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3-08-15 00:52:12李海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劳务个体政策

李海明

这里所谓“就业模式”,主要是劳动关系多元化背景下的劳动就业方式。就业模式研究不仅具有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而且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如有研究指出,“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有)3个非正规就业研究议题包括非正规就业与全球化、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以及非正规就业的空间。”[1]然而,就业模式作为一种现象,各学科在其影响因素上又是如何认知以及互相支撑的呢?本文则是站在社会科学领域向自然科学张望,以求获得更为开阔的理论支撑。

1 问题意识及就业模式研究中的多学科视角

在我国,“非正规就业”理论是由经济学者较早引进的,并认为,“非正规就业不仅是解决我国严重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也符合未来人们选择就业模式的发展趋势。”[2]稍后,“非正规就业”“临时就业”“灵活就业”成为劳动就业政策中的关键词,而且在官方文件中也一再强调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就业。笔者在长期关注“劳务派遣”这一典型的非正规就业形式时始终存在一个困惑: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或决定就业模式?按照朴素的感知,就个体而言,能不能就业与就业意愿有明显关系,但是就业方式或模式与就业意愿的联系就会弱很多。本文梳理并分析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旨在将就业模式的基础研究从微观推向宏观、从社会科学扩展到自然科学,以期更具有自然科学性的研究能够反哺当下的劳动就业政策,为劳动就业模式的精细化研究提供更为开阔的学科基础。

就业模式是就业的客观样式,对具体劳动者的就业而言,可称为就业途径、就业方式等。在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中,人们对就业模式的认知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术语选择和模式类型上。在劳动就业制度上,就业模式的基本分类是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一般包括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临时就业;在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劳动就业政策上,就业模式同样含有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区分,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趋向上则集中在特定对象的就业模式上,如在农业就业、兼业及非农业就业模式选择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有探寻影响就业模式选择的个体因素的[3],还有残疾人就业模式[4]、女性就业模式、“订单式”就业模式等等;在环境地理科学中,有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的城市就业和城镇就业的[5],就业模式在环境地理科学领域中正日益受到重视。

2 就业模式影响因素的单维多层假设

就业模式研究中存在极为广泛的多学科视角,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也处于相对独立而散乱的研究视野中。这虽然有利于特定学科在就业模式问题研究上的传统性,却难以呈现就业模式影响因素的作用因子,弱化了学科间的交叉和交流。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就业模式影响因素总结为三维假设,即个体、社会、自然三维共同作用决定了就业模式,在特定的就业模式中,三者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力。如个体就业意愿、就业能力会影响就业模式,社会政策与制度会对不同的就业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历史人文环境也会对特定的就业模式产生影响。但是,这种三维假设虽然有不言而喻的科学性,却难以深刻认知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不能够回答特定就业模式的必然性以及特定因子的价值大小。

因此,调整就业模式影响因素理论为单维多层假设。在单维多层假设中,自然因素为起始层,个体因素多为中间层,社会因素多为远端层。在社会和自然之间提出个体因素,主要是针对就业模式的多学科梳理而言的,与社会和自然的二维辨证无关。按照科学与艺术的不严格区分观点,我们在特定事物的研究方法上会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单维分布状态,即有的研究方式是严格的科学研究,有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艺术研究,而大量的研究方法处于两者之间。在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中引入影响因素的单维多层假设对于探究应然的就业模式、设计合理的就业政策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就业模式影响因素中最容易描述的是远端层,表现为就业制度和政策;就业模式影响因素中最具有交叉研究空间的是中间层,表现为个体因素或特定群体;就业模式影响因素中最具有诠释力的是起始层,表现为历史人文、科学技术、自然地理等。

3 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就业制度与就业政策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劳动就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般就业,另一种是特殊就业。一般就业根据合同期限的不同,又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特殊就业是根据特别规定而产生的就业模式,分为非全日制就业和劳务派遣就业。根据我国近期的就业政策,就业模式根据就业渠道不同可分为市场受雇就业、自主创业以及政府帮助就业。显然,这些就业制度和政策对个体就业选择有直接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而认可其作为就业模式影响因素的妥当性理由。

以劳务派遣为例。在劳务派遣立法与政策中,同时存在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和限制劳务派遣规模两种思路。到底是什么因素推动了劳务派遣的产生、发展乃至泛滥?劳务派遣立法及完善过程中仅强调劳务派遣泛滥已经严重危害劳动者权益,并没有提供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就业政策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思路。这说明就业制度与就业政策虽然会深刻影响劳动者的就业选择,但是其仅仅是就业模式影响因素的表面描述,而没有真正挖掘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当然,一种新的就业方式的出现及其定型必然会受到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的影响,这涉及立法技术、立法传统,也涉及各方利益主体对立法的影响程度及方式。在此意义上研究,具有诠释特定就业模式的功能。

4 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经济理性与就业选择

无论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其在分析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时均关注个体因素。而就个体对就业模式的影响而言,经济理性则是最基本的假设,相关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往往会佐证经济学上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关注就业结构,尤其关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其对策建议会延伸为产业政策或就业政策。因此,在经济学视野中,产业结构是就业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产业结构必然匹配不同的就业模式,尤其在三级产业分类中,其对应的就业模式有明显的不同。但是,这种对应关系也可能是僵硬的,这是因为随着产业的优化,就业模式也必然有很大变化。长期以来,受产业差异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成为区分产业的一个重要分类,而这种分类与就业模式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似乎并不直接关注产业对劳动就业方式的影响。尽管有些影响是我们可以感知的,如建筑业中普遍的分包式就业,微型服务业中普遍的个体式就业,意味着就业模式的确与产业有莫大差异,但是目前尚未见不同产业决定特定就业模式的报告。

微观经济学在把就业者视为理性人的同时,也把用人者视为理性人。正是鉴于微观经济学的这一理性人假设,才引入了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市场经济对就业模式的影响则是我国过去几十年所发生的最大变化。但是,在理论上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并未结束,在某些课题上才刚刚开始。目前关于特定就业模式的描述性以及实证性研究日益增多,尤其如女性就业模式、弹性就业模式、大学生就业模式、农民工就业模式等成为经济学、社会学的重要课题。这些研究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多从就业双方的理性进行考虑,对我们了解特定就业模式的实际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再以劳务派遣为例,不仅有人在研究劳务派遣中的绩效模式,更有人在关注劳务派遣中的员工心理及其忠诚度,事实上是在另一个侧面研究劳务派遣就业模式中的经济理性。然而,诸多的经济研究成果显示其对就业模式影响因素的认识侧重于企业、集中于利益,缺乏更深入的令人信服的理由。

5 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环境决定论与未来课题

把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归结为环境决定论恐怕不能令人信服。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就业模式主要是在劳动经济、就业政策层面上分析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而地理环境学对就业模式的研究也有局限,而很少直接研究就业模式的影响因素。正是因为就业模式影响因素的环境因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就业模式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研究要么停留在制度政策与就业模式的互动与实证研究上,要么停留在个体选择理论上。个体选择对就业模式的影响又拘泥于细微的纠正措施,而很少实质性影响决策者对特定就业模式的认识。仍以劳务派遣为例,劳务派遣下的劳动者缺乏心理归属与职业忠诚,劳务派遣制度政策会因此作出一些调整或补救,但是就业中心理归属感的心理学研究、医学研究就是空白的。在科学主义的思维方法下,我们不是在创造就业模式,而是在发现就业模式,自然科学领域若能在就业模式影响因素上取得纵深成就,会对我们认识特定就业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至少在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有必要研究历史文化对就业模式的影响,这可进一步解释不同国家在就业模式上的差异;有必要研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职业变化,这可积极回应当下的新型职业及其模式;有必要研究不同地区中自然地理条件所产生的影响,如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热衷创业,有的地方的人热衷打工。适度强调环境决定论,可以降低决策者的冒失,可以为转变就业观念提供更为基础的依据,乃至为就业模式的特定问题提供更精准的诠释,如特定就业方式下的健康问题就有待此种意义上的深入研究。

[1]黄耿志,薛德升.中国城市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兼论全球化背景下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议题[J].热带地理,2009(4):389-393.

[2]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2):69-78.

[3]余吉祥.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农户调查数据为例[J].现代经济,2008(11):65-68,46.

[4]赵燕平.残疾人就业的模式创新探索——以长春市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9-53.

[5]袁家冬.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地方中心城市的响应[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8-124.

猜你喜欢
劳务个体政策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