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地,程芳薇
科教兴国战略在我国已实施多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若要提高综合国力,就要提高科学技术。而科技的进步要靠人才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之一。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又紧跟时代步伐的工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人们知道科教可兴国时,便大力开展对人才的培养。在早期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只注重试卷的分数而忽略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应试教育”一词便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在文化繁荣的今天,“素质教育”已不再是新话题,早已被广泛使用和推广开来,但何为“素质教育”?其真正的内涵又是什么?
在教育学中,“素质”一词被解释为: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这种“基本品质”或“素养”所指向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大方面。简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品质的创新型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素质教育,便是以高校学生为基点,受众群体在高校受到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更优秀的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能力素质六方面。
由于受众群体的年龄、身心发展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不同,大学生素质教育固然不同于普通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但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发掘大学生的潜力、培养高品质、高文化素养的整体性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是要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估,并对当下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总结,以便开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本文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现状的总结,舍其优而寻其劣,换而言之,剖析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
宏观上看,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高于整体国民素质,其走向呈健康向上的趋势。他们能够做到热爱自己的国家,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毫不动摇。就其个体而言,能够做到乐于助人,严于律己,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未来的人生充满希望。但如今中国的教育体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大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生长环境也都参差不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某种意义上讲,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
第一,抗打击能力差。近些年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大都成长环境优越,因此也造成了独立性差,自主能力弱。遇到一些困难及问题时,缺乏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更无法用正确的方式解压,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如有些大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或感情方面出现问题时,自怨自艾,无法走出心理阴影,导致心理不健全。第二,缺乏社会公德心。一些大学生可以善待自己的物品,但却无法正视公共财物,如破坏路灯、校园提款机等恶劣行为,另有一些大学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吸烟酗酒、逃课作弊等。第三,“大学天堂”的错误向往。在广大的青年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后,便可以不再学习。将过多的课余时间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娱乐活动上,对有益的书刊视而不见,许多学生最终走出大学校园时,还无法掌握大学四年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对一些非专业的文化更是一无所知。同时,对社会公益等活动毫不关心,心态冷漠。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虽偏高,但还存在着不足,而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一环。
虽说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由于高等院校的水平不一,所设专业及重点研究方向不同,导致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单一的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同样重要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培养,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尤为普遍。第二,忽视“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双主体”教学模式,是打破传统的单向授课方式,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讲人,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体,照本宣科,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成为另一重要主体。虽然“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已被学术界提出,但仍没被普及到各大高校,枯燥乏味的课堂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当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了让课堂更具生动性,许多学校要求老师在授课时有多媒体的配合,但教师存在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最终成为多媒体的播放者,而不重视自己教学的内容,不备课,这样的“发展”反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备课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惰性,依赖多媒体,久而久之不会最初的“裸讲”。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并不重视这一学科,逃课及考试抄袭作弊的行为屡屡可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并不强,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四,外在因素的影响。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的环境使一些消极的思想及风气腐蚀大学生的身心,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长,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发展。
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必由之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可采取以下途径。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人才培养观念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日常教学实践当中去。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工作,从而促使学生达到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第二,加大师资力量,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知识理论功底,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课上,把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精准地讲授给学生,在课下,也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第三,勇于创新,深化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思想与时俱进的要求,在课程的改革道路上,仍需不断前进和探索。勇于创新,用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增加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真正做到乐于学,服于心,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综上所述,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是每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强有力的后盾,也是每个学校永恒的主题。一个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有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更要具有高于他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还需继续,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还需深化,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1]高原.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J].改革和开放,2010,(20)
[2]孟庆恩.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学术交流,2005,(11)
[3]张锡生.思想道德修养[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09
[4]李泽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5]王军.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高等教育研究,2009,(2)
[6]刘东升.论我国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