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娟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一位声誉卓著小说家,1962年因发表长篇小说《金色笔记》而享誉文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这样评价道:“莱辛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即使她不具有这个时代的风格,也具有一种时代精神。”[1]《金色笔记》由女主人公安娜的黑、红、黄、蓝、金五本不同颜色的笔记本组成,分别记录了战争、政治、爱情、精神生活及其自我的总结。[2]故事背景设定在50年代的伦敦,二战后的英国,人们仍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中。战争在破坏人类文明的同时,打破原有的束缚,使人们跳出原有的琐碎生活,开始探索自我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3]下面将从人在遭遇存在困境中定义自我这一存在主义角度出发,分析女主人公安娜在经历了战争的虚无、信仰的幻灭、爱情的伤痛以及自我的分裂等种种生存困境后,自我探求、自我成长的过程。
战争以其最残忍的方式加速了人类去魅的过程,把人类最丑陋的一面剥露在人们面前。黑色笔记中,安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满腹热情地深入非洲,参加了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希望为非洲的解放事业做出一些努力。然而现实是这场由欧洲人发动的战争,“从一开始,他们就具有某种令人愉快的讽刺意义”。(72)战争发起者们以各种正当化的理由,来伪装其对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夺:中非和南非丰富的物质资源将会对欧洲的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会一下子变得更有钱”。这样一场赤裸裸的对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夺,侵略者们自己的解释却是,非洲严重落后的经济需要某种外部冲击来刺激它的发展,而战争正是这样一种冲击。于是,一场丑恶的侵略和掠夺战争即刻变成了一项慈善的救援行动。其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呈现于世人面前的是一场讨伐希特勒的邪恶主张和法西斯主义的正义战争。然而,“在大约半个非洲的领土上,希特勒关于某些人因种族的原因比别人优越的主张却大有市场”,反对希特勒的欧洲白人们在自己的殖民地上不遗余力地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严酷镇压当地黑人们的反抗。侵略者变成了救援者,反对希特勒的人却变成了希特勒,双方各自怀着私心投入战斗,而战争本身早已没有了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变得虚无而又讽刺。(71)在现代人的面前,战争冠冕堂皇而为之,虚伪残忍而讽刺,“想念那样的日子…那么单纯!那些单纯的人自相残杀是有正当的理由的:为了土地、女人和食物”。(456)由战争造成的毁灭气息浸染了每一个成员的心灵,撞击了每一个存在的信仰。于是他们怀着虚无主义的情感放浪形骇,在绝望和堕落之中消磨着时间,并随时准备着将自己抛向毁灭。[4]安娜想:“由于极度的疲惫,我们有可能有点神志失常了。”(100)
党内的状况,加剧了安娜信仰的幻灭。安娜加入共产党的初衷是为了摆脱小心谨慎、充满娘娘腔、等级分明而又俗不可耐的文学圈,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追求灵魂深处的一种完美,以期结束那种破裂的、分离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然而加入共产党反而加剧了这种分裂。“这不仅仅是由于我加入了某个纸上的教义与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现实观念相矛盾的组织,而且还由于某种更深层的原因(173)”。而这种原因就是信仰的幻灭。共产党党内,充斥着绝妙的讽刺和成员间的勾心斗角,一批僵死的官僚……英国共产党的权利还没有成为现实,而大部分人加入共产党的原因却是为了赤裸裸的权力……“我一开始是为了和平而工作的,因为我相信和平(167)”,“我们之所以不愿意退党是因为我们无法向创建美好的世界这一理想告别(172)”。讽刺的是,党内却充斥着刻意的陷害、谣言和恐慌,人们没有足够的勇气维护捍卫自己的思想,真正准备不惜一切代价为真理而斗争的人是如此之少,“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那些按照定义应当无畏、坦率、终成的人物,结果却变成了谄媚撒谎、狠毒阴险的家伙,那原因不是害怕酷刑和坐牢,便是害怕被视为叛徒”。(600)从非洲到英国,战争的阴霾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战争和党内现实,让安娜感到沮丧而消沉,存在的意义开始变得模糊,那份根深蒂固的稀有的信仰,也开始幻灭得荒唐可笑,“或许这份信仰本身便是一种危险”。(602)
战争之后,世界文明需要重新建立,战争之下,当人们一切的未来都是未知的时候,“男人与女人,束缚与自由,善与恶,是和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性和爱情”(49)一切都被无限放大,人们开始追寻自我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禁锢在原有的体系内。战争以暴力手段打破了人们的原有的社会道德体系,就像托斯妥耶夫斯基所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在这样一个国家“从表面上看,一切都很正常——很宁静,很安全,很温良,但骨子里确是男盗女娼,充满着仇恨和妒忌,到处都是孤独寂寞的人”。(200)
文中有几次提到“因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事实就是战争,安娜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自由女性,“在我能记事起,我总觉得世上所发生的最关键的事件就是死亡和毁灭”。(248)安娜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对生活和现实有更强的敏锐度,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人们的变化。她也开始追寻自己的人生归属,安娜先后在黄色笔记和蓝色笔记中记录了她的爱情生活经历。在黄色笔记中爱拉就是安娜的另一个自己,爱拉也是一名作家,单亲妈妈,经济独立,经历一段短暂无爱的婚姻后遇到自己真正爱的人——保罗。爱拉付出了她全部的爱,在保罗的影响下,她甚至开始向往“沉着冷静、无妒无忌、无欲无求、自得其乐、内心充满幸福的女性形象,这个人只要有人向她索取,便随时准备把幸福赐与他人”。(219)为了保罗,爱拉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然而,保罗在她面前却常以自嘲自讽的姿态表现出一个怨恨自我、放荡不羁、无情无义的浪荡公子。其实在保罗的心里,他的老婆穆赖尔是个十分单纯的女人,而爱拉不是,保罗也只是想跟她保持情人关系,享受性的快感,最终保罗抛弃了爱拉。“人人生活在断壁残垣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完整的,没有一个人体现了完整的人生,完整的人格……”(234)在这样的环境下,世俗的道德约束已经破碎,爱拉想要在爱情中找寻的安全感,换来的只是“孤独,以及由此引发的恐慌”。(333)
从爱拉身上,安娜看到了自己的天真。她对迈克尔的爱是一种情感上的盲目依附。安娜在利用爱情为自己制造幸福,把感情作为自己的避难所。安娜把迈克尔的爱当作了生活存在的精神支撑,换来的却是更多的伤痛和分裂。“生活的标志在于它的物理质量,而不是任何事后的分析,更不是不和谐或预示噩运的瞬间”,(241)我们需要的是真真切切地体味生活中的一切存在,直面人生,这样才会找到自我的本质,而维持身心的平衡才是情感唯一的取向。
安娜在尝试着所有治愈战争创伤的路径后,发现所谓的民族解放就是一场虚无的变相殖民掠夺,政党之间有的只是无聊的争斗、错误的信仰。黄色日记中记下的,以及安娜所体验到的爱情,只剩下了痛苦。她保留四本笔记,分别记录她不同的自我,希望如此能抵御当前面临的混乱,使自己免于神经崩溃,而四本分开来的日记带来的却是更大的混乱。
生存的意义是什么,现代人的存在性困境就是对无意义的恐惧。安娜处于的正是这样一种困境。加谬说:“一切在荒谬的稀薄空气中维持的生命都需要某种深刻而又持久的思想用以使自己富于生气,否则,它们就不能继续下去。”[5]如果安娜要富于生机地生活下去,除了勇气,她还需要智慧,一种阐述人生价值的思想。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生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境界:一是以直接性为标志的美学生活境界,它以追求感性享乐的方式而外表显得绚丽辉煌,但最终因其骨子里的“虚无”而陷入绝望的深渊;二是以普遍有效性为标志的伦理生活境界,它强调以婚姻和工作为形式的人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结果是为了必然性而牺牲了人的个体性;三是以永恒性为标志的宗教生活境界,它是个体在恐惧中通过“伟大的弃绝”而产生信仰,从而实现拯救。[6]此时的安娜,正需要一种人生的新的信仰。“信仰意味着:解放自己心中的不可摧毁之物,或说得更正确些:解放自己,或说得更准确些:存在即不可摧毁,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存在”。[7]安娜在经受分裂痛苦后,开始学会接受痛苦,在痛苦中突围,“自我的觉悟就是从更深层去认识一个人过去已认识的东西”。(252)这无疑是极痛苦的,这意味着一场无情地彻底地批判,在批判中找到自我的存在。最终,安娜在经历了战争带来的信仰幻灭、感情伤痛、自我分裂后,开始真正意义上找寻人生的存在价值,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安娜最后在金色笔记中,总结了前面四本笔记本的内容,也实现了分裂后的整合:“有一座黑暗的高山,那便是人类的愚昧。一群人正在推一块大圆石上山。当他们刚往上推了几尺,却爆发了战争,或是荒唐的革命,石头便滚落下来——不是滚到底,总能停在比原先高几寸的地方。于是那群人用肩膀顶住石头,又开始往上推。与此同时,一些伟人站在山顶上。有时候他们往下俯瞰,点点头说:好,推石头的人仍在尽责。但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人的生存空间的本质,当世上不再有仇恨恐惧和谋杀,人们都很高尚的时候,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
在经历了这一切的信仰、情感、精神的生存困境后,安娜开始明白人生存的意义,找到自己的信仰:人生不是英雄壮举,而是面对不公、残酷时的勇气及隐忍;不是人人争做圣人,而是要敢于做推石上山的人,以对抗“荒唐的革命或战争”,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种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后限定自己。因为,人在开始时一无所有,只是后来才成为什么”。[3]“萨特强调“存在”相对于本质的第一性,目的就在于认定人的本性:它不是某种既定的“本质”(或概念),也不为某种“本质”所限定,而是意识到“存在”之后的自由与选择。”[8]安娜,用四本笔记本记录的,不论是战争、政治、爱情还是自我的精神,都是相对于本质的存在,在经历了各种世间的生存困境后,重新定义自我本质,找到生存的意义。“个性化,是人认识人生的又一个部分(500)”,个性化后的安娜,独立写作,积极面对人生的苦难困境,找到了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女性的存在意义及价值。
黑格尔说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现代作家都是在尝试着在作品中呈现一个痛苦甚至是病态的自我,通过自我痛苦的描述来反映现实生活。莱辛认为,“出版一部短篇或者长篇小说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用作者自己的个性和信仰去影响他人的尝试。假如一个作家具有这样的责任感,他就必须把自己,用社会主义者的话说,看作是一个灵魂的建筑师。”[9]就如2012年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的题目一样——“讲故事的人”,作家用自己的笔向人们呈现世界上的各种故事,给人以启发,教人认识自我,为人类带来存在的信仰。
[1]Harold Bloom:Introduction,Doris Lessing[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1986:7
[2]陈才宇,形式也是内容:《金色笔记》释读[J].外国文学评论,1999,(4):67
[3]萨特,永宽译,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张云,虚无中的突围:试论《金色笔记》的开放式主题[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加谬,杜小真译,西西弗的神话[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1
[6]胡志明,卡夫卡现象学[M].艺艺术出版社,2007:03
[7]卡夫卡著,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5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46
[8]张方,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重读萨特[J].文艺争鸣,2007,(7):44
[9]李福详,从动情写实到理性陈述——论D.莱辛文学创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1):24
[10]多丽丝·莱辛著,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1]Doris Lessing.The Golden Notebook[Z]New York.Tonont Bantam Books,1981 责任编辑:郭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