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淮海战役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3-08-15 00:45任晓婷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中国共产党群众

任晓婷,邓 辉

浅析淮海战役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任晓婷,邓 辉

在淮海战役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和发展需要,对广大军民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广大军民战斗和革命热忱,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时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淮海战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任晓婷/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四川成都610059);邓辉/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建筑与安全工程系教务员(江苏徐州 221008)。

一、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对国民党军进行了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被称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国民党命名为“徐蚌会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60万兵力同国民党军队的80万兵力展开了英勇激烈的战斗,共歼灭敌人55.5万。淮海战役中,南线的国民党精锐兵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蒋介石被迫宣布“引退”,南京国民党政权也处于危在旦夕之中。而长江以北的河南、安徽、江苏广大地区也获得了解放,造成了“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淮海战役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引起国内外震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各国军校仍将淮海战役作为“经典战例”放入战争史教材中,并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斯大林同样认为60万打败80万,奇迹!奇迹!淮海战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拥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之一,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经历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为复杂的一次战役。

在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百姓群众倾家竭产、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物资保障。这四个省参加支前的群众共计543万人,相当于每9个支前百姓保障一个解放军士兵作战;提供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在整个战区,还有数百处粮站、民站、伤员转运站以及上百条水陆运输干线,构成了一张宏大的支前保障网络。淮海战役胜利后,百姓筹集到的粮食所剩大约5亿斤,显然这是一个极其巨大的数目,而解放区的百姓刚刚得到解放并没有多余口粮,加之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仍然缺食少衣。但百姓们却无私地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送给解放军战士们。人民群众支援前线是战役中催人泪下的一幕,这正像陈毅元帅所形容的那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种非凡庞大的人力物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的承受能力。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1]

二、党在淮海战役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淮海战役期间,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紧紧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关心百姓的实际利益需求、立足于不断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和军队的战斗实力。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展开了行之有效的政治整训,并加强了针对人民群众、参战官兵的形势教育。为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以及土地改革试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相互影响促进,这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以及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党在淮海战役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遵循和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激励机制在动员人民、组织人民克敌制胜中强大的效能。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群众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拼尽全力支援淮海战役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党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政策上激励人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物质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2]“物质利益是人类奋斗的直接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之一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4]中国共产党废除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让农民拥有土地可以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忱。从而“造成解放区不可动摇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5]此外,在发动民工支援前线时,由供给制改为包运制。也就是“废止无偿支差”,发动调用人民群众时,由原来的无偿支援前线只提供每人每天3斤粮食,不发运输费用,改为不仅提供伙食,而且发放运输费用和工资。这不仅仅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积极性、提高输送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节省人力、物力;对国民党及其军队奴役人民是一个沉重的政治打击。

(二)为参军战士和随军民工排忧解难,对敌军俘虏人文关怀

淮海战役时期,大批青壮年农民积极踊跃参军。许多农民担负了巨大的战争勤务任务,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参战,并以粮草、被服等物资支援自己的子弟兵。在这些参军农民和随军民工当中,有人往往存在一些矛盾心理:当兵杀敌应该,但家中有困难怎样解决?青壮年都上前线打仗,家里的田地谁来耕种?为了解除这些人的后顾之忧,各部队协同地方政府解决实际困难,需要救济的给予适当救济,缺乏劳动力的安排组织代耕,没有分到土地的及时分配土地。对支援前线的人民群众中有难处的给予谅解和帮助。通过对作战官兵及支前百姓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消除了他们的担忧顾虑,使之忘我地投入到淮海战役的战斗中,更好地激励参战军民克敌制胜。同时,党在淮海战役期间采取了优待俘虏的政策,尤其是对被俘的受伤士兵积极地治疗,对其进行人文关怀与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从而使之自觉地接受改造并加入人民军队。对国民党军官的家属采取尊重不歧视政策,开展团结教育,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从而加快其思想的转变,起到一定的分化瓦解敌人的作用。

(三)文学艺术形式的宣传激发人民革命热情

淮海战役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戏剧、小说、歌曲等大众文学艺术的形式鼓舞斗志,为争取战役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例如淮海战役期间,创作出的《淮海战役组歌》,几个声部的男女声大合唱,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其中的《捷报,捷报,歼灭了黄伯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胜利的欢跃,战斗的豪迈情感;《狠狠地打》则唱出对敌军的鄙视和讥笑,饱含了革命乐观主义的幽默风趣。至于《乘胜追击》栩栩如生展现了敌人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激励了解放军战士们的战斗士气以及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热情。《歌颂淮海胜利》一曲,歌中唱出了新的战斗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用以鼓舞部队,再接再励,向南进军。[6]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倡导下,武装宣传队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宣传标语、漫画、墙头诗、快板诗等,进行宣传教育,对敌人开展争取、瓦解的宣传活动,让他们懂得而且确信我必胜、敌必败的道理。

三、淮海战役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军战士和人民群众,根据淮海战役当时的形势和发展需要,开展系统的、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军民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热情,从而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淮海战役时期的许多成功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淮海战役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认清革命本质与形势,从而使得人民群众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和极为困苦的条件下,坚持党的信念和革命激情,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史实告诉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手段方法,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主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二)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淮海战役期间,党始终把土地革命看作是解决人民物质利益问题的根本方法,把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民的生活生产需要放在第一要位,从而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不忘将其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三)密切联系群众,贴近实际

人民群众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受教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不信任群众力量,不发动群众的政策,甚至阻止群众自发的斗争,可以使党在群众之中丧失政治生命。”[7]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相信、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基础。淮海战役时期,党深切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动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大会和教育活动。在新时期营造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努力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从而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渴望和热忱。

(四)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鼓舞人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大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在淮海战役时期对于鼓舞广大士兵战士的战斗士气,激发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热忱都起到了巨大的精神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8]因此,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与感染力,要充分运用发挥文学艺术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的特殊优势,增强国家凝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1]孙景.淮海战役历史丰碑[J].群众,2011(7):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6:7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82

[4]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人民出版社,1983:146

[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4

[6]张锐.淮海战役中的火线文艺生活[J].人民音乐,1977(4):15

[7]中央档案馆编.中国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J].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58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D64

A

1671-6531(2013)16-0003-02

责任编辑:贺春健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