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3-08-15 00:50:05李心安左建国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职校人文

李心安 左建国

(1.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常州 213015;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能够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因此,应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 职业学校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人文,广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狭义上通常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等。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味、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烙印[2]。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直接内化为个体的品格,帮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具备良好的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健康有益的习惯,能够为他人服务,满足社会需要,从而也获得自身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思想,人文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重视学生学会“做人”,而“发展”与“内化”是人的素质形成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过程应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人格为一体,促进三者协调发展[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其最大作用就是重在“成人”。

2)职业学校工科学生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职校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才能内化为一定的人文素质。职业学校必须抓好人文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塑造,才能使职校学生全面成长、全面发展。职校人文素质教育是职校对学生素质与潜能开发与提高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现有素质的改造、组合、重塑与创造的过程。由于受到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以及教育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对科学、技术等理工科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人文学科,人文教育往往被忽视被轻视,从而造成重功利轻价值、重工具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向。目前我国中学文理过早分科,造成理科学生偏科现象普遍,人文学科素养不足,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模式比较呆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样积累下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比较薄弱,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新动能不足等,这反映出理工科与人文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不正常现象,教育界迫切需要纠正重理工轻人文的错误认识,纠正重视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错误倾向。这种教育不平衡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2 职校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1)重视教改课题研究,坚持教育改革实践。笔者所在的江苏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2001年就撰写了《关于理工科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立项报告》,并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支持与肯定,被确认为“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的省立项资助项目。从项目启动、实践、总结、不断循环更新,坚持把教改主题思想即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具体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组织实践之中,开展了一系列教改实践活动,使得教与学的环节在新的素质教育思想的背景下有序展开。根据素质教育培养的目标,按照工科学制2~3学年进行循环组织落实,并设计活动的总体安排进行教改实验;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学生中提倡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推动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在整个活动的布局上,紧扣目标;在活动的指导上充分体现教育教改的科学性、严肃性和规范性,进行教改内容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开展一系列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改活动安排坚持课程选择“三大原则”。教改活动的难点和焦点主要集中在人文学科的选择上,主要是坚持三大原则:①注重人文课程与理工科课程的“相关性”,注意知识的互补性,最基本的人文课程主要有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思维科学、文化概论、科学美学与科学方法论、管理学概论、法律基础知识、大学语文等。②人文课程开设上坚持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工科学生所接受的人文教育形成知识、素养和方法的统一体,美学欣赏与创造学课程穿插进行。③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坚持必修与选修的结合、理论修养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注意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泛性以及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灵活多变性。通过为职校工科学生开设一系列人文课程及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从知识传授到技能应用,完善职校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针对各专业设置,根据生源的差异化,即成高生、普高生、对口单招生、五年制高职生等不同情况,在知识面与专业面上加宽加深,体现宽基础、重应用的人文特色。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实用第一,拾遗补缺,促使学生具备多方面知识。与此同时,从知识的传授延伸到技能实训,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最终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如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外语口语、听力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科技文学艺术等课外活动能力、自学更新知识能力、专业技能操作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3 职校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1)倡导自主学习,使教与学更为紧密,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独立,清醒认识自身学习的目的,主动自觉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的推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倡导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意识,使教与学的互动更加紧密[4]。在教学方法上,尝试实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开展老师讲评活动,对学生进行阐发、引导、深化。先讲理论知识,再给一些实例,让学生去分析,然后老师指导大家开展讨论,交流各自的认识。在人文课程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离社会生活近,使学生更能看到知识的应用效果,从而激发学习欲望与兴趣[5]。“鲜活”的素材与例子直接运用于教学,做到教学相长,不仅让学生扩大知识面,也编辑整理出体现本校专业特色、代表本校文化的书籍和资料成果。

2)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提升,开展多样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课堂的教育主战场作用,通过多样性的课堂发言交流,创造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经受锻炼。发言环节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组织语言,表达心中所想,避免人文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一堂灌的弊病,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反应能力,使学生不仅是听众,更是教学的主体,自如地表达观点与设想。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比较强的特点,塑造踏实学习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如完成综合性大作业时强调个人与团队的分工协作,加强同专业之间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每个班可设一名“社交委员”任班级联络员,专门带动大家选择新鲜话题开展交流讨论。学校还可设立多个综合优秀和单项优秀的奖学金活动,鼓励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提升,如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以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校园创业者、校园歌手、校园舞者、校园书法家等正面典型形象,形成素质出众而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3)从学习到生活各个环节,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人文素质教育中。通过校训石、校徽、宣传橱窗、宣传标语等方式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环境文化、班级教室文化、学生寝室文化、学生社团活动文化等结合在一起,并实现互动补充,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6]。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宽口径的专业通识教育相结合,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做好职业规划,进而作出职业方向选择。围绕职业目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扩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考核考试方法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革,如开卷考试、写调查报告、设计调查表、组织专项调查活动、写作小论文等方式,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提高考查课教学的趣味性、连贯性,进一步加大平时学习状况考核的比重,达到纠正偏科和平时学习不认真的不良习惯[7];同时基本分加上特长分的综合考评,也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放在实处;还可以借助社会“考证”的方式,既满足学生职业上岗的需要,又能够通过考证方式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把隐形的素质教育体现为显性的能力结构证明上,不断适应社会选用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3 结束语

教育的成果终将接受社会的检验,笔者所在学校组织了“社会满意的学校,学生满意的教师、企业满意的学生”的“三满意活动”,与企业结对、与社会需要联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职校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结构有着良好的影响与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能力以及教育技术水平[8]。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科目选择、课时安排、活动组织等方面还将进一步努力,为职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作更多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06-17(1).

[2]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50.

[3]虞丽娟.立体化素质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2-53.

[4]袁芳.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建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1-63.

[5]周孝进.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0-122.

[6]时全丽,庞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39-141.

[7]浦玉忠,韩晓庆.“跟进式教育”理念的实践模式浅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86.

[8]李月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5-27.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职校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我的职校我的梦
数学建模对工科学生的影响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4:40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高职工科学生工程项目实施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