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畅
韩畅/延安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在读硕士(陕西延安716000)。
狼爸的教育事例一经宣传,引来了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高度热议中极受追捧也倍受非议,一时间效仿者怀疑者各有不同,公众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各抒己见,仁智各现。围绕着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社会上出现了深刻并且广泛的讨论。
狼爸的名言“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打出了一家三北大的神话;虎妈更是因其虎妈战歌红遍中美两国。他们在子女的教育上可谓相当成功。但是这种虎狼式教育却并不被所有人接受,各种质疑接踵而至。在避开人们崇拜羡慕的目光,褪去他们教育成功的光环后,人们开始认真冷静地审视、思索这种教育的合理性及其所有的意义,评价其优劣好坏。
产生狼爸的真正原因:一是中国封建时期过长,棍棒教育根深蒂固;二是应试教育逼迫,现实评介体系重视知识、分数而轻视能力和人格;三是社会的跟风和推波助澜;四是商业推手的唯利是图。
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中国孩子健康成长三条道。一是移民,接受西方更符合人性的教育;二是学习郑渊洁,自己教育;三是大家持续地呼吁,争取改变现行教育、考试制度。前两者需要金钱和精力,后者人人都可参与。
教育孩子有模式吗:孔子提倡因才施教。指的就是要根据孩子设定教育计划,而现在往往根据家长的愿望和社会需要设定,一个没有自己、没有个体的民族是不可能出现引领世界前进的科技文化成果的。
打作为辅助的教育手段合适吗:永远不要打。如果认为只有打才能解决问题的家长是失败的。孩子其实更不经打。
对于孩子的教育,成功是什么概念:让孩子沿着人的规律成长,而不是沿着非人的上北大的规律成长。
父母主要教孩子三样东西:一是必须爱家人,懂亲情,一个不爱父母的孩子不可能长大后突然爱社会;二是帮孩子建立能终身依赖的社交圈子,所谓发小,使他们友谊常伴;三是你想要他变成什么人,就在他面前努力扮演什么人。
想教育好孩子,先更新家长的观念:无论现实怎样逼迫,也不能放弃对人间正道的追寻。顺应潮流看似成本最低,但付出的是孩子的快乐,而后者无价。现在的家长往往都是唯成绩论,而忘了成绩其实只是个工具。当“豺狼虎豹”般的人在家庭教育领域受到追捧的时候,每一位善良的父母面对自己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行为需保持冷静。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相同的父母、相同的教育情境,有人能把孩子打成“天才”,也有人把孩子打出了身心疾病,乃至让孩子丧命。别拿孩子赌博!
围绕以上观点,虎狼式的教育引发了以下社会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到底适合不适合,合理性有多大?这种教育方式能不能推广,适用性具有普遍性还是特殊性?这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包括心理有什么影响,利弊相较如何,是否具有长远影响?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虎妈、狼爸所树立的教育理念、运用的教育方式、通过的教育过程、达到的教育目的、获得的教育结果才能做出全面分析,得出正确判断,给出合理评价。
埃里克森从精神层面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人格的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人格发展的阶段是由“认同危机”来定义的。从而提出将社会化过程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在婴儿时期,婴儿如果能够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良好照料,各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就能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反之,产生不信任,对以后阶段产生不利影响。2.自助与羞怯、怀疑。在幼儿时期,儿童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的环境。父母应鼓励孩子的自主活动,过度的指责和责怪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3.主动与内疚。在学前时期,儿童具有语言能力和从事游戏活动能力表现在与他人交往的主动性。父母取笑或惩罚儿童,会使他产生内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勤奋与自卑感。在学龄时期,儿童对周围的事物的好奇心增强,乐于进行操作活动。此时应培养他们完成工作的勤奋精神,注意避免造成孩子的自卑感。5.认同与角色混淆。在青少年时期,他们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实现自我认同。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怎样思考的。感觉运动阶段:此时儿童对世界的了解,是完全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进行的。前操作阶段:儿童学会使用和理解符号,学会说话,开始产生描摹客体的想法。具体操作阶段:儿童懂得如何构想具体的客体用不止一种方式认识客体的类属,能够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概念,并对因果关系加以联想。形式操作阶段:青少年发展起了高度抽象思考的能力,可以对现实的可能性进行思考,构建理想,以及对未来进行实际的推理,并能够逻辑地推敲与事实相反的陈述。
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社会化,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了个人的社会化,即个体在不断地与外界交往中通过学习来逐渐完善自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从时间顺序来看,父母的教育产生的最早,从交往密度看,父母的教育最密切频繁。加之学者们各自的分析,得出结论是,儿童期的教育十分重要,父母的责任十分巨大。
狼爸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经验。教育手段以打为主。在孩子的儿童期,分辨是非能力弱的情况下,打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对什么是错,建立孩子的是非观最直接最有效。但是打不等于不鼓励。引导与惩戒作为教育的手段并不对立,只是在使用中有多有少。惩戒不是一味的打,否则那是残暴,鼓励不是一味的纵容,否则是溺爱。两者的极端形式都不是达到教育目的最佳手段。形成“萧氏”民主的教育理念。狼爸的民主规定孩子是民父母是主。儿童期的孩子要靠父母的引导,所以必定以父母为主。狼爸以传统的中国道德观念为基础,帮助孩子建立价值观。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家规。获得了孩子考上北大的教育成功。
狼爸萧百佑表示,他并非是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打孩子不是像说得那么简单。根据我的经验,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并不容易。那什么是科学地打呢?我认为,是明家规、定尺度的家法。孩子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错的是新错还是重犯。错了打哪里,打多少下,打的时候不能有不良的反应。打完之后要孩子表述受罚后的决心”。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征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所以在孩子12岁之前,我都是以打为主。”萧百佑说,“但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此后,我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
可见,狼爸的教育方式是灵活且具有阶段性的。在惩戒之后让孩子从惩罚后得到启发,不是一种感情上的宣泄,并不是用暴力强迫孩子的意志。他归纳出孩子动物性、人性、社会性的三个特征,表明了儿童期中孩子的人格发展过程。最早开始,人像动物一样只有本能,慢慢的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最终进入社会后与人的交往增多逐渐开始社会化的转变。个性的发展总是在共性的范围内进行,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必须符合共性的规则。教育的的方式也是一样,狼爸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他了解孩子的心里,看清孩子发展的过程,采用惩戒与鼓励的灵活教育方式,最终使孩子考上北大。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不是单单一个“打”就能解决一切。教育者们应该从中获取狼爸教育的精髓,而不是表象中打的皮毛。
教育的方式直接关乎着教育的成败,笔者认为教育方式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明确目标。当孩子处于儿童期,父母自身应该先树立培养孩子的目标。只有目标确立好,才能明确的前进方向,使得教育得以向前发展。不然教育是茫然的无错,漫无目的的。
制定规矩。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有一些家庭制度或规矩来对孩子行为加以约束,单凭口头说教是不够用的。把一些约束条件制定成制度后,当孩子犯错时可以让他明白错在哪里,这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会含混,也不会因父母的主观意识而随意进行惩罚。这样使得界限明晰,不会出现弹性变化产生模糊区域,对孩子的是非判断具有良好的培养作用。在此,父母应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做出表率,切不可一个制度两个标准,对孩子加以限制却对父母不具约束。
惩罚机制。当孩子犯错后,惩罚是必要的。惩罚具有警示,威慑,纠正的功能。惩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让孩子心中拥有敬畏感,当他想要作出某项行动时会考虑后果,而不会肆无忌惮,任意妄为。而惩罚的纠正功能更显重要,惩罚让孩子对错误有了切身的体会,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错。体会愈深映像愈深,便会将错误牢记在心,吸取教训,不至于再犯,达到吃一堑长一智。
鼓励原则。孩子处在成长期时,人格心里还不完善。父母应当用鼓励的方式从正向引导方向上,来培养孩子。首先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只有当他对周围环境感到信任时,才会产生安全感,从而轻松快乐,身心愉悦的发展。其次维持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才会使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拥有好奇心孩子才会进一步去探索事物,发现规律,从而有所收获,达到不断的进步。当然,好奇心要在父母的引导下正确的发展,对一些负面的东西例如吸毒、色情、赌博等等,切不可让孩子尝试,以免走上歧途。再次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对孩子自身来说,作为客体的外部环境或者父母引导着他前进,总是没有作为主体的他主动前进效果更好。例如一辆马拉车,需要借助马的外力,车子才能移动。而一辆装有发动机的汽车只需轻松的操作便可行驶。二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教育也是一样,外部的引导总是被动的,只有他主动去实施,获得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才能收效颇丰。当孩子拥有信任感、好奇心、主动性时,他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互沟通。沟通是父母和子女的双向过程。在沟通中,父母能更准确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明白孩子的想法,使得在教育中及时调整方法达到更好的效果。沟通也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苦心何在。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彼此间达成共识,消除隔阂,填补代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让教育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下进行。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和子女的目的本是一致的,教育的方式却是多样的。父母应当先对孩子的心理、性格等方面获得全面的了解,在方式的选择上要因人而已,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不可一概而论,用一种方法适用全部,即使对待同一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1]李斌.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学创新规划教材: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邸永军.善意的教育惩戒不可或缺[J].教育科学论坛,2007
[4]朱鸿雁.浅谈教育惩罚[J].科技文汇,2007
[5]王振宇.善待教育理论[J].教育导刊,2007
[6]纪加娜.如何合理使用教育惩罚[J].文教资料,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