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丽,李琳琳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称谓语因其承载在大量的文化因素,一直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称谓语有社会称谓语和亲属称谓语两种。亲属称谓语是反映人们血缘和婚姻关系的词语,是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一方面,它和一般语言符号一样具有指称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有当面称呼的作用。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就是指用亲属称谓语来指称或称呼非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
亲属称谓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形成了严密并相对稳定的系统,隐藏在这种特殊词汇体系背后的是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与民族心理特点等社会属性特征。这种社会文化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差异导致了不同语言体系下的亲属称谓语的相异性。汉英亲属称谓系统有很明显的差异,英语亲属称谓笼统、简单、粗疏,而汉语的亲属称谓精细、复杂、严格。
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属于描述制,在关系亲疏、辈分高低、年龄长幼和姻亲血亲等方面做了详尽的区分。而英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属于爱斯基摩制,它强调核心家庭,只有在核心家庭内部的亲属称谓才是描述性的,在核心家庭以外则为高度的概括,很具有模糊性[1]。如以“uncle”为
英语 汉语uncle 伯父,叔父,舅父,姨父,姑父
例: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的文明制度表现为:无论父系还是母系都可以继承财产和爵位等,血亲与姻亲没有内外主次之分。这种文化特征在亲属称谓语方面的表现就是:不细分父亲方面还是母亲方面的亲属。所以,英语的“uncle”既包括汉语的血亲称谓“伯父、叔父”,也包括姻亲称谓的“舅父、姑父、姨夫”。
在古代中国的家庭中,只有长子才能继承遗产。因此,在兄弟的长幼排序就很有必要。在称呼与父亲同辈分的男性长辈,年长于父亲的称为“伯父”,称父亲之弟为“仲父”,称仲父之弟为“叔父”,称叔父之弟为“季父”。由于仲父、叔父和季父不继承祖父的财产,详细区分父之弟显得没太大的必要,于是,后来便以“叔父”统称父之弟 (见下图)。
女子在家庭中没有地位,而且没有继承权,因为早晚要嫁到外姓人家,成为另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一员。所以在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中,人们统称父亲的姐姐或妹妹为“姑”,不再区分其年长于自己的父亲与否。母亲的兄弟姐妹属于旁系亲属,人们分别用“舅”和“姨”来统称母亲的兄弟和姐妹,也没有区分这些舅”和“姨”是否年长于母亲。[2]所以,不同于“伯父、叔父”这些亲属称谓,“舅父、姑父、姨夫”没有长幼的区分。
亲属称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习惯,许多亲属称谓泛化到非亲属称谓的现象在汉语中很普遍。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但很少应用于非亲属称谓,相反,有些社会称谓还被泛化到亲属称谓系统中。例如:在汉语称谓里,女婿或是儿媳将其配偶父母也称为爸爸和妈妈,但在英语称谓中,女婿或儿媳会采取零亲属称谓,转而采用社会称谓来称呼其配偶的父母为:Mr./Mrs.加姓氏。
始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在社会交际中把社会成员与家庭成员等同起来,造成了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然而,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则截然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平等、自由、博爱”的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信仰随之建立。个人主义价值重于家庭和封建伦理。
同时,汉语的亲属称谓的泛化体现了该民族“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例如,在汉语中,当向一个陌生人问路时,人们往往采用亲属称谓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称为大哥、大姐、弟弟、妹妹等,与自己父辈相仿的称为大爷、大妈等。然而,在英语中,这种表达是不符合社会文化习惯的,人们常常以“Excuse me”来引出话题,而对陌生人不冠以任何有关亲属称谓的词语表达。
鉴于汉英亲属称谓系统及其泛化存在的巨大差异,要求译者在亲属称谓泛化翻译过程中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注意区分性别语言和年段语言以及交际语言等以达到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及文化背景的语言之间的桥梁。为了达到语用对等效果,可灵活应用翻译对策如增减、替换、改写等。如下例:
1.增减
小芹板起脸来说:金旺哥!“咱们以后说话规矩些!你也是娶媳妇大汉了!”
Little Qin,however,looked quite serious.“Jin Wang,you’ d betterbehave, you arenota child.”[3]
在汉语里,人们使用亲属称谓语来达到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目的,反映了“泛论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相反,在英语中,人们与关系亲密的人或是陌生人接触过程中常常零称谓。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增减方法达到翻译等效。
2.替换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And I heard he had praised me highly to Mother,saying,“He’s so young,yet he knows what’s what.He’s sure to come first in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 in future.Your fortune’ s as good as made,ma’am.”[4]
这男子,明白这是有身份的主顾了,就学到城市里人说话:“大爷,您请里面坐坐,她们就回来。”
He realized that this was a man of substance,so in imitation of the townsfolk he said,“Please take a seat inside,sir.They’ll soon be back.”[5]
在称呼在陌生人方面,在英语中,可以通过使用sir或madam称呼达到汉语中使用亲属称谓语的目的,即:使听话者和说话者之间建立友好关系或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3.改写
刘姥姥便拉住一个道:“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在家么?”
周瑞家的在内忙迎出来,问: “是哪位?”刘姥姥迎上来笑问道:“好啊?周嫂子。”
The old woman caught hold of one of these youngsters and asked,“Can you tell me,brother,if Mrs.Chou is at home?
Mrs.Chou hurried out to see who it was while Granny Liu hastened forward crying,“Sister Chou!How are you?”[6]
在翻译中,也可用brother和sister加上姓氏来改写泛化后亲属称谓语。在英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远远少于汉语。但有时也可用brother和sister加上姓氏来表达亲密关系,但大多数都是应用在教堂教会等场合。此外,在英语中,年龄大的人可用son来称陌生的年轻人,有喜爱和疼爱之意,但在汉语中这样的称呼就有侮辱的意味。
汉英亲属称谓语系统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一直是翻译界的难点之一。语言翻译的核心是文化的翻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的亲属称谓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将社会语言学引入亲属称谓泛化的翻译,要求译者要充分考虑到中西历史文化和民族观念中伦理道德观的不同之处,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启示。
[1]裘燕萍.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丛丽,李琳琳.英汉亲属称谓形式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赵树理.小二黑结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4]鲁迅.社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5]沈从文.丈夫[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6]杨冬梅.《红楼梦》中称谓词的翻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