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2013-08-15 00:52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时代性民族性民族

刘 帆

(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辉煌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性与时代性是中国音乐的两大特色,两者缺一不可,同时保持音乐的民族性、时代性,也是推动中国音乐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春风欣欣向荣的有效途径。那什么是民族性?什么是时代性?笔者为此进行了研究思考,对此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音乐的民族性表现

所谓民族性,即是中国音乐的民族特点,它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从广义上来说,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我国各民族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创造了中国辉煌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如中国音乐中现在运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胡琴、琵琶、唢呐等都来自西域地区。这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的完美结合,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狭义上来说,我国有56个民族,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及生活中创造并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当然也包括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这都体现了音乐的民族性。音乐文化的发展跟随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不断演变,体现了本民族的生命象征和精神,一旦它的民族性遭到否定,就不能被称得上是这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样,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步伐将会僵化、停顿乃至消失。

对于中国音乐的民族性表现形式上,很多人浅薄地认为只是简单地在乐曲中引用民族性旋律,在配乐中运用几种民族乐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够深刻。中国音乐的民族性表现是在乐曲的创作过程中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本素材,借鉴和运用国外优秀音乐的作曲技巧和乐曲精髓,在技术手段上加以提高,在表现形式上加以升华,达到国际音乐审美的水准,但又独具中国民族特色。例如我国现代音乐家陈其钢的作品《蝶恋花》,在乐队的编排上不仅有大提琴等西洋乐器还特地安排了古筝、二胡和琵琶等民族乐器,在唱法上更是加入了特色鲜明的美声唱腔和京剧。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中国音乐的民族性。

如何解决好中国音乐文化连续性和传承性的问题,就必须以承认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性为前提。关于中国音乐关系中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个问题,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争议不断,这些争议富有美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又促使着中国音乐不断发展。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每个民族文化有其显著特色,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民族音乐也风格迥异。所以说,真实的具体存在的文化是根植于民族性的;前进发展的文化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征。因此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打破传统音乐文化模式的束缚,顺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观念意识和价值体系。

二、中国音乐的时代性表现

音乐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相连的亲缘关系,时代是音乐创作的根源,音乐是时代的产物。所谓时代性,即音乐应是时代的反映,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便有不同的精神面貌,而音乐则应当反映当时社会中人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精神面貌。因此音乐的时代性不仅同作品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民族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中国音乐的形成还是其发展过程,都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也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历史长期相互交流的基础之上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深,音乐元素也更加趋向多元化发展。中国音乐文化在不断前进和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既要学习和接受外来音乐文化元素,又要坚持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在音乐创作中将民族风格、民族情感、民族韵味、民族语言和时代元素相糅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气息的作品,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深入人心受到欢迎和喜爱,才能创造出中国甚至是世界的音乐精品。

三、中国音乐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思考

从中国音乐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音乐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性与民族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民族性”也不等于“局限性”。例如爱尔兰的民族乐器风笛深受音乐人的喜爱,被广泛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其民族舞蹈踢踏舞更是风行全球;美国的DEEP FORST音乐,广泛吸收运用了全世界的民族音乐并称其为为“世界音乐”;南美人把民族特色音乐加入流行音乐元素赢得了世界人们的青睐。中国现代音乐中也不乏古为今用、外为中用的创作技巧。例如陶喆的《苏三说》就加入了京剧《苏三起解》的唱段;王力宏的《竹林深处》在编曲上运用了二胡、竹笛等中国民族乐器;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加入了西方美声唱腔。这一系列创作手法的运用使音乐更具时代性和民族性,别有一番韵味。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受其制约或促进。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国外的思想文化犹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国民族文化是否能经受住外来文化潮流的侵袭,是否能牢牢根植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关键在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是否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真正将其精华拿来己用,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个元素。随着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进步,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音乐表现形式不断提高。适应时代发展能为大家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对推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对音乐创作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进行理性思考,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精髓,使之成为发展自身的推动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面对广阔空间的创作的过程中,应该逐步调整和规范中国音乐文化,使中国音乐文化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发展中国音乐过程中应明确的目标。

四、中国音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关系

纵观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一切音乐文化的发展都要受到多元文化观和历史观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创作既传承了以往音乐的风格又加入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元素,使时代阶段性和民族特殊性并存。由此可见,时代的一元化特征与民族的多元化特征之间是辨证统一的,互相影响互为促进的。这种一元化与多元的有机统一,成就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两大特色。因此,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相互关联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

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是对文化态度和文化理解的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中国的音乐文化必须有自己的“根基”,那就是民族性。不能一味肯定西方音乐文化,否定甚至代替中国音乐文化,无视音乐文化的个别性和特殊性。民族文化是创造音乐文化的的生命基础和文化根基,音乐不但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更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生命本质和特征。中国音乐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音乐的生命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民族性是音乐文化的表达方式,时代性是音乐文化所要表达的内容。音乐发展历程证明,任何音乐都是在历史条件下时代内容的一种反映形式。民族性与时代性矛盾又统一,缺一不可,过于复杂的作曲和演奏技巧使曲子晦涩难懂,也不能更好地凸显民族乐器本身音色上的特色,普通大众难以理解、对乐曲无法产生共鸣,结果使以前曾街知巷闻的民族音乐渐渐远离人民群众。所以说,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辨证统一,构成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整体。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5]陈聆群.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6]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杨和平.关于“中西音乐关系”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3).

[8]张建强.中西音乐关系之我见[J].北方音乐,2010(8).

猜你喜欢
时代性民族性民族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我们的民族
诗词的时代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