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中分析高兹与马克思劳动观的关系

2013-08-15 00:53王磊峰
关键词:异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王磊峰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高兹 (1923-2007),是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生态社会主义者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是一位当代法国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写了大量涉及劳动的著作,主要编作:存在主义时期以《历史的道德》(1959)为代表,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时期以《劳工战略》(1964)为代表,生态社会主义或生态马克思主义时期有《劳动分工:现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阶级斗争》(1978)、《生态政治学》(1980)、《天堂之路:论工作解放》(1985)、《经济理性批判》(1988)等为代表,后马克思主义时期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 (1994)、 《收回工作,超越工资社会》(1999)、《非物质的知识、价值与资本》 (2003)为代表。劳动观在高兹和马克思思想中均属于显性理论。两人的劳动观有着怎样的关系:分离还是重释与发展?这是当前国内学术界阐述不多的问题。为此,在对二人劳动观的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与基本内容解读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的劳动观

(一)马克思劳动观的时代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当时的社会背景孕育与催发了马克思的劳动观。

1.经济背景

始于1860年的英国工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末已基本完成,引起劳动与社会的剧变。马克思认为:“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与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1](P275)因而,工业革命使人的劳动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人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发挥。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加。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的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P277)

2.政治背景

工业革命引起了政治的变革,即英国、法国与德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并取得了政治革命的胜利,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从此,人类历史从封建主义时代走向资本主义时代,从自然经济时代进入商品经济时代。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如何认识劳动的本质与形式、劳动的作用与地位、劳动的现在与未来,如何评价它的影响,无疑是当时必然提上日程的问题[2](P3)。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手工业解体,手工工场不复存在,而以雇佣劳动为标志的工厂制度占据了统治位置。这样,大批劳动者失去生产工具与土地,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同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也使部分中小资本家破产而沦为无产阶级,导致工业中心城市的出现。工厂制度与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出现。1825年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尖锐,出现了法国里昂工人大罢工等,欧洲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发展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文化背景

劳动在财富创造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巨大的作用,劳动本身所蕴含的内在特征日趋凸显出来,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虽然创造了一切,但仅能获得维持劳动者生存的基本工资,而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拥有大部分劳动果实,这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即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出现工人失业,导致生活困难。因而,他们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理解为什么自己创造的财富却使自己逐渐贫困与陷入非人的境地,如何才能改造自身命运,他们需要正确的思想来实现劳动的解放。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的劳动观正是这一思想环境下产生的。

(二)马克思劳动观的理论来源

威廉·配第在经济学说史上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认为:“一国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3](P1)费尔巴哈认为:只能看到生物的、抽象的人,不能推进对劳动的认识。但他毕竟提出了从感性的方面探讨现实的人的本质的[4](P31-33)……可见,劳动观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科学的劳动观则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马克思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和不同学科领域中,多次阐述的劳动的观点与看法的总和[2](P7-9)。可见,马克思劳动观不属于马克思或者恩格斯一个人的,而是两人共同完成的理论成果。马克思的劳动观大致为萌芽时期的劳动观、形成时期的劳动观、发展时期的劳动观、成熟时期的劳动观与深化时期马克思的劳动观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本部分将纵向简述马克思劳动观由萌芽到深化的历史过程,理清其关于劳动观的著作,做到把横向与纵向结合来总结马克思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1.萌芽时期的劳动观:“现实的人”的分析

19世纪30年代,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形成了青年黑格尔派 (Young Hegelians),亦称 (黑格尔激进派或者黑格尔左派)。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鲍威尔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行动哲学,把“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分割开来。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虽然受其影响,但认为这是错误的,并提出“自我意识”同现实世界是联系的,进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在这里,隐含着马克思对劳动的目的性特征。在此基础上,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具体分析了“现实的人”,为马克思以后创立科学的劳动观奠定了前提基础。这一时期的劳动观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客体化、国家的本质与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唯心主义。

2.形成时期的劳动观: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一书标志着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在本书中,马克思重点分析了生产劳动 (主要指物质生产劳动)这个核心范畴,把劳动的本质作用提升到哲学人类学的高度,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发现了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和属人性。并结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并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5](P59)可见,马克思的劳动观内容涉及生产关系的异化劳动与生产力的对象化劳动。因为“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是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了缺点”[5](P58),所以,高兹认为异化劳动是相对于对象化劳动而言的,只有消灭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劳动。这一时期的劳动观表现为:马克思在分析工资、资本的利润与地租异化劳动现象的前提下,揭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及其四个维度;揭露了私有财产与劳动的关系;不仅指出劳动者的异化,还分析了非劳动者 (资本家)的异化,完成了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但此时的劳动观侧重从价值判断与道德理想 (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更多地集中于劳动的否定方面),故带有先验色彩,此外,马克思审视现实生活中的劳动,由于其科学性与现实性显得不足 (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与黑格尔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段论的特征),故又带有非科学的抽象色彩。

3.发展时期的劳动观:唯物史观的确立

《神圣家族》(与恩格斯合著)一书的全名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写于1844年9-11月,1845年2月问世。本书重新认识劳动的特征,对劳动从否定转向肯定,研究了具体的劳动形式:生产劳动、经营工商业的活动与变革社会的革命活动,发展了劳动概念的内容;在《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一书中,区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并科学制定了“感性活动”原则,为以后科学界定劳动概念奠定了前提与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马克思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做了阐述,如“物质生产活动”和“制造与使用工具的活动”,也就是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生产力。随着认识的深入,马克思又阐述了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人们所能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6](P81)

总之,从《手稿》、《费尔巴哈的提纲》、《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与恩格斯逐步共同探索出科学的世界观,由此形成唯物史观。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劳动观还只是对资本主义劳动抽象的分析,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在对自我意识哲学批判与唯心主义生产力论批驳的基础上,揭示了生产是人类史的出发点;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

4.成熟时期的劳动观:劳动价值论的确立

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劳动观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其指导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对现实资本主义劳动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发展了其劳动观,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

从1843年起,马克思一直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成熟时期撰写了大量的文稿与笔记。例如,《伦敦笔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857年8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59年)、《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斗争及其结果》 (1865年5月底至6月27日)、《资本论》第一卷 (1867),与后来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 (1885)、《资本论》第三卷 (1894)一起完成了第二次伟大发现: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这一时期劳动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劳动力商品论与劳动的本质等。

5.深化时期马克思的劳动观

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理论两次发现之后,两人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继续把其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例如,1871年马克思从理论与实践上指导了巴黎公社起义,并指出:“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将是同一个统治者——劳动。”[6](P19)此后,马克思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4-5月),文中具体分析了劳动与财富的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和未来共产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经济特征;《反杜林传》阐述了劳动过程中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关系,重述了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同时,恩格斯撰写了《自然辩证法》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述了劳动创造美、人和人类社会,揭示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是劳动,指明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路径是劳动。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等各种错误观点,指明劳动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础,论证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特征与必然趋势,研究了艺术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探索了劳动的本质,把对劳动的认识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观。

二、高兹的劳动观

(一)高兹劳动观的社会背景

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对自己所处社会的反映,高兹的劳动观也不例外。

1.经济背景

20世纪后半个世纪,生产的发展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与需要,工业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社会危机。高兹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危机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指出,“任何一个企业都对获取利润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会最大限度地去控制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以使自己作为强者存在于世界市场上”[7](P5)。同时又认为:“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不是现代性的危机,我们所经历的是这样一种使现代性得以建立的基础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当前的危机不是理性的危机,而是 (日益显现的)一直盛行的合理化的非理性动机的危机。”[8](P1)“它迫使我们放弃我们长期抱有的希望和观点,为了做到这样,我们不需要去寻找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模型。今天这种观点被早期工人运动所接受。因为我们现在正准确到达后资本主义的早期预言家预见的指示,在较远的中产阶级社会和初期的工业资本主义,他们预测一个不同的社会规则——在那里技术的功能能够废除劳动,资本的逻辑和商品关系显示出‘可自由处置的时间’是‘真正的财富’的度量标准”[9](Pvi-vii)。因而,要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结构。

2.政治背景

高兹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对劳动者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使社会不需要那么多时间来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但因为经济理性仍然在起作用,这就导致一大部分人在经济活动的领域中被排挤出去或被边缘化,而另一部分所谓的职业精英则继续从事现在的工作甚至更多的工作。高兹依据有关资料指出,在1961年至1988年期间,欧洲的一些国家大约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工业劳动岗位不存在了[10](Pvii)。对于后者而言,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管理者和公司的行政管理者与付薪工人一样的非人格化要求;对于前者而言,一部分人,至少对于那些提供个人服务的人来说,要附属和依靠他们所服务的人。所以,高兹说:“已被战后的工业化消除了的‘奴隶’阶级,现在又出现了。”[8](P6)

高兹指出:“生活时间的缺少,生命因工作而受损害,钱成为失掉时间的补偿。因工作的限制,钱象征着工人没有、不是、也不可能有的一切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工资总是没有够了的时候,为什么工作所赚的钱变为比为金钱而牺牲的生命更有价值。”[8](118)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占据了整个生活,工作为生活制定法则,工作对于个体来说能够使得个体不必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工作就是一切”[10](vii),从总体上来说,工人处于一种劳动与生活二元分离的情形。与此同时,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工农业生产中所占的劳动力,逐渐转向服务型行业,“蓝领”不断减少而“白领”急剧增加等。“危机的时代也是争取自由的时代”[9](P1),因而,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不仅仅是工人阶级的事情,而是包括工人在内的所有人的事情,应从劳动场所开始,实行“工人自治”。

3.文化背景

高兹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对每个人都一样好的东西没有价值,你必须有着若干东西好于他人才能受到尊敬”,资本主义经济利用这一价值观念,不断推出新的需求,控制人们,使人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生产与出卖自己并非绝对需要的商品,如化妆品、电子产品、私人小汽车和带私人游泳池的豪宅等,但高兹认为,事实上,所追求的舒适的生活永远得不到,部分因为没有时间享受,部分因为象征价值经常与真正的使用价值不一致。消费者实际上是被广告牵着鼻子走,广告诱导人购买的东西,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事实上,广告推销的产品,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其实并不想要。经济理性的扩张,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庞大的机器,人则沦为一个渺小的零件,人被破碎化,人生越来越丧失价值。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从重物质取向转变为重意义的价值取向。因而,要反对人的异化,寻找人生的意义。

(二)高兹劳动观的理论来源

高兹劳动观的理论来源相当广泛,他的劳动观主要受到萨特、马克思、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和舒马赫等人的思想影响。具体来讲,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兹影响最大,对他的劳动观起到根本影响,他的劳动观基本上可以看作对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具体实践,他对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上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对马克思的思想,高兹既有批判、继承又有创新与发展,他主要继承了马克思异化观和劳动观;高兹对资本主义技术的批判理论主要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思想;高兹的“温和的技术”、“分散型的技术”和“后工业的技术”思想以及对资本主义教育的批判,明显地受到舒马赫的影响;此外,高兹对资本主义教育的批判,还受到阿尔文·托夫勒的影响和伊万·伊利奇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高兹对资本主义教育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三)高兹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高兹构想的劳动观是反对以经济理性为目标的劳动,主要包括反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雇佣劳动,也就是说要提倡劳动解放。劳动的解放包含如下方面内容:使所有的人都获得解放,使所有的活动过程 (包括闲暇时间)都成为快乐的来源。主要体现在时间的解放、工作解放、废除付薪劳动与重建工作等四个方面。高兹的劳动观大致分为前理论时期的劳动观、存在主义时期的劳动观、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劳动观、生态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劳动观与后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劳动观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前理论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1923年高兹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家庭,性格内向,他选择了沉默与躲避,可以说,他的整个童年是在虚无和认同危机共存的状态中度过的。举家迁移到瑞士后开始他的写作生涯,并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读到了萨特的作品。受1943年《存在与虚无》的影响,这一时期高兹劳动观受“虚无”与自身家庭和社会实际的影响,其特征表现为追求自己的独特个性。

2.存在主义时期

高兹最早的作品是《道德的基础》 (Foundements pour une Morale),他为此书制订过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花了10年时间没有完成,发表第一卷是在1977年,主要讨论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主体问题真实性问题和道德转向问题 (moral conversion)。在这一时期,高兹的劳动观的特征表现为追求自己的独特个性与自由的统一、自由与劳动结合。因为受存在主义之思想中个人自由与解放的影响,这一个体的自由与解放思想是高兹劳动观的核心,也是高兹劳动观产生的标志。因此,可以这样说,与其说高兹劳动观的产生从哲学开始,不如说是从存在主义开始的。

3.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高兹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写下了体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例如,1964年发表的《劳工战略与新资本主义》(Strategie ouvriere et neo-capitalisme),是高兹走向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标志;1967年出版了《艰难的社会主义》(Le Socialisme Difficile)。两书所体现的内容都是高兹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在1969年《改良和革命》一书中便可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工作与生活条件,用改良的方式,而不用传统的革命方式来推翻资本主义。总之,在这一时期,高兹的劳动观受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其特征表现为:把生产、资本、分工与劳动与以及科学技术等结合起来,不仅从理论上反思存在主义的观点,肯定科学技术,还用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社会现实结合,认识社会主义的革命问题。

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高兹在思想上发生了改变,把注意力转向劳动分工、政治生态学运动与后工业社会,力图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开拓新的领域,来寻找社会主义的解放路径[11](P68)。为此,高兹支持生态运动,并发表相关文章,例如:1975年法文版的《政治学和生态学》(Ecologie et Politique)是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主要标志;1977年《危机和日常生活中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in Crisis and Everyday Life)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消费异化和消费受控制的现象,揭露其本质,并提出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方法,即以社会主义生态和谐来取而代之;1978年,在《劳动分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和阶级斗争》(the Labour process and Class-Struggle In Modern Capitalism)中,高兹认为: “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切异化的根源……”[12](Pvii);1982年英文版《告别无产阶级:对后工业社会主义的论述》 (Farewell to the Working Class:An Essay on Post-industrial Socialism)阐述了付薪劳动与自主活动的差别正如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还论述了“非工人的非阶级”等;1985年《通往天堂之路》(Paths to Paradise:On the Liberation of Work)继续探讨了“工作社会的终结”、“标准工作与协同工作”和“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地分析了其劳动观;1989年英文版《经济理性批判》(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对工作危机与社会危机进行了分析,通过间歇工作与自我安排工作时间来减少工作时间,这样,所有人都有工作,同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作的意识形态”。总的来说,这一时期高兹的劳动观其特征表现为把生产、资本、生态与劳动及其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把劳动的异化与生态的破坏一起来批判,还重视妇女的解放,否定科学技术,但侧重于理论上的探讨,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

5.后马克思主义时期

真正进入后马克思主义时期,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4年英译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学》(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重视工作观念的意义和从工作中获得解放的可能性,如“更少的时间,获得同样的报酬”(Shorter Hours,Same Pay),标志着高兹的劳动观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后马克思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高兹劳动观生态马克思主义时期的成熟期和高兹劳动观后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形成期。1999年英译版《收回工作,超越工资社会》(Reclaiming work:Beyond the Wage-based Society)围绕工资社会的崩溃来叙述,提出要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向后工作社会迈进,以此,来实现人的解放,获得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2010年英文版 (2003法文版)《非物质的知识、价值与资本》 (the Immaterial Knowledge,Value and Capital)一书由非物质的劳动、非物质的资本、走向智力社会、走向后人类文明等四个部分组成。本书阐述了非物质的劳动观,即:“以维持大量物质固定资本为中心的现代资本主义,正逐步让位于一个以稳定所谓非物质的资本为中心的后现代资本主义,这些非物质的资本称为‘人力资本’、 ‘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13](P1)该书中的非物质劳动是创造非物质性的产品,如人力、知识和智力等的劳动。在这一时期,高兹的劳动观的特征表现为把生态、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以及科学技术相结合,要实现“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这一生活模式还需科学技术,还较重视改造现实层面,由于至终未能提出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乌托邦色彩虽然逐渐消除但仍存在。在《致D情史》一书出版后,高兹自杀身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与劳动的解放在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很难实现。

三、比较与评析

高兹的劳动观是建立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基础上的,而马克思的劳动观是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基础上的,两个人的思想是偏离还是重释与发展?还需具体分析。

首先,要从两人从事创作时的身份来分析,高兹本人从一个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生态马克思主义者 (或者是生态社会主义者)——后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则从一位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者——辩证唯物主义者——历史唯物主义者。两人对生产、工人运动和生态问题等方面给予关注。但高兹更重视从个体的解放出发,来探讨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构建自己的劳动观;而马克思侧重于从劳动出发,来分析劳动 (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从两人思想的基点与出处看,高兹把思想建立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点上,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是站在政治经济批判的基点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兹对经济学的批判也就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批判。由于历史的局限,两人的思想都存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成分;马克思对劳动问题的关注恰恰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高兹的劳动观后来围绕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展开探索。高兹的劳动观主要体现生态社会主义时期与后马克思主义时期,而马克思的劳动观诞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体现于马克思的各个时期。

再次,从对劳动解放的构想上来看,高兹反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雇佣劳动,也就是说,反对以经济理性为目标的劳动,提倡劳动解放。劳动的解放包含如下方面内容:使所有的人都获得解放,使所有的活动过程(包括闲暇时间)都成为快乐的来源。同时,高兹重视生态与劳动的结合,但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层面;而马克思从生态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肯定科学技术的中立性,客观评价劳动分工的作用,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其劳动观中蕴含着生态思想,做到对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分析。高兹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重视人与自然的解放以及妇女的解放等。

最后,在如何达到劳动解放上,高兹论述了现实中的自主与他主,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减少劳动时间、公平分配劳动、实行灵活和弹性的工作制、消除雇佣劳动,认为家庭劳动也是工作并应该得到报酬,此外,高兹还关注非物质劳动的重要性;而马克思分析了劳动的“实然”与“应然”,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两人都将时间解放、自然解放、人的解放与劳动解放统一起来。

总之,高兹从一个追求个体自由的存在主义者,逐步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要实现个体的自由与解放,必须要实现劳动的解放。因而,高兹批判了资本主义劳动的异化问题,并对劳动解放与解放路径进行了构想,于是形成了高兹劳动观。其劳动观有以下特点:资本与劳动结合、自由与劳动的结合、消费异化与劳动异化的结合、生态与劳动的结合、物质性劳动与非物质性劳动的结合。他本人也最终成为一位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后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也曾指出在人的解放与劳动解放的关系上,劳动解放是前提与基础,人的解放是目标与结果。而高兹的劳动观呈现出“个体的自由解放——劳动的解放——个体的解放”,可见,高兹劳动观基本上符合马克思的劳动观“劳动解放——人的自由解放”,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增加了存在主义的因素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因素,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增加了批判与改造社会的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上,提出了消除经济理性的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上,指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高兹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因为高兹没有彻底地提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则是认为人的解放不仅需要劳动的解放,而且还需要生产关系的解放,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由于高兹深受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故而高兹的劳动观具有乌托邦的特征。可见,两人的思想既有分离也有重释与发展。尽管如此,高兹的劳动观对个体的解放与劳动解放的探索也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映,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出现的自由、资本、生态与劳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向我们展示了他所处的时代的劳动发展的状况,以敏锐的洞察力向我们揭示了劳动与消费的异化劳动以及生态问题,以非凡的预见性向我们构想了劳动的解放与路径选择。期盼个体获得解放——劳动获得解放——实现个体真正解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说明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建设生态文明,使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要是乐生的手段,个人获得出彩人生已成为时代的一个强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曹亚雄.马克思劳动观的历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4]景天魁.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Andre.Gorz.Ecology as Politics[M].South End Press,Boston,1980.

[8]Andre Gorz.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M].Verso,London and New York,1989.

[9]Andre Gorz.Paths To Paradise:On The Liberation From Work[M].Pluto Press,London and Sydney,1985.

[10]Andre Gorz.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M].Verso,London and New York,1994.

[11]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2000.

[12]Andre Gorz.The Division of Labor「M].The Harvester Press,London,1978.

[13]Andre Gorz.The immaterial knowledge,value and capital[M].London New York Calcutta,2010.

猜你喜欢
异化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