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在中国家电产业投资及其影响研究

2013-08-15 00:52:21
产业经济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家电家电产品韩国

家电是中国国内市场化进程最为彻底的产业之一。中外厂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升级为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全方位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在华外资家电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该企业在全球家电产业的成败。与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家电企业相比,韩国家电企业进入中国最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在中国家电市场,无论从投资规模,还是从市场份额来看,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资企业,已经处于所有外资家电企业的前沿,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多个重点产品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一、韩国在华家电产业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采取适合中国市场的价格和产品策略,快速进入中国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在韩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韩国家电大企业集团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逐步加大对华投资力度。在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段时间内,出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LG和三星在经营上采取了“战略性亏损”的策略,即以价格为主要杠杆,以差异化为辅助,在中国市场低成本、低价格运作,以图快速切入中国市场并迅速占位。韩资家电企业的低成本与低价格,对中国家电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相比,韩国家电的价格非常具有竞争优势。曾有一段时期,LG的微波炉和空调价格甚至比国产品牌还要低20%,三星冰箱的价格比国产冰箱的还要低10%。

(二)通过与中国家电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由于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韩国家电企业与中国国内家电企业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如三星与香雪海合资,LG和熊猫合资,韩国MC集团与格兰仕开展在保温锅、电饭煲等领域的合作。LG电子与天津隆庆集团合资建立的LG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家电生产基地。通过合作,双方充分发挥两国的互补性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拉动投资与就业,实现共赢。

(三)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投入,新产品推出速度不断加快

韩国家电产业对华直接投资不仅速度加快,规模也逐步呈大型化的趋势。仅在1994~1997年期间,三星集团在华投资超过14亿美元;LG集团在华投资有2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7亿美元。2000年之后,韩资家电企业又不断追加投资。韩资家电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产品价格定位在与国产品牌几乎相同的水平上,对国产品牌和其他外资品牌都无疑是巨大的威胁。在确立中国市场份额之后,为了避免跟中国本土企业的价格竞争,韩资家电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改变了其大众化的战略,逐步扩大高端家电产品的比重。

二、韩资在华家电产业投资优劣势比较

(一)优势

1.与中国家电企业相比,在产品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近年来,韩资家电企业注重科技投入,致力于改变技术简单模仿者的角色。某些韩资家电产品已经达到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品水平。例如,LG公司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占其销售额的6%左右,而三星公司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已超过了松下、索尼、日立等世界知名企业。由于韩资家电企业在某些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家电产品的换代升级,并根据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推出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例如,三星是最早开发数字产品的企业之一,也是数码设备所使用的两个关键部件—液晶显示器与内存芯片的最大生产商。这为三星在彩电等家电产品的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与其他外资家电企业相比,韩资家电企业在成本和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与其他外资企业相比,韩资家电企业积极实施本土化策略,包括人才本土化、产品本土化及生产本土化。韩国家电企业在进军中国市场时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表现出了灵活的创新性。在人才和生产方面也力争本土化,从而能够降低成本,紧跟市场。目前,LG电子在中国的员工中,98%以上是中国人,这跟日本企业在华公司中的中、高层都要求是日本人有明显的区别。韩资企业的产品也是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进行设计开发的,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为80%以上,这与欧洲企业一味强调关键零部件进口的策略也有明显的区别。这种策略为韩资家电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相当一段时期后,还能维持产品价格上的优势打下了基础。

3.韩资家电企业产品品种齐全,具有规模生产优势

韩资家电企业往往不是只生产一种产品,而是采取多元化战略。在生产布局上,韩国家电企业在中国的每个生产基地主攻一类产品,全部的生产基地加起来几乎涵盖了所有黑色家电、白色家电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这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带来规模效应,在某一产品上取得的技术突破可以迅速运用到相关或类似产品上。此外,韩资家电企业虽然都将目光瞄准利润高、发展前景好、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高端家用电器市场,但是也并没有完全退出中低端市场。

(二)劣势

1.部分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影响韩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与日本、欧洲企业不同,韩资家电企业更强调产品外观带来的时尚效果。在保证产品内在功能和品质的同时,以时尚外观为突破口,满足了一大批追求时尚消费者的需求。例如,LG的时尚滚筒洗衣机和豪华对开门冰箱打破了传统洗衣机、电冰箱产品的外部设计风格,符合中国市场的口味。但是,对很多家电产品来说,仅仅只有时尚的外观是不够的,性能和质量上的优势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以数码相机为例,目前,数码相机产品已经向个性化、娱乐化的趋势发展,品牌间差异愈加明显。数码相机产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逐渐成熟,这也标志着中国数码相机行业真正进入了技术与创新能力的竞争。而韩资企业相机核心技术的先天缺陷,致使其发展受到拖累。随着数码相机行业工业设计水平的提升,外观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小,核心器件的技术研发力量才是决定数码相机制造企业能否长久生存的关键力量。

2.在对中国市场的把握方面,与本土企业有一定差距

对韩资家电企业来说,以海尔、美的、格兰仕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企业都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毫无疑问,国内家电企业在对中国政策法规、市场特点、消费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要强于韩资在华家电企业。这些对于韩企而言,都是不小的竞争劣势。

3.由于扩张过快等原因,部分韩资家电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扩张过快,韩资家电产品不时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其品牌形象。对某些产品来说,如若不能及时调整市场战略,将难掩退出中国市场的尴尬。例如,2009年人民网和《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韩国LG空调的“翻新门”事件,导致LG空调全面撤出华南市场。三星空调也由于外观和产品内在品质相差太大,同样面临撤出华南市场的问题。

三、韩国在华投资对中国家电产业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有利于促进中国家电产业技术进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市场的扩大,韩国家电企业逐步调整了其对华战略,加大在华研发力度,并把一些本国技术带入中国。特别是近年来韩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把中国视为除其本国以外的全球第二总部,本土化进程逐渐提高,不断加大技术输入和研发投入,并与众多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形成合资企业或战略联盟。这就使得与其合作的中国家电企业对韩企的高新技术、生产流程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扩大信息渠道,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

2.在某种程度上优化了中国家电产业结构

近几年家电产业竞争不断加剧,国内白色家电市场不断整合。在这种家电企业激烈竞争的过程中,体现出“适者生存,不适者亡”的生存法则,一些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小规模企业或者退出市场,或者被韩资企业收购。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是整合了国内家电市场,优化了家电产业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3.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

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家电企业,为中国国内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LG电子截至2008年末,在华员工共有3.6万人,并且在逐年增加。三星电子在华员工共2.3万人。这两大企业在华推行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不仅带动了一批初级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也为技术人才、韩语人才、管理人才等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机遇。

(二)消极影响

1.使本已饱和的家电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韩资家电企业的本土化战略,使其在原有的技术、资金、品牌优势上,又享有了中国企业具有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庞大市场优势,给中国家电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家电市场的品牌份额调整。韩资企业的很多家电产品价格与中国国产品牌相当甚至更低,而同时质量又高出国内同类产品,所以致使韩国家电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这无疑加剧了中国家电市场的激烈竞争。

2.造成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市场垄断。韩国家电企业进入中国,开办独资企业或是寻找国内厂家合资,或是以收购兼并、控股等手段控制了一些昔日的名牌产品,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占领中国市场,垄断中国家电产业,其中不仅包括对市场销售的垄断,也包括对核心技术的垄断。

3.提高了国内家电产业的进入门槛。韩资家电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且其单位利润远高于国内家电企业,在扩大市场份额后通过扩大规模、控制技术提高进入门槛,遏制国内资金进入家电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国内市场。

四、几点建议

(一)韩资家电企业与中国家电企业应由直接竞争转变为互补型战略合作

中国家电产业的出路在于全球化。在全球产业体系中,中国家电产业还是处于成长期的年轻成员,与跨国家电公司在技术、设计、品牌等方面的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地位的提升需要时间的积累,产业的升级也必将经过阶段性的发展历程。从根本上来说,韩国家电产业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实力雄厚的欧美日跨国公司,韩资家电企业与中国家电企业应该正视全球产业链中地位较低、实力较弱的现实,通过合作逐步改变其竞争地位。合作的具体方式可以考虑共同研发、共同生产、共同销售、共创品牌等方面内容。

(二)韩资家电企业应加大对华技术转移力度

由于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全球家电产业在加快向中国地区转移的同时,核心技术转移的步伐也在提速,进而使中国家电“世界工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跨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都主动地加大了对中国家电产业的技术投入。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其在中国设立企业的技术投入越来越大,且研究开发本土化表现非常明显。作为中国电子行业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荷兰飞利浦公司累计在华投资超过25亿美元,已经建立30多家合资企业;通过技术转让,飞利浦不断将领先的技术带到中国。夏普、友达光电、奇美等日本、中国台湾的上游面板企业也迈出了向中国大陆转移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家电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不仅是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从整机向核心零部件等高端制造环节转型升级。韩资家电企业若因技术转移迟缓等方面的原因,造成韩国家电企业延误时机,就有可能失去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

(三)适当收缩产品范围可能对韩资家电企业更为有利

目前韩资家电企业在中国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三星、LG的产品几乎无所不包。这种做法有较大的风险。

首先,为保持领先者的地位,韩资企业必须不断加大对产业的投资以获得规模效应。不断扩大的资本投资并不是没有任何风险,随着欧美和日本高科技企业的东山再起,以及后来竞争者的穷追不舍,市场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这就导致韩资企业面临利润压力。如果某个产品在质量、服务等方面出现问题,或者经营状况不佳,会对企业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中国家电产业在产能、规模得到飞速提升的同时,一些过去困扰中国制造的问题,如自主创新投入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能力不强等,也在近10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目前,中国家电在微波炉、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储备上,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因此,韩国家电企业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能够适当收缩战线,集中发展最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韩资家电企业更为有利。[end]

[1]陈丽清.跨国公司长三角地区投资运营态势及影响—以家电业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05.(6).

[2]戴炳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家电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7).

[3]郑巢软.在华韩国家电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家电企业内外因素为主的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9.(7).

猜你喜欢
中国家电家电产品韩国
韩国“第一步”
环球时报(2022-08-06)2022-08-06 15:16:03
聚焦韩国大选
金桥(2022年4期)2022-05-05 06:10:06
睿变重升 共创新生态
现代家电(2021年1期)2021-04-24 01:53:14
脉动中国 创新领航,“第十五届(2019)中国家用电器创新成果发布盛典”在德国IFA成功召开
家用电器(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在韩国走马观花
面向家电产品个性定制的模块化设计研究
文字编排在家电产品外观上的设计探析
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02:43:53
2016艾普兰奖结果揭晓 八款产品问鼎大奖
华人经济(2016年1期)2016-03-17 14:35:08
中国家电改用高端逆袭日本
世界博览(2015年9期)2015-06-02 08:10:52
2013年1月部分家电产品前10名型号价格变化
家电科技(2013年4期)2013-06-22 1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