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融资研究

2013-08-15 00:52:21
产业经济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政策性财政融资

贾 康

一、财税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意义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关系着经济建设的大局,关系着民生的改善,关系着经济社会的整体运行。下面几个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微企业的重要作用。

第一,从政府和政府的分配系统也即财政所要服务的对象—企业这个角度来看,企业中的99%以上是中小微企业。现在全国企业主体数目是几千万家,而真正的大企业只有中央级国资委所管辖的100多家和全国各地的几万家大企业,所以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他们是财政服务的主要对象。

第二,从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直接相关联的就是就业,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整个社会就业岗位中的80%~90%,甚至更高。虽然由于各个地方的企业类型不同,这个数据有一定的差异,但显而易见,最主要的就业机会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的。

第三,从走创新型国家道路的角度来看,必须鼓励从草根层面、企业层面进行创新活动。目前国家发明专利中的70%~80%来自中小微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对鼓励创新的意义十分明显。

第四,从GDP指标来看,中小微企业的贡献至少要占到每年新增GDP的60%~70%,在有些区域更高。

第五,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政府为履行职能必须取得收入,“以政控财,以财行政”,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而税收收入的50%~60%来自中小微企业,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二、当前财税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难题

财政支持中小微企业,首先不能回避结构性减税的支持,但仅此还远远不够。

目前,财政支持中小微企业在减税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规定,比如将我国小微企业的简易征税办法起征点从最高5,000元提高到最高2万元,虽然这个政策信号非常明显、非常强烈,给予的优惠看起来比较可观,但是具体到每一家小微企业,得到的实惠其实是有限的。企业得到减税后能否做大做强,还有几个层次的事情需要考虑。

(一)税收外负担

在某些地方,强调结构性减税和强调财政收入的压力通常是并存的,还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税外负担加重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等。对企业来讲,更痛苦的是有些地方存在着政府个别部门在权力环节变相索贿的情况,这都是企业的负担,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举个例子:一个企业要开办,其中有一个章是消防的,而企业迟迟盖不下这个章,解决这件事情的捷径是找中介公司出6万元由其代为办理。

企业全部开办费总共就几十万块钱,而一个消防章就要6万元,但这不是税,也不是税外一般收费,连罚款、摊派都不算,这就是现在政府某些部门和工作人员在行政审批环节的胡作非为,是一种变相索贿,是应按党纪国法严加惩处的问题。但是企业在很多情况下有苦说不出,通通认为是政府给它的负担。这是现在企业负担严重的原因之一,要靠改革和反腐来解决。

(二)政策环境与融资体系

中小微企业很多时候所需要的不是几千元钱的实惠,而是更多融资支持。融资如何能够有效地支持具体项目,是我国普遍遇到的、实际上也是世界范围内普遍遇到的所谓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这个方面,研究中形成的基本观点,就是必须在商业性融资体系之外,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有效的的政策性融资体系。但是很遗憾,虽然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当时意识到整个银行和金融体系的改造必须让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道扬镳,组建国家级的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各地也随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是后来,政策性融资机构在发展中也遇到种种的困难、挫折、矛盾。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是不是需要一个政策性融资机制,这个机制怎么样可持续进行,这是无可回避的。

(三)金融机构的支持

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根本困难在于,大型金融机构从规避风险和控制业务层面成本的角度考虑,不愿把自己的业务重心放到中小企业上来,更不用说小微企业了。对大企业贷款一家就能放出3个亿,对小企业却要一百、两百家才能凑足3个亿,每一笔的固定成本差异不多,但风险肯定要放大几十倍,所以当然要规避对这些数目众多、风险不可控的中小企业融资,更不必说微型企业。即使再多次强调社会责任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仍然不可能改变大型银行这种内生的动力机制和避险机制。他们也可以做一两次这种事情,但是绝对不会在市场经济下自发地、可持续地去支持中小微企业,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也符合商业性金融体系的内在逻辑。如果强迫他们做这个事,那实际上是将其看作政策性金融机构了。这里面还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探索,比如是否能从商业性银行里分出一个中小微企业事业部。这里面涉及到政策性融资的财政支持和其他的运营因素捆在一起的问题,实际上是无法有效解决的,其中所谓的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的问题、内部机制不顺的问题,就会不断地困扰我们,使我们又回到了老体制碰到的问题,又回到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须分道扬镳的这个原点上。

对于这种世界性难题,国际上是如何解决的呢?代表着工业革命发祥地、老牌发达国家的英国,和现在仍然是世界上头号强国的美国,以及二战后崛起的日本,都有财政预算里透明安排的资金,支持他们成立的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署或者特定的财政投融资机构的主体,通过贴息、信用担保和其他的政策工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可持续机制或体系。

国际经验其实是比较清楚的,地方政府也都意识到必须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贯彻自己的发展战略。全国近万家地方融资平台做的都是政策性融资。全国近万家地方政府支持的、地方注资开办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就是要支持自己辖区内的中小微企业。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启动以后,往往发现要坚持维护政策初衷去支持这些所应支持的对象,通常情况下得不到规范的、可以预期的后续支持,资本金会萎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资本金萎缩对领导、对员工都无法交代,更谈不上凝聚人心、吸引人才来发展业务。这就导致或坚持政策初衷而萎缩,或为避免萎缩而背弃政策初衷,在遇到这一难题时,这些机构实际上纷纷背离设立时的初衷而去追求短、平、快的项目和效益。国家级的原称为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的“旗舰型”信用担保机构,最近几年已明确宣布去掉原来的名称中的“经济技术”,改为了中国投资担保公司,即科技技术创新层面的政策融资取向被放弃了。这也是面对“两难”后放弃政策性的例子。

三、财税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机制

中小微企业融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策上必须注重政策性融资机制的打造和财政的可持续支持。如何破解以上困局?面对国际经验、中国的探索和两难困惑,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在中国怎么构建政策性融资或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问题,这个体系应该以财政为后盾,形成一种有财政来源、在预算里透明安排、规范运作的政策性资金,得到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信贷式放大的一套可持续的机制。这种机制需要具体掌握两个核心要素。

(一)在运行中必须风险共担。

如果财政予以支持,人们会习惯的认为有了财政保障,可以放开手脚做事情,但是,这样做就会带来经济学上所说的道德风险。因此,必须有风险共担的机制去约束参与各方,使他们都有风险意识,我们在很多地方还做不到风险共担,一旦财政资金介入就变成了无底洞,而这个无底洞,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越来越强调规范、越来越要向公众说清楚资金配置道理的情况下是无法交代的,财政部门宁愿选择自己拿资金安排支出,也不愿意走如此复杂的路径,从而导致风险共担机制的不可持续。

(二)要坚持支持对象的规范遴选机制。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上是人情社会。有了这种包括政策融资的金融双轨制,“关系”要起作用便是不可避免的。要在千千万万家中小微企业中选出具体的支持对象,一些关系因素、非规范的因素,往往会成为不可控的因素,不该得到支持的企业得到了,该得到的没得到,又没有严格的评判和监督,融资机制成为权力设租寻租的温床,很容易进入“拉关系”泛滥成灾的不可持续局面。这样的事情发生后会严重影响这一融资体系的公信力,因而也是不可持续的。

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合理构建政策融资机制是非常关键的并具有考验性质的。有一个实例有助于更直观地探讨怎样建立风险共担和支持对象遴选机制:杭州西湖区的一次现场讨论会,主题是关于他们已经启动的以财政支持介入其内的当地科技型小企业产业基金运作讨论。众所周知,地方政府贯彻自己的发展战略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必须支持中小微企业,当地财政部门每年也会安排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支持小型科技企业创新活动。但每年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果却不好,看不到明显的绩效。如何能把这种“消耗型”的财政支持变成“循环型”的,使资金能“转起来”去支持科技型小企业?他们想到了产业基金这个概念。具体做法是财政拨款2千万元成立现代企业规范的股份制产业基金,明确声明资金的公益性质,不要求分红。同时积极吸引当地民间企业、民间资本出资入股,并且大胆吸纳外资银行出资,通过现代企业的股份制度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风险共担机制。企业一定是以利益为导向的,但是在这样一个风险共担机制中,更有利于发挥其专业特点、专业能力。

后续工作应将所有股东、当地科技局的代表、某些必要的专家,以及一些社会贤达(当然要有一个合理的匹配)聚集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项目遴选委员会。在收到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申请后,运用产业基金,通过金融工程,根据需要设计金融工具,贴息、信用担保以及更复杂的像债权型、股权型等融资具体方案,去支持选中的小型科技企业项目,使得大量有融资需求的小企业得到必要的支持,初步从机制上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西湖区科技型小企业产业基金,就代表着在我国现实生活里有迫切的需要和创新的可能性,按照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机制,来打造可持续支持中小微企业、支持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这个基金的出现和运作代表着我们今后应该积极探索的方向。[end]

[1] 姜长云、刘明轩.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及其信用等级改善.改革,2009,(10).

[2] 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1,(5).

[3] 陈忠阳、郭三野、刘吕科.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贷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研究,2009,(5).

[4] 郭煜晓.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研究.企业活力,2009,(8).

[5] 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6] 贾康、罗建钢、郑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财政资金的运用.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 ,(3).

[7] 贾康.地方融资与政策性融资中的风险共担和风险规避机制.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研究简报,2009,(34).

[8] 贾康.政府公共投资、社会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研究简报,2009 ,(45).

[9] 贾康.政策性金融与中国的现代化赶超战略.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09,(111).

猜你喜欢
政策性财政融资
融资统计(5月24日~5月30日)
融资统计(5月17日~5月23日)
山西首个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落地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2022-2024 年广东省政策性渔业保险
海洋与渔业(2022年2期)2022-05-18 07:25:38
罗克辛刑事政策性刑法体系批判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2
融资
房地产导刊(2020年8期)2020-09-11 07:47:40
融资
房地产导刊(2020年6期)2020-07-25 01:31:00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近代史学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42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成立旨在开展政策性、前瞻性研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