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矿石困局形成机制与化解建议

2013-12-24 05:15:10
产业经济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河谷铁矿石淡水

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进入新世纪,中国粗钢产量步入新的上升轨道。伴随粗钢产量快速增加,国内对铁矿石的需求也相应扩张,但国内铁矿石供给已经无力满足需求,中国开始大量进口铁矿石。需求增加导致国际铁矿石价格飙升,仅2002~2004年三年时间,铁矿石价格便突破60美元/吨,涨幅接近1.5倍。

一、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回顾

(一)第一阶段(1901~1974)

铁矿石市场的发展同钢铁工业密切相关。根据研究,1901~1974年可以认为是铁矿石定价机制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铁矿石定价机制经历了现货合约—短期合约—长期合约—短期合约的转变。

1901~1950年是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的前期,全球粗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3.9%,产出规模不足2亿吨。这一期间引领粗钢产量增长的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这些国家或者是以美国为代表具备丰富的铁矿资源,或者是以英国为代表控制着铁矿资源丰富的殖民地,因此铁矿石供应瓶颈尚未出现,交易基本上为现货交易。

随着全球钢铁工业发展至第一阶段的后期,领跑国家由英美等国变为日苏,这一变化对铁矿石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同铁矿石资源丰富的苏联不同,日本铁矿石资源较为匮乏。为保障铁矿石充足供给,日本开始寻求新型交易机制。当时,澳大利亚是日本主要铁矿石进口来源国。双方为寻求稳定合作,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签订短期合同。由于日本钢铁工业快速扩张,至1967年已经实现1亿吨产量,短期合同已经不能保证铁矿石需求。为此,日本和澳大利亚于1963年在东京首次签订了关于铁矿石的长期合同。由于日本大量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迅速上升,长期合约价格已不能真实反映铁矿石市场的供需状况。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保障铁矿石出口国利益以及促进铁矿石贸易的发展,主要铁矿资源国家于1975年成立铁矿石出口协会(Association of Iron Ore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AIOEC)。AIOEC成立后,决定将交易机制从长期合同变回原先的短期合同。

(二)第二阶段(1975~2008)

短期合约交易机制虽然能让铁矿石出口国享受价格上涨的收益,但也使其承担价格下行的风险。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加之日苏两国钢铁产量先后达到峰值,全球钢铁工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1975~2000年间粗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2%,铁矿石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冲击。从图1看出,全球铁矿石产量在1975~2000年间几乎没有增长,仅从9亿吨增至9.6亿吨,年均增长率0.3%。不仅如此,这期间还出现产量大幅回调的情况,尤其是1980~1983年间,回调幅度达到16.5%。不仅产出增长陷入停滞,铁矿石贸易更是步履维艰。1975年,全球铁矿石出口量达到4.045亿吨的高点后持续震荡,直至1989年才首次超过这一高点。1975~2000年间,全球铁矿石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57%。

面对市场的持续低迷,铁矿石资源国不得不再次酝酿定价机制改革。由于短期合约交易机制在市场萧条时价格随现价下跌而走低,因此,长期合约价格稳定的优势逐渐显现。1980年,铁矿石长期合约定价机制启动。

长期合约定价机制规定,从每年第四季度开始,主要铁矿石供应商与需求方进行谈判。双方长期协议采用“定量不定价”的方式,具体地说,谈判双方在长协价合同中确定供货数量,期限一般为5~10年,甚至更长。然后,在给定供货量的情况下,双方进行价格谈判,商定价格将在未来一年内执行。

实际谈判进程中,存在如下几条规则:

首发—跟随:谈判进程中,一旦供给方中任意一方和需求方中任意一方达成协议,整个谈判将立即结束,并以该商定价格作为新财年的长协价格。

统一调整:不同品位和类型的铁矿石将统一按照商定的价格变动幅度调整。

离岸价:铁矿石价格以离岸价格为计价基准。年度定价:每年四季度开启价格谈判,且商定价格于当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之间有效。随着长协价定价机制的启动,全球主要钢铁企业开始每年同铁矿石生产商进行谈判。由于当时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缓慢,因此铁矿石贸易并不活跃,长协价基本维持稳定。从图2看出,1991~2000十年间,共有四年长协价下调。如果以1991年为基期,2000年铁矿石长协价下降达到10.5%。直至2003年,铁矿石长协价才重新达到1991年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当时日韩美欧等国主要钢厂同矿山之间存在交叉持股,弱化了供求双方利益冲突。尤其是日本,尽管铁矿石资源匮乏,铁矿石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但由于在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广泛投资(见表1),其在钢铁产量快速扩张时期基本没有遭遇铁矿石供给瓶颈。即使铁矿石价格上涨,也可以通过持有股权所获收益弥补成本上升损失。

进入新世纪,我国钢铁产量的快速扩张引致铁矿石需求飙升。由于国内铁矿石品质低、利用成本高,我国铁矿石进口规模持续增长,并于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为增强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力,2003年底,我国由宝钢作为代表首次参与铁矿石价格谈判。然而,首次参与谈判对中国并未产生太大影响,最终接受了日本JFE公司和力拓涨价18.6%的结果。

首次谈判失败仅仅只是未来一连串失败的开始。2004年底,宝钢再次代表中国钢铁业参加长协价谈判。由于当时中国国内铁矿石现货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并且进口规模快速扩大,矿产商坚持要求大幅上调长协价。2005年1月21日,淡水河谷董事会要求涨价90%,远高于国内30%~50%的推测。此后不久,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制铁迅速与淡水河谷达成涨价71.5%的协议。按照“首发—跟随”原则,中国最终不得不接受该涨幅。

图2 1991~2009年亚洲铁矿石长协价涨幅(单位:%)

表1 巴西和澳大利亚部分铁矿公司股东组成

前两次谈判失利的教训提示宝钢,应尽可能避免其他厂商先行谈妥长协价。为此,2006年铁矿石谈判开始前,宝钢同全球主要钢厂进行沟通,并得到阿赛洛和新日铁两家不会率先结束谈判的承诺。然而,由于宝钢没能正确把握形势,先后多次拒绝澳大利亚和巴西矿产商提价要求,导致谈判迟迟不能完成。对于日韩等完全依赖长协矿生产的国家而言,谈判僵持越久,铁矿石供应保证的威胁越大。2006年5月17日,日本JFE和巴西淡水河谷达成涨价19%的协议,韩国浦项等钢厂随后表示跟随。尽管宝钢极力反对这一协议,但随着5月24日淡水河谷发出最后通牒,宝钢最终于6月20日接受了19%的涨幅,并同必和必拓达成协议。

连续三年丧失铁矿石定价权的教训告诉我们,要获得定价权,不仅需要防范其他厂商先行一步,更要把握谈判节奏。由于很多国家完全依赖长协矿,因此,谈判拖得越久,这些国家的议价能力就越低,从而先于宝钢接受较高价格。

2006年末,经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协商,宝钢采取先谈淡水河谷、再谈力拓与必和必拓的策略。选取这一策略的原因有三:首先,淡水河谷在2006年成为中国最大铁矿石供应商,并且对中国销量快速上涨。由于铁矿石销售收入占比淡水河谷总收入超过50%,因此尽早达成协议符合其利益诉求。其次,淡水河谷产能快速增长。淡水河谷2006年铁矿石产能增长率高达16%,而必和必拓与力拓增长率均不足6%,因此淡水河谷的议价能力有所下降。第三,三大矿山巨头之间同样存在竞争关系。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同样需要把握定价权。然而,由于铁矿石运费和运输时间高于必和必拓与力拓,淡水河谷在中国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其更愿意接受较低的长协价。

对既往教训正确总结,加之合理的战略制定,中国终于取得铁矿石首发定价权。2006年12月21日和22日,宝钢分别同巴西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及力拓达成协议:2007年铁矿石长协价上涨9.5%。这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首次获得首发定价权,并且也是自2004年以来涨幅最低的一次。

2007年铁矿石谈判,既是中国多次谈判失利后总结经验教训、选择优化策略的结果,也为谈判机制崩溃埋下伏笔。由于淡水河谷以铁矿石业务为主且产能扩张迅速,因此中国与其谈成的首发价要低于力拓和必和必拓,导致其存在背弃已有谈判框架的动机。

2008年,由于淡水河谷的提价要求超出中钢协给出的中国钢企承受底线,导致谈判面临僵局。尽管宝钢仍然延续了去年的谈判策略,但最终仍然被日韩钢企抢先达成65%的涨价协议。尽管如此,涨价后的长协价仍然同品位63.5%的印度铁矿石离岸价格相差60美元左右。但是,力拓和必和必拓并未像往常一样接受这一涨幅,而是通过海运加价寻求更高涨幅。由于巴西至中国的海运费较澳大利亚至中国高45~50美元每吨,力拓和必和必拓没有遵循“首发—跟随”原则,而是威胁将部分铁矿石拿到现货市场销售。最终,6月23日,宝钢和力拓达成最高96.5%涨幅的长协价,日韩钢企随后不得不跟随这一价格。

2008年两个长协价的结果意味着长协价定价机制开始瓦解。一方面,中国接受力拓和必和必拓更高涨幅要求,对淡水河谷多年拥有的首发定价权构成极大威胁,导致淡水河谷极度不满。这意味着中国未来以淡水河谷为突破口的谈判策略将不再可行,从而不得不转而同力拓和必和必拓进行谈判,增加了谈判难度。另一方面,中国接受更高涨幅要求改变了力拓和必和必拓的预期,使其认识到中国议价能力,未来只要通过延缓运货等简单手段即可迫使中国接受其满意价格。

(三)第三阶段(2009~至今)

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新日铁和力拓达成首发价格,其中粉矿降价33%,块矿降价44%,但中国决定不跟随,并于同年8月与FMG达成协议,其中粉矿降35.02%,块矿降50.42%。同样,该协议价格也遭到三大矿山抵制。最终,2009年再次出现两个长协价。

在供求双方多次违反规则后,长协价机制名存实亡。3月29日,淡水河谷宣布推出新定价机制,即季度定价机制,铁矿石合约价格每季度制定,具体以上一季度各月份均价为准。3月30日,必和必拓宣布摆脱年度定价机制,改为基于到岸价的短期协议。2011年2月,必和必拓再次将定价机制改为月度定价,力拓随后于6月份响应。值得注意的是,淡水河谷仍采用季度定价。此外,在合同期限不断缩小的同时,指数定价也在酝酿之中,即:钢厂和矿山约定以前一季度指数平均价格,确定下一季度长期合同铁矿石价格,指数由第三方咨询机构公布。总体来说,在这一阶段铁矿石市场呈现多种谈判机制共存局面。

二、我国铁矿石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梳理铁矿石定价机制形成的历史,可以发现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当供大于求时,供给商倾向于选择长期定价机制,而进口国出于产业安全角度也倾向于选择这种方式。

当供不应求时,长期定价机制不再稳定,供给商倾向于打破现有定价机制,并转而采取短期甚至现货交易,而这对进口国而言极为不利。因此,要保证我国铁矿石供给安全,主要还应从供求关系入手。

首先,最直接的方法是采取尽可能透明的方式提高容忍度。之所以要尽可能透明,主要是为了使采取的措施可信,从而影响最终利润分配。当我国对铁矿石需求的迫切程度降低后,在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将相应增强。

提升容忍度最简单的方式是增加库存,尤其是在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跌时大量积累库存。这一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透明度高。但是,这一方式将带来高额仓储成本,并且会占用企业大量的现金流。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收购国外矿山来提升容忍度。这一方案的优点在于可以从长期解决铁矿石供给问题,但由于中国是公认最大的铁矿石买家,愿意转让股权的矿山持有者并不多,且收购方案常常会受到主要铁矿石供给商的阻挠。但从长期来看,我们可以加强研发投入,寻求可以替代钢材的新材料。这一方案对解决铁矿石困局最为彻底,但其不确定性也最高。从对钢铁物理和化学属性分析来看,新材料的发明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提高容忍度最根本方法在于降低铁矿石的贸易依存度。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炼钢法可以有效降低对铁矿石投入的需求。尽管由于我国目前废钢资源有限导致这种生产流程并不普遍,但随着我国钢铁存量的蓄积,废钢资源将越来越丰富,提升短流程炼钢比例是较为理性的选择。

第三,我们不应过度依赖定价机制变化缓解铁矿石供给压力。从目前情况看,铁矿石指数化定价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主流定价机制。全球目前主要有三种铁矿石指数:美国普氏能源资讯的普氏指数(Platts Index)、英国环球钢讯的TSI指数和英国金属导报的MBIO指数。随着普氏指数成功收购TSI指数,普氏指数已经成为指数市场的垄断者。

普氏指数于2008年6月建立,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三大矿商季度和现货贸易结算的重要定价基础。普氏指数的计算主要基于该公司在伦敦和新加坡等地的分析师与市场参与者交流有关交易的询价和报价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得出。由于依赖信息并非市场成交价格而是买卖双方报价,并且计算过程不透明,普氏指数遭到中钢协诟病。为此,也推出了中国铁矿石现货价格指数(CSI)来和普氏指数对抗,但由于同三大矿商的竞争关系紧张且建立时间较短,该指数目前并未被认可。从上述分析可知,中钢协依赖CSI提升铁矿石定价话语权的措施,很可能最终将收效甚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未来指数化定价趋势逐渐明朗,一些研究人员主张利用金融手段增强铁矿石定价权分析,并以当年华尔街利用石油期货影响现货价格的案例作为其论据,这种建议值得商榷。

一方面,中国作为铁矿石最大买家,如果涉足衍生品市场,也将成为该市场的大买家。如果价格指数受到人为操控,中国很可能将遭受损失。另一方面,中国目前还不具备成规模的金融交易人才,贸然涉足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并不明智。

总之,要化解铁矿石困局,根本上还需从自身角度出发,尽可能减缓进口增长率,提升自身容忍度,加大研发力度寻求可替代材料。如果一味寄希望于通过影响定价机制或者涉足了解不深的衍生品市场,最终很可能无法得到最优结果,甚至遭受损失。[end]

猜你喜欢
河谷铁矿石淡水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24
6.58亿吨
资源导刊(2021年10期)2021-11-05 13:12:53
恐龙河谷:奇妙狂欢城
恐龙河谷:拯救蛋宝宝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8
A new species of the endemic Himalayan genus Liurana(Anura,Ceratobatrachidae)from southeastern Tibet,China,with comments on the distribution,reproductive biology,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河谷里的精灵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40
铁矿石中全铁测定的探讨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