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再思考

2013-08-15 00:54许子渝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实效性教学方法

许子渝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400067)

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仍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而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课程的实效性就是指知识进入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并能运用学习者输出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目标和任务得以实现,这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解决知不知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其实效性的解决更为困难。因此,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探索和创新,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从教学的角度促进高校思想教育活动的发展。

一、以课程新教学观为指导,为课程实效性提供思想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只有遵循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新教学观,才可能在正确教学观的指导下,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确立师生共生观,构建师生真诚交流的平台

教育专家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发现自我、自我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的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也是老师发现自我固有的认识偏颇,已有的思维定势,被解构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种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过程中,避免以传统的教育者身份居高临下地灌输和说教,用共生观作指导,才能构建起师生交往互动的平台。另一方面,在多元社会下,进行思想教育的难点就是学生是否真正认同和接受思想教育内容的问题。“在一般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方面也许一定的强制或压力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德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1]只有在创设平等、和谐的交往平台上,老师才会去真正触及和关注学生思想焦点和变化动态,学生也才能感受到真实的、受尊重的交往,与老师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交流,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考、反思教育内容。

(二)突出课程特点,奠定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基础

虽然其他的学科、课程也要在传授的知识中渗透价值观的内容,但本课程却是以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为目标的特殊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思想教育课程的特点,不能把本课程单纯地看成是思想、原理、理论的传授、讲述,应该从知识与信仰、情感与意志、心理与行为多维度去思考。因此,教学目标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要有理解、评价的主观情绪体验的感悟,更要设计在认知、情感支配和调节下的行为要求。课程只有以多维目标为指导,以实现课程目标基础内容的人文观为重点,系统而立体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构建培养学生科学人生价值观的课程。

(三)明确课程教学观,挖掘学生成长受益的持续源泉

现代教育专家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学材料、教育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2]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教育课程不仅是一个实施教学计划、教案的简单教学过程,更是一个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和独特的感受;不仅是文本课程的教学,更是体验课程的提升。在这一教学观指导下,重视师生对课程建设共同的作用,老师教学行为的隐性教育性,学生与日俱增的价值判断能力、批判能力的发展,这些都将为学生成长受益的持续源泉。

二、整合德育教育资源,为课程实效性提供突破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德育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加之学生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果老师局限于教材或已有的教学资源,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无法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是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教学需要,也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突破点。具体要求如下:

一是恰当合理运用典型的德育资源。要求任课老师在选择德育资源时要注意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资源,善用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资源,多用能感染高校学生的情感资源。恰当合理的资源运用能够使学生接受典型的感性教育,引发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进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二是综合运用文本资源和音像资源。课堂中运用现代技术展示音像资源,讲授和考核中用文本资源作为补充和延伸,鲜活的事例和示范的人物,使学生情感受到陶冶,思维受到启发,学生会因感动而崇敬、因信服而行动。

三是把握生成性资源。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引发学生的探究,提升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法律、人生价值观的思考,使生成的问题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同学们对老师的信任在课堂上建立,在课后用电子邮件、QQ、书面咨询、口头交流的方式使交流得以延伸,并为下一次课程生成新的资源。

四是善用隐性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隐性教育资源也会对课程实效性发生巨大的影响作用。融洽的课堂气氛、老师对课程热爱投入的行为举止;同学积极参与、交流合作都可转化为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老师把握住最佳的运用时机,可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课程实效性提供桥梁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使方法成为达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最好的桥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实效性的问题。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老师已逐步摒弃传统而单一的讲授方法,开始选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就课程实效性而言,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老师要有优化教学方法的意识。备课不仅要备内容,也要备教法,思考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时所具有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使多种教法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

二是案例教学是解决课程实效性重要的方法。从课堂表现来看,案例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思维模式,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没有受到束缚,要对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和材料信息进行分析、讨论,承担着思考和探究的责任。因而在过程中能更好发现和激发自己的学习责任。加之案例教学的来源是实际的、情境化的,可以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受,对教学材料增加了体验的的感悟——因而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活跃。

三是多种教法交替使用。教育专家认为,任何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法都不是最佳的方法,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法,并使之渗透、互补,才能达到最优化。因此,在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法、观摩体验等多种方法,会让学生在问题中生趣,在形象中反思,在感染中共鸣,在感悟中升华。

四是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的利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为媒介来整合课程、提升教法,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内容的容量,强化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而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多媒体当成电子黑板,并省略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价值观学习、判断的过程,直接把结论和教育者的意图、观念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无法帮助教育方法提高,更无法实现课程的实效性。

总之,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息息相关,课程的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教学方法的发展。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化有定法为新法,使有法为无定法,不拘泥于定法,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真正提高思想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课程教学也是一个动态、生长的过程,老师只有树立科学而现代的教学观,有效利用德育教育资源,并特别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创新,才能有效地整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9.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17.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实效性教学方法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