点。

(二)方向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政治性,即方向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认同教育主体所主张的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创新,必须保证其政治的方向性。同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的冲突与碰撞之中。面对多元文化价值选择,开放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在与西方各种话语理论的接触中,汲取它们的有利因素和有用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适合新形势发展的话语内容和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作为方向前提,以开放性、多元化的话语交流作为中介,实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社会生活中话语权的掌控。这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

(三)逻辑性与生活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或逻辑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应当遵循科学化的规范与规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又不可能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而是以生活世界为场域展开的一套理想的话语体系。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不是单纯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如果走入为生活而生活化的误区,则可能出现文化的低俗化、庸俗化,同样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需要借助建构人格化的核心价值与一定的思维方式进入日常文化生活领域,在日常生活领域

[1]陈锡喜.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5.

[2][作者不详].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作者不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发挥意识形态逻辑的支撑;同时,要把日常生活世界渗透于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之中,使得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这种源于生活又经过理性逻辑升华后再造的话语,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正确回答和解决了当今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赢得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民出版社,1995.

[4][作者不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5][作者不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1.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