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词教学中的配乐

2013-08-15 00:45张伟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4期
关键词:古曲背景音乐旋律

张伟丽

张伟丽/泰和县小龙镇学校中级教师(江西泰和343723)。

一、引言

诗歌,包括诗,词,曲等,在内容以及形式体裁上,各有特色。但是在和音乐的交流吸收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容性,是其他文学所不能达到的。“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诗与音乐关系密切。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互交融,像中国诗歌与音乐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所谓的混合艺术,在世界文学史甚至世界音乐史上,不能不称之为一个奇观。是以,在我们的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数时候会采用音乐这个辅助教学手段。

二、配乐类型

辅助古诗词教学的音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各种乐器演奏的古曲,如《梅花三弄》,《十面埋伏》,《高山流水》;改编的古诗词配乐演唱,如《但愿人长久》,《在水一方》,《月满西楼》;有着古诗词美感的现代流行音乐,如《念奴娇》,《一剪梅》,《寂寞沙洲冷》等等……但就音乐在古诗词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而言,笔者认为,应该把它们分为三种类型。

(一)帮助背诵型

这种类型的配乐最容易辨别。它们是以古诗词为歌词,配上音乐演唱的歌曲。如罗贯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一般在导入教学,或者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播放它们。加上了旋律的诗词会变得更加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且比朗诵诗词更具有娱乐性,所以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一旦学生们会唱了,那就会记忆深刻很难忘掉。

但是帮助背诵型的配乐不宜在教学的其他时段使用,原因很简单:它们有歌词。这样类型的音乐要是把它选为了课堂的背景音乐,或者某一个教学幻灯片的背景音乐,它的干扰性就会凸显出来了。曾经见过一些关于诗词教学中配乐的论文,主张把由本诗词配乐演唱的歌曲作为课堂背景音乐、幻灯片背景音乐、朗诵背景音乐,认为这样更加能切合主题。笔者认为这种想法不妥。试着想象这样的场景:老师在声情并茂地卖力讲课,学生们正努力跟上老师的思维。而这时总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背景音乐在唱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过不了多久,学生们就身不由己开始哼哼“今夕是何年……”这个背景音乐就此变成了这堂课的一场灾难。

(二)创设情境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他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已稿序》里又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可见“意”“境”二者之重要。写的作品有意境,那么读者欣赏时也就体会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响”了。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通常不能通过真景物体验出真感情的意境来,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也可以通过音乐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从心灵与情感上去体会并酝酿意境,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一致的境界。著名作家肖复兴也认为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并且能使人们发现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还能传达出任何语言不能表达出的印象和“心灵状态”。而这种“心灵状态”就是感情滋养出来的。当然这是作家对音乐的褒奖,但从情感的培养到体会出意境这个界面来说,的确是音乐比诗词的感觉更为直接些。这种类型的音乐,我们一般用来创设古诗词的创作情境或者古诗词中描写的情境,通过音乐的欣赏,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获得与诗词一样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更深刻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例如,我们学习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欣赏两首古曲:《幽兰》和《秦王破阵乐》。《幽兰》曲短精悍,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我借助音乐引导学生对诗中思想感情的感知。学生的脑海里有了对这两首古曲的旋律感知以后,再让学生们思考:如果让你给《竹里馆》这首诗谱一个配乐,你会选择《幽兰》还是《秦王破阵乐》?为什么这样选择?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所以学生自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幽兰》。

在一些诗词中,某些题材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其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要激起学生脑中相似的场景画面,心中的情感共鸣就变得很难。但是如果能在教学中用音乐旋律来描绘场景,用合适的音乐旋律和节奏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就容易得多了。例如,我们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出身行伍的辛弃疾有着纵横沙场的生活经验,在军旅血与火洗礼下的词有了一种壮阔的美感。在教学中我用扬琴古曲《将军令》来辅助学生理解。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分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第一节,散板引子,琴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第二节,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采取“句句双”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琴竹“弹轮”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常出现低八度音的衬托,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第三节,快板段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采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捶子扣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景。第四节,急板,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4/4拍为2/4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混相交响,音响宏大,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整个曲子把一个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展现在了学生面前,经过这样一场音乐洗礼后,谁都能更靠近辛弃疾一些。

(三)背景音乐型

这种类型的音乐,是用来做课件、朗诵、阅读课文、课堂总结的背景的。古诗词教学中的背景音乐不需要拘泥于中国古典音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满满的都是淡淡忧愁的送别情绪。我们可以选用上古曲《阳关三叠》。现存《阳关三叠》琴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部作品一方面表现了诗人被谗离开长安时的苦闷与抑郁不平,另一方面还展现了他准备冲破艰难,实现理想的信心。对此为其挑选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二与第五部分。第二部分开始是温柔、抒情、优美的号角音调。紧接着“命运动机”再次闯进,转调密集,显得乐声非常不稳定,像极诗人起伏不定,思绪繁杂的情感波动。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我们可以选用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它轻快柔和优美旋律能恰当地表现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夏日夜游时的快乐。

这一类音乐,我们只求与所教学的诗词在情感上比较搭配就好,所要求的条件并不是特别严格,但是运用得当也能够给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三、结束语

不同的古诗词题材和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音乐来搭配。不同的人对音乐和古诗词的感悟会有些不同,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固定的挑选古诗词教学配乐的标准。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仔细地研究和筛选。借助音乐的手段来培养学生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文学的情趣和鉴赏音乐的能力。

[1]王春惠.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2]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88

[3]肖复兴.音乐笔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古曲背景音乐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宫商角徵羽,古曲动心魄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经典改编古曲的成功及其启示
背景音乐
浅谈古曲的演唱风格
背景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具体作用
背景音乐
古曲与古诗词的关系及演唱处理的研究——以古曲《枫桥夜泊》为例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