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刍议

2013-08-15 00:53王光厚
关键词:周边国家外交利益

袁 野,王光厚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从综合国力上来看,中国是一个地区性大国。正因为如此,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地区是中国外交活动展开的首要区域。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对周边外交日益重视,重大周边外交举措层出不穷。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的轮廓与内涵也日渐清晰①尽管建国以来我国还没有成文的、可以被称为对外战略的权威文件,但是中国的外交实践表明“中国在最近的10年里发展出了一套相当连贯与完整的大战略”。参见唐世平,张蕴岭:《中国的地区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本文基本认同这一观点。当然,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例如时殷弘教授认为中国还没有形成一项匹配中国的历史机遇和前途的大战略。参见时殷弘,宋德星:《21世纪前期中国的国际心态、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有关中国是否有一个成型的对外战略的讨论请参考牛军教授所写的一篇评述文章。参见牛军:《世界的中国:21世纪初的中国外交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基础

外交战略是一国参与国际互动的总体谋划。众所周知,一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以其国家力量为前提和保障的,国家力量决定了一国对外战略的方向、范围与实现程度。一方面,一国对外战略目标的确定必须量力而行,过高或者过低估计国家力量都会给自己的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国家力量是国家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一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实力为后盾。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也是由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所决定的。

就综合国力水平来看,中国现已成为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国。有关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水平评估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依据不同的指标体系和不同的模型得出了不同的测量结果。但是无论就哪一个测量结果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均居世界前列。例如,中国社科院《2010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居世界第7位。[1](P275)美国兰德公司战略评估组认为美国拥有全球力量20%的比重,中国和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力量相当,各自拥有全球力量14%的比重。[2](P3)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黄硕风教授运用“综合国力动态方程”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2005年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居世界第6位。[3](P109)

尽管如此,中国在综合国力的一些基本构成要素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首先,中国的人口基数过大。中国拥有13亿人口。“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4]例如,中国的GDP 总量虽然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GDP 仅居世界中下游水平。其次,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仅以发表科技论文的情况来论,尽管目前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2位,但是篇均引用次数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P4)这表明中国的整体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缺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最后,中国的非物质实力还有待提升。这其中比较严重的有政府管理效率较低;腐败问题还比较严重;民族凝聚力不足;整个社会拜金主义倾向严重,等等。这些缺陷的存在不但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在绝对数量上远远低于美国等国家,而且在质量上与这些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很大差距。正因为如此,今天的中国虽然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影响,但是远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而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

中国地区性大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决定了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应成为中国开展对外战略的首要区域,即应当成为中国构建自身“战略疆域”的首选区域。“所谓‘战略疆域’(Strategic Territory),是指国力、影响力实际能够延伸或达到的区域;它不同于自然疆域或地理疆域,后者是任何主权国家实际管理的领域,由国界表现。”[6](P223-224)这里所说的构建“战略疆域”,主要是指在不损害他国利益的前提下,以和平手段谋求自身在国界范围以外的利益与安全。①参见程广中:《地缘战略论》,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陈峰君:《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战略意义》,《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战略疆域”的范围,取决于其综合国力水平。综合国力水平高则“战略疆域”范围广,反之亦然。受综合国力水平的限定,中国在境外的国家利益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同样受综合国力水平的限定,中国的对外活动主要是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展开的。可以说,周边地区是中国维护和壮大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关键区域,是中国构建“战略疆域”的首选区域。从这一角度理解,周边战略理应成为中国对外战略全局中的核心战略。

就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尽管按照有关机构或研究人员的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②有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请参考世界银行在1997发表的报告《2020年的中国》;2003年以来高盛公司所发表的《与BRICs 一起梦想:展望2050年》和《BRICs 与世界市场:原油、汽车和资本》;2005年韩国中央银行金融研究院所发布的《亚洲经济的未来报告书》等等。,但是由于受到中国的人口基数在同期不可能大幅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在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还有极为漫长的道路要走。也正因为如此,在可预期的将来,周边依然是中国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首要区域,周边战略仍然是中国对外战略的根基。

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目标

国家利益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或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实施对外战略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方面,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对外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国家利益观念是一国制定和实施对外战略的总的指导原则。中国周边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7](P10-11)从其构成内容来看,国家利益可以分成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文化利益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利益的层次是有差异的,一国所追求的核心国家利益是不同的。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伊始一直到今天,经济利益始终都是中国最核心的国家利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深刻反思“文革”惨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起步的。“文革”期间,整个中国忙于“阶级斗争”,忽视经济建设,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这与同期中国周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意在扭转这一局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经济利益日益成为中国人民最关心的利益,经济建设亦开始成为国家工作的中心,中国的外交工作也随之发生了调整。冷战结束后,中国所面临的直接军事威胁消失,而此时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这种国际环境进一步推动中国去实现和壮大自身的经济利益。中共十四大报告就明确指出,“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8]。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的中国依然将发展经济视为自己最核心的利益,而外交工作仍将继续服务于这一核心利益。2006年8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外事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密切结合国内工作大局,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加以推进。”[9]上述分析充分表明,“讨论中国当代外交战略,在过去20余年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转型背景下应予强调的一大事态发展,就是中国对外战略基本目标在很大和显著程度上的‘经济化’”[10]。

除经济利益外,安全利益和“责任需求”利益[11](P307-314)也是当代中国的重要利益诉求。就安全利益而论,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一,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之间存在多个领土、领海争端;其二,中国的周边还存在许多“潜在热点”和“敏感地带”;其三,中国面临着“台独”、“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势力的侵扰;其四,一些外部势力试图干扰中国的稳定、制衡中国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但会直接影响经济利益这一核心国家利益的实现,而且将危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责任需求”利益是伴随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强大、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而衍生出来的重要利益诉求。中国要想成长为世界一流强国仅靠物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在国际领域,“软实力”的增强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来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与信任。这就需要中国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认真履行自身的国际责任,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目前,这种“责任需求”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之一。展望未来,伴随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对国际事务参与度的加深,中国的“责任需求”将会更加强烈。中共十八大报告在阐释中国外交的部署与思路时明确指出:“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12](P49)这意味着中国在推进周边外交时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上述三项国家利益构成了当前中国最基本的国家利益,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依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三者中经济利益是核心,其他两项利益诉求都要服务、服从于这一核心。①时殷弘教授认为“经济第一”和“愈益并入世界体系”是概览和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项主要工具。参见时殷弘:《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保证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国从事经济建设和实现“责任需求”的前提与保障;“责任需求”则是中国综合国力逐步走向强大以后的自然诉求,是我国真正成长为世界大国的一项根本保障。从这一角度理解,这三项利益诉求是一体的,因而对其中任何一项的忽视或偏废都是不可取的。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利益是在遵守现有国际秩序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的未来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一国际秩序。不容否认,当今世界以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秩序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在维护世界稳定、促进世界发展方面现有国际秩序的确做出许多积极贡献。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逐步转变对国际秩序的认知,愈益融入到现有国际秩序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越来越离不开外部世界的支撑。正因为如此,维持现有国际秩序的稳定、逐步弥补其中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是中国的重要利益诉求。

三、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

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都是其主观利益诉求与客观国际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国际环境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作用的时空范围与背景条件,对一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国际环境直接决定着一国对外战略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程度。例如,在战争的背景下,一国很难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反之,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一国的安全利益诉求则会退居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策略与一国的基本对外活动方式。例如,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国家之间难免会出现对抗乃至战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合作。

一般说来,一国的战略环境主要是由安全环境与经济环境两个部分构成。②张蕴岭教授认为“分析预测一个国家所面临的环境无非基于两大方面:一是安全环境,二是经济环境,尽管二者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和影响”。参见张蕴岭主编:《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就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而论,尽管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好的时期”[13](P313)。具体说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与所有的周边国家都建立起稳定的正式外交关系。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保持同朝鲜、巴基斯坦、尼泊尔等邻国的友好关系的同时,中国先后与新加坡、文莱、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韩国等邻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中国同苏联(俄罗斯)、蒙古、老挝、越南、印度、印尼等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建立了稳定的正式外交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表明所有的周边国家都不再以中国为敌,而是致力于发展对华友好关系。其二,中国与一些邻国解决了彼此之间的领土、领海争端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订边境条约或协定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同俄罗斯、老挝、越南以及新独立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目前,除中印边界争端之外,中国所有的陆地边界基本划定。2000年12月25日,中越两国正式签署了《中越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协定》,第一次明确了两国在北部湾海域专属经济区的分界线,同时也拉开了中国与邻国海上边界谈判的帷幕。中国与邻国之间边界问题的部分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彼此之间一大安全隐患。其三,维护地区安全开始成为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共同愿望。20世纪80年来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大多数邻国都将发展经济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心,因而,都希望拥有一个稳定的地区环境。目前,“防止大战和新的冷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已经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最大的共同安全利益”[14](P340)。总的来看,目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从总体看是稳定的,但是如前所述,仍然存在一些隐忧,仍不容乐观。对中国而言,建立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可谓任重道远。

就周边经济环境而论,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中国之间的经济互动频繁,并且周边一些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为中国致力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首先,中国地处东亚,这一地区的经济崛起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或地区)先后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首先崛起的是日本,其后是“亚洲四小龙”①指的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四小龙” 在英文中的翻译是“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NIEs”),意即“新兴工业国家”。,再次是“四小虎”②指的是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四国。这些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如同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样经济迅猛发展,因而得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时间上恰好位于“四小虎”之后,因而得以充分吸收东亚先崛起国家(或地区)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资金与技术。尽管近年来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而多有波折,但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充满活力,这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依托。总之,“中国处在东亚崛起的有利环境中,受益可谓良多”[15](P210)。

其次,印度与俄罗斯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国与它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与经济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间。1991年印度开始经济改革以后,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据统计,1997年至2011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4231亿美元增长到18479亿美元。目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俄罗斯经济的复兴始于普京执政以后。据统计,2000年至2011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597亿美元增长到18577亿美元。③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GDP 统计数据,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CD/countries/ID-TH?page=1&display=default目前,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由于大国经济的崛起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联动效应,所以印度与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近几年来,作为印度与俄罗斯的近邻,中国与它们之间的贸易额增长十分迅速,这意味着它们彼此都开始享受对方经济崛起的“红利”。尽管如此,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总量与它们的大国地位并不相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它们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经济合作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最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业已展开,这将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战略依托。作为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物,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肇始于1997年。1997年的危机使得东亚国家普遍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在东盟的主导下实现的,最初是由三个“10+1”和一个“10+3”框架构成。在这些框架下,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就双边以及地区经济合作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已初步形成一些类似建设中国东盟贸易区(CAFTA)的实质性结果。2005年12月,东盟10 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首届东亚峰会,这标志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开始向更大范围扩展。中国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必将深受其益。2009年10月10日,在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与会各方共同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这一机制的建设将进一步密切中国与有关国家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上分析表明,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取得很大改善,而良好的周边环境的形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四、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国的对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不但取决于客观的国际环境,而且还有赖于具体的实施途径的选择。如果实施途径选择正确,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有碍于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所处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因而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其途径的选择显得更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周边战略目标的。

首先,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经济利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追求的核心国家利益。三十年来,为实现这一利益诉求,中国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放在了突出位置,采取了许多推进同周边国家经贸往来与合作的措施。一方面,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仅以中国与日本的贸易情况为例,1978年,中国与日本的贸易总额仅为48.2亿美元。[16]2012年1 至11月,中国与日本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3028.48亿美元。①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http://yzs.mofcom.gov.cn/aarticle/g/date/v/201212/20121208499616.html。另一方面,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起多样化的经贸往来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保持同周边国家的商品贸易和对周边一些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的同时,中国在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中相继采取了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新的形式,并积极吸纳周边一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它们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经贸往来与合作的加强,不但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利益的实现,而且大大增进了中国与其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

其次,不断改善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国周边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中国与周边各国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同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中国采取了许多建设性举措。其一,努力解决同周边一些国家之间存在的有关争端。例如,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先后解决了彼此间的陆地边界划界问题。其二,与周边多个国家建立了高层次的、稳定的会晤机制。过去的30年中,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导人通过双边互访、共同参加国际会议、建立热线等多种形式,进行了频繁会晤。仅2005年,“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访问朝鲜、韩国、蒙古、越南、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并在亚非峰会、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亚太经合组织第13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峰会等多边场合与周边国家领导人会晤”[17](P24)。除此之外,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部长一级的会晤更为频繁。仅2011年,中国同亚洲国家外长以上高层出访近90 起。[18](P25)这些会晤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双边关系的良性发展。其三,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之间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强同周边国家经贸往来的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治、安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些交流与合作的展开,大大增进了中国与其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最后,致力于区域热点与公共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的发展。中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积极参与到地区事务之中,力求成为地区负责任的一员。一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地区热点与公共问题的解决。近些年来,在柬埔寨问题和平解决过程中,中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调停角色;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遏制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在“非典”和“禽流感”蔓延期间,中国政府及时公布疫情,并协同有关邻国共同抗御灾害;为解决朝核危机,中国倡导建立了朝核六方会谈机制,等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合作。1990年中国加入首个区域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APEC);1997年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共同开启了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吉克五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共同创办了上海合作组织(SCO)这一全新的区域合作机制;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的序幕,2010年CAFTA 正式建成。中国的这些外交举措不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有利于整个区域的和平与发展。

实践证明,中国上述这些外交举措的实行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大促进了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这充分表明中国的周边外交方向和具体实施路径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目前的周边外交战略将延续下去,而中国与周边国家“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关系亦将不断深化发展。

[1]李慎明,王逸舟.2010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Gregory F.Treverton and Seth G.Jones.“Measuring National power”in Strategic Assessments Group,Rand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Division[EB/OL].http://www.rand.org/pubs/conf_proceedings/2005/RAND_CF215.pdf.

[3]黄硕风.大国较量: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国际比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温家宝总理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N].人民日报,2003-11-24.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6]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8]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N].人民日报,1992-10-21.

[9]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6-08-24.

[10]时殷弘.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J].国际政治研究,2006(1).

[11]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探寻新的视角与解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M]//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5]吴建民.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委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Z].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4.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中国外交(2006)[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中国外交(2012)[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周边国家外交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将惠及周边国家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