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元叙事”的分析

2013-08-15 00:48戴春亮骆新华
关键词:人本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戴春亮,骆新华

(新疆工程学院,乌鲁木齐 830091)

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元叙事”的分析

戴春亮,骆新华

(新疆工程学院,乌鲁木齐 830091)

马克西主义在当代化的过程中要如何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当今世界的普世思潮,特别是在人本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的当代中国,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西方解释学和后现代的一些理论出发,通过寻找马哲经典文献中的人本思想来使马克思主义走入当代化所进行的一些思考。

元叙事;马克西主义当代;以人为本;人权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元叙事”

元叙事,英文:meta narration,是指由利奥塔创立的,在后现代语境中的一个常用词汇。元叙事,正如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

“元叙事”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有:

1.这里所谓的元叙事,是指启蒙运动关于“永恒真理”和“人类解救”的故事。这类元叙事在各种话语中占有一种优先和特权的地位,即成为所谓的权威话语。

2.所谓元叙事是指黑格尔式的思想传统——“纯思辨理论叙事”即包罗万象的准则和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

3.所谓元叙事,是指黑格尔式的思想功能造成的。这样,当代解释学就否认了传统的认知传统——“纯思辩理论叙事”和法国大革命代表的思想认识论及其所谓的“深层意义”或“真理”。

在本文中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元叙事”的意思是指:作为最高意识形态的马哲,对其他任何思想具有指导性的“叙事”和话语,它决定了其他思想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尽管马克思主义是法定的国家意识形态,也是我们国家的元叙事,但对马克思主义文本不太认可的态度,却已经成为一个默认的方式。虽然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中,由于市民社会对国家政权的天然的疏远,对普通民众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性要求,并不具有可行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的最高原则,在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元叙事分析,对思想理论工作者来说就十分的必要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元叙事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包罗万象的准则和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最高原则和根本理念,任何其他理论和看法由它派生出来,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二、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元叙事”基础与原则的分析

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中国的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家,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所以,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所要解决的问题,要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当下问题实现对接。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当代化,首先涉及二者关系的处理:一是当代化问题,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必然要对文本进行时代化的选择,这就是当代化问题。

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解读,必然涉及建构和解构的问题。建构是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解构是用消极的方式去提出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必须立足于建构性的问题和思路,必须建立建构性的元叙事。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必须立足于构建性基础的元叙事呢?这是由于自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便冻结于它的全部文献形态中,而对这些文献形态任何一个后来者的解读都是主体性的。美国唐纳德·戴维森在其语言哲学理论指出,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存在着“说话者”、“解释者”及“解释方法”三大要素,正是对解释方法的选择,使得在说话者认为一个句子为真时,这个解释方法才把这个句子算做是真的。当然,这个说话者可能错了;解释者也可能出错。最终,在选择一个解释方法时起作用的东西就是,解释者和说话者被看做是普遍一致的:根据这种方法,说话者是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认为句子是真的,而在解释者看来,正是在说话者认为句子成真时才能得到这些条件。没有一种简单的理论可以把说话者和解释者置于这种完全的一致。

英国学者彼得·伯克认为,“任何文本的解释似乎是指一种反复出现的可以称作创始人与追随者之间存在的问题。一场运动、一种哲学或是一种宗教的成功创始人传递的信息总是不那么简单。它之所以能吸引许多人,就是因为这些信息含有多方面的意义。有些追随者强调这一方面,而另一些追随者却强调其他方面,都是根据他们各自的利益,或者根据他们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更为激进的是,解构主义认为:语言根深蒂固的特点是其不稳定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所以说,没有什么分析方法(哲学、批评)能够宣称自身在文本阐释中是绝对权威。阐释是种自由放任的活动,更接近游戏,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理解。

由此规律决定,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可能是绝对意义上的真正解释者,因为”说话者“已经不在了,没有人能够字字照办、句句照办,他们必须进行选择,对字句的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构建。事实上,自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化的工作,因为他们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离开了就不叫马克思主义者了),也离不开时代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元叙事”构建基础和原则是:在时代任务的要求下,寻求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选择,适者用之,不适者暂时搁置。

所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元叙事”基础与原则的分析,进而形成当下共同遵守的和认知的合法性与普遍性的“元叙事”就十分重要了。

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生产力论”元叙事的构建模式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下的危机性

我们今天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出发进行构建呢?再来一次社会领域的社会革命?这显然既不符合世界的普世价值,也不符合中国需要稳定的社会局面的事实以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在全球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名义下进行了重新构建的工作,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向自然科学的工业革命方向的“元叙事”思想体系构建。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不能死守,怎么办?重新构建。邓小平批评多年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没有搞清楚,然后他自己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找到一些话,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他以此来支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

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关于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的论断自然是很多的,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马克思对生产力的重视只是用来揭示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本质,揭示经济生活对社会存在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认为生产力就是一切,恰恰相反,马克思是想通过生产力来说明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所以,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是“适者用之,不适者暂时搁置”。在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落后,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缓慢的背景下,他这样做当然有着充分的历史理由,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元叙事构建性过程的终结,反而是马克思主义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世界来不断地构建马哲的“元叙事”。

社会主义作为新的文明形态,不能是经济唯一的社会。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基佐认为:“文明这个词包含着某种更广泛、更复杂的东西,超过了仅仅是社会关系、社会力量和幸福的完善。”还存在着“除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外的另一种发展:个人的发展、内心生活的发展、人本身的发展,人的各种能力、感情、思想的发展。”因此,“哪个地方人的外部条件扩展了、活跃了、改善了;哪个地方人的内在天性显得光彩夺目、雄伟壮丽,只要看到了这两个标志,虽然社会状况还很不完善,人类就大声鼓掌宣告文明的到来。”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必须的,但是在后来发展中的唯利益主义、拜金主义,进而导致我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资源缺乏、环境污染,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人群利益分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紧张;拜金主义盛行,人的精神迷失,道德滑坡,个体的人无所适从,所以我们不能再坚持唯发展生产力论。

如果在此背景下依然坚持用发展主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如何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呢?美籍学者陈社英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从一个政治国家转变为经济国家,但由于意识落后于存在,一些人将仍然只重视经济数据而忽视社会问题,甚至继续搞‘唯GDP论’。因此,尽快宣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将有助于明确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像当年为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样,总体公共政策的新发展或转变,需要采取进一步的积极措施以实现以人为本。从理论上来说,光讲效率和生产力,而不讲公平和生产关系,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生产力论的元叙事,它的危机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四、用以人为本的人本崇高性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元叙事

从解决为物质贫乏、为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带来诸多负面问题的当代要求出发,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丰富性和人本出发,从马克西主义文本中的“人的尺度”出发,我们能够做到令人信服地重建马克思主义。至少,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人本价值观永远是可以而且必须解读并接受的。

肖恩·塞耶尔就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很多基本观点,的确需要重新反思和修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被驳倒,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人性的历史价值更为重要”。

必须注意到,在否定、诋毁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中,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误及中国文化大革命是最大的攻击口实,攻击的问题集中于人道主义灾难,延伸至民主、自由、人权等。而当下GDP崇拜所造成的灾难,也直接见之于人。由此可见,如果将未来社会主义的目标回归到马克思思想的人本价值目标,则难以被攻击。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本中,人的权利、民主、自由问题,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都有着丰富的阐述,过去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确忽视了这一点。当下必须将强化这一研究,恢复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崇高性。

由于20世纪革命的严酷性,马克思思想的人本目标就需要我们去重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手稿中就明确地指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马克思还认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如果说,马克思的确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定义和图表”的研究,但也远远不止于此,他的终极目标恰恰是人的“生活问题和生活条件”,他展望“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使得他的资本主义批判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重新构建:马克思对异化和物欲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向往,马克思关于解放全人类的思想,等等,这样“人的尺度”的元叙事的重建就非常具有合法性和普遍正当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元叙事是指人本主义为最高原则的元叙事。通过“重新解读并接受马克思”,我们会发现:用“人的尺度”解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来取代“物的尺度”,认为马克思一生的最终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这样马克思主义元叙事,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元叙事,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

[1] 普雷德拉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2.

[2] 奚洁人,余源培.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0-111.

[3]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5:69.

[4] 郑永年.社会转型要求中国重建意识形态[N].联合早报,2007-01-24(3).

[5] H·霍尔比格.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重构:决定因素、进展和局限[J].国外理论动态,2009(12):3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5.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8] 阿·施韦泽.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39.

[9] 张志斌.后现代理论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

An analysis of Marxism time Meta narration

DAI Chun - liang,et al.
(Xinji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Urumuqi830091,China)

We are how to do with new questions and popular thought in course of Marxism time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hing in China.This thesis think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hermeneutic and contemporaneity theory and people oriented in Marxism.

meta narration;Marxism time;people oriented;human rights

B17

A

1009-8976(2013)01-0008-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3.01.003

2012-07-10

戴春亮(1977—),男(汉),河北,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人本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人本计算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