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 辽宁 沈阳 110004)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也是党继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央文件”,[1]强调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之后,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对于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一方面反映了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坚定不移地遵循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行动。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生态价值认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方式探索中逐步明晰、完善和系统化了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内涵与真谛。笔者认为,其形成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是1949年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阶段围绕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国家逐步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从一般治理层面来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的观念还处于零散的一般认识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阶段党从国家根本政策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生态问题,把人口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把生态问题看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并将其纳入政策性、制度性的治国范畴。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此阶段党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对策和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对其主要任务做出部署。四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至今。十七大之后生态文明道路的探索实践,党从社会文明发展高度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把生态理念向生产全过程拓展、向经济建设全方位发展。在生态建设实践中,着力解决与民生相关联的生态环境问题,重视长远规划基础上生态环境问题的近期治理,重视维护国家利益基础上全球生态进步的积极参与,形成了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进生产生活领域的生态平衡,以生态补偿为重点、重塑自然资源的进化能力的实践模式。
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或主动或被动地纳入到全球一体化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的理论及其实践也在某些方面与世界生态化思潮形成了相互影响、交融互摄之势。中国共产党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反映出中国正在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做出的积极努力,也有利于中国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
1.以“现实”反驳西方某些歪曲谬论——西方发达国家并非全球生态的“忠诚维护者”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重耗、生态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由头,大肆诋毁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全球生态的“主要破坏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国的诋毁,是建立在其认为本国是生态环境“忠诚捍卫者”基础之上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一,西方国家所谓的“清洁发展”只不过是在经过了高经济增长、高污染阶段之后,呈现出的相对良好的生态状况。西方发达国家不能以其当前低污染的现实,否认其“第一桶金”的罪恶性和污浊性。“以己为清白,指责他人污秽”,进而剥夺他国发展权的想法和做法是荒谬的。其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文明成果的获得是建立在攫取发展中国家资源、转嫁“污染公害”基础之上的。“少数生产者通过破坏世界环境和剥夺他人健康而暴富,把多数人置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之中,特别是为数不多的核心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已经通过向边缘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端产业完成了自身的产业升级,将本国的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环境污染转嫁出去,甚至还把第三世界当作倾倒各种工业废物的垃圾场,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2]因此,部分发达国家目前相对较好的生态状况、较高的生态文明水平,是以牺牲他国利益为前提的。发达国家先前酿下的生态恶化的苦果由全球所有国家来承担,剥夺后进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利是不公正和不平等的。
由此可知,西方国家一方面侵占了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另一方面又以“低污染”的姿态指责他国发展方式。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道路的选择中,以关注过去、放眼未来,有区别地承担生态责任等公正的标准,揭露了西方某些国家的真实面目。在倡导发达国家在当今环境保护中承担更多责任,提供更多资金、技术支持中,展现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以“事实”为党和国家正名——中国并非世界生态的“主要破坏者”
新中国是建立在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基础之上的。建国之初,中国面临人口多、底子薄、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严重滞后的现实。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尽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出现了自然资源的透支、自然环境被破坏、自然生态失衡等问题,然而这并不能抹杀我们在生态领域所做出的努力。自建国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始终积极参与到国际上的环保行动之中,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尽了自己的一份努力。因此,中国并非全球生态的“主要破坏者”,而是全球生态的“安全卫士”之一。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历程,他们采取的是“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也能表现出生态良好的态势,然而,这种方式在我国是行不通的。一方面,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西方国家在当时世界平均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政策的纵深回旋余地较大,时局允许其以毁灭性地牺牲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如果我国采取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将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即已取得的各种文明发展成果会被逐步消解,继续延续世界“落伍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也不允许中国走损人利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团体,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内在地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行为必须以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土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发展方式不当,其对全球生态的消极影响将是十分严重的。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负责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摒弃传统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凭借独有的生态文明道路及其实践活动证明了中国的生态立场,在努力遏制生态恶化、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彰显出其生态维护者的角色。
3.以“行动”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本着负责的态度探索社会文明的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选择与扎实实践,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本国人民、对世界生态负责任的态度,它从三个方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第一,对人民负责,以生态文明的推进实现对本国人权的维护。部分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人权状况存有非议,“不顾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要经济发展不要生态环境”等也成为西方国家“诟病”中国人权状况的口舌之一。纵观党生态文明道路的实践可以看出,党一直把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当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追求。“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3]等主张与倡导,充分展示了党和政府维护人权的政治姿态。第二,对生态自然负责,以生态文明保护自然。党生态文明道路的实践表明党对自然生态价值地位的认可与尊重,对生态自然基本运转规律的洞晓与顺应。本着对自然负责的态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的发展道路,表明我们保护生态自然的积极态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第三,对世界发展负责,以生态文明促进世界的良性发展。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道路实践过程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角,参考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在结合本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彰显时代特征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其科学性、先进性对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走向和文明形态的形成将会起到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全球生态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一直以理性的认识和成熟的姿态,认真履行国际义务、承担着分内职责。通过重大国际生态活动的参与和作用的彰显,向世人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国际竞争力“一般指一国或一地区由经济活力、工业效率、市场趋向、金融活力、人力资源、资源利用、国际化倾向、未来趋势、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干预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4](P40)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选择与实践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质量与效果,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
1.节约发展成本,保护参与国际竞争的内部战略资源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同时也取决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各国不约而同地通过节约、进口、储备等方式进行资源保护。
近年来,中国凭借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令世界刮目相看,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在国际上处于相对较高的地位。然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使我国付出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发展环境的沉重代价。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未来是否能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是否还能持续地发展,综合国力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增强,其决定性因素中自然资源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明确地将保护自然资源、治理生态环境、维护人口环境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重视起来,通过政策、法律等相关措施的制定,推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念。它的推行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提升人们的生态观念,保护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保存经济发展的后劲,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战略性、可持续性发展。以国家内部资源的丰富,综合国力的持续性增强,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2.推动经济生态化发展,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
经济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前提,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正是立足于此。中国目前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能否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优势决定着中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传统经济中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使我们取得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支出了巨大的生态成本。如果不改变这样的发展模式将会放缓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破坏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消解以往取得的经济成就。生态文明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会推动中国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生态化的发展将会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出高质量的生态产品,进而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对保持国家战略优势和经济发展势头、提高国际中的经济竞争力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3.展现执政理论的先进性,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竞争力
国际政治领域的竞争表面上是国家间对世界政治权威地位的博弈,但博弈背后却存在着意识形态的角逐。哪种社会制度具有先进性,哪种意识形态更具有优越性的辩驳是一直潜在存在的,这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观望和抉择的关注点。近些年,西方某些国家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气候影响等问题上公开诘难中国,甚至借此攻击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企图以此诋毁中国的国际形象、干预中国快速发展的进程、破坏中国发展的良好势头。而选择生态式、文明化的发展理论和道路是中国对上述反华力量的理性、有效地反击与驳斥。其一,生态文明道路的选择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下的中国对更高一级文明形态的坚定追求,对保护人类种族健康繁衍和生存家园的负责任态度,有利于真实展现中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进而得到更多国家的政治认同与赞赏。其二,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选择将会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带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进而会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威信度和发言权,为中国的国际政治角逐增加砝码。与此同时,也会以其执政理论的先进性、发展效果的明显性,对有着相同发展条件、面临相同发展机遇的国家以更大的政治吸引力。其三,生态文明道路实践追求全球性生态的和谐发展,并积极倡导生态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全球生态保护和发展领域,中国坦诚友好的合作与积极努力的付出将会得到更多国家的拥护和支持。一种新的、先进的文明将会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以更加有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发展梦想,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带来的也不仅仅会是国家的繁荣富强,还有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
“文明人主宰环境的优势仅仅只持续几代人。他们的文明在一个相当优越的环境中经过几个世纪的成长与进步之后迅速地衰落、覆灭下去,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的环境”。[5](P3)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随着人与生态自然之间矛盾的凸显,工业文明渐渐阻碍、甚至破坏了人类的健康生存和良性发展进程。“如何在继承工业文明积极成果的同时,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以延续人类的生存,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各国间先进文明成果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是保护人类共同生存家园的必要行动之一。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生态文明道路彰显了人类发展主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中国向世界上交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1.为世界生态文明理论注入了中国特色的文明要素
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业化率先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列。因此,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以西方国家的探索为基础的,其中印有西方文化的烙印。西方的生态探索也同样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更体现了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生态演变史”,[7](P113)这是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所不具备的。儒道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等都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要求从宏观的视角思考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为党生态文明道路铺筑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等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以一种有别于他国文化和视角的理论引领人类向更加文明的方向前进。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要素,增添了新鲜的发展动力,也将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走向。
2.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文明向导和道路示范
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出于某种目的大肆宣扬“中国危险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世界,崛起的中国追求的不是霸权而是世界和平,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由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无论从价值取向还是从发展方向上,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的生态文明道路及其发展模式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将起到文明引领和道路示范作用。首先,能帮助发展中国家认识自然生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地位,避免发展指导理念走向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其次,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找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黄金分割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再次,能帮助发展中国家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处理国际生态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因此,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对生态文明道路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世界上面临类似发展境遇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从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选择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其贯彻推行带来的将会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文明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加强与竞争力的提高。当然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是以狭隘的称霸为目的,而是以世界文明的和谐推进为追求的。正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向世界公开做出的承诺一样,“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8]
综上观点,从国际影响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选择,为中国赢得更多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提高了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发展和友好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选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将推动中国走向文明发展之路,文明的中国也将会成为引领世界发展大军中的重要力量。
[1]余谋昌.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
[2]周苏玉,张丰清.超越与拓展——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8,(2).
[3]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胡锦涛、温家宝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3).
[4]林康义编.新词新语辞典[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5]弗·卡特,汤姆·戴尔.表土与人类文明[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6]万泽民.论生态文明与科学执政[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7]姜春云.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8]胡锦涛出席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并会见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J].新华月报(下半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