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英
张月英/广州市白云区石井张村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在读硕士(广东广州510430)。
学习某一国家的语言,不仅需要掌握该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而且还要了解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邓炎昌,1989)。《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习英语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等基础之上。
纵观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发现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向学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操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忽略向学生讲授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轻学生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何兆熊(2000)认为学生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所犯的错误,很多不是由语言知识如单词、语法、句法等错误引起,而是因为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念、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而造成的。何自然(2011),Thomas(1983),Levinson,(1983)等认为因语言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错误引起的交流失败,外国人一般都会表示理解和容忍,但是由于语言使用失误或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犯的错误则会被他们认为是缺乏学识、修养或没有礼貌、粗鄙。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小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在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前,有必要简要介绍与之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交际能力”。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的能力。Hymes的交际能力观的核心是语言的“得体性”,而得体性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规则与约束,不同国家文化有不同的规约。规约是造成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人们之间交流产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跨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只有交际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与来自其他文化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知识、意识与技能三方面的内容(杨洋,2009)。首先,跨文化交际者必须熟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的知识;其次,在熟悉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需具有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观察力、敏感性、意识性;最后,能把上述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意识在实际交往中予以运用,从而达成有效的交际。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努力挖掘校内外有利资源,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活用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我国教育对教材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编撰、审核具有非常严格程序、标准,教材内容选择非常严格,教材组织结构非常严密。教材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英语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主要课程资源,也是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小学英语教材中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教学内容,按一定依据与标准,进行梳理、划分、归纳。通观小学英语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与跨文化交际意识或能力有关教学内容主要有(1)中英称谓、问候和告别语的差异;(2)中英赞扬、请求、道歉等不同反应;(3)英语国家主要文娱和体育活动;(4)英语国家典型食品和饮料名称;(5)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6)主要英语国家的重要历史文化建筑;(7)英语国家重要的节假日;(8)英语国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9)中英国家人姓、名的写法异同;(10)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教师在归纳整理之后,可以通过中英文化对比、组织文化主题活动,帮助学生领会中英文化差异,亲身体验、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
2.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好的内容,还需配合好的手段与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到达最终的目的。教师围绕上述跨文化交际内容,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使用任务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模仿、体验中外文化差异、异国文化情调,增强他们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3.充分利用校园设施,营造跨文化交际环境。校园设施包括室内场所如教室、图书馆、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也包括室外场所如操场、植物园、校道、校内乐园等。校园设施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场所和媒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设备,营造跨文化交际环境。例如,教师可在教室内外墙壁上或教室过道、走廊等处张贴英语国家地图、国旗、历史建筑、历史名人画像、英语典故、谚语等。教室内课桌椅摆放可以模仿英语国家教室桌椅摆放模式,摆成圆形或椭圆形。另外,在室外场所如植物园,用英语给植物标名,或移植主要英语国家典型的花草、树种。在校园过道两边放置英语国家著名童话卡通人物形象诸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圣诞老人、唐老鸭、米老鼠等。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作用,在早上、课间、中午等休息时段,播放英文歌曲、英语故事,英语绕口令等。还可以设置中英文化碰碰撞等节目,增加学生英语文化输入途径、频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英语文化海洋之中。这些经过精心布置与设计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处处能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气息,到处都能体会到浓郁的英语国家文化氛围,每时每刻唤起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增加他们的跨文化体验。
4.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跨文化知识。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丰富的数字化网络资源为世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第一,备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查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电影、故事等,充实自己教案,丰富自己教学资源,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形象性。第二,教师还可以把与跨文化相关的专题课件、案例、视频、电影等上传到QQ空间、博客、微博等上面,建立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第三,教师组织学生建立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网站,把他们自己收集到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站上去,供其他同学学习参考。
5.巧用课外活动,增加跨文化体验。小学生个性特征好动、喜表现、模仿能力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优势,做到因势利导,组织各项英语活动,增加他们对英语国家文化体验。第一,组织节假日主题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英语国家的节假日,让学生搜集与该节日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或组织班上学生表演与节日主题相关的节目如圣诞之夜、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鱼美人等经典英文短剧。第二,举办各项竞赛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举办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话剧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等赛事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兴趣。第三,组织学生参加营地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英语冬令营、夏令营,或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去国外游学,增加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的体验,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上面从教材活用、方法选择、校园设施、网络资源和课外活动五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经过多年实践,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策略。虽然培养对象都统一为小学生,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在知识基础、认知策略、学习风格方面还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具体策略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扬长避短,发挥它们的最大优势。如低年级学生尽量使用形象、生动的策略,高年级学生可以多使用动手、操作性强的策略。低年级学生活动尽量在教室或校内开展,高年级学生可以多走出校园,到校外开展。
2.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策略。教师要根据自身生活经历、专业特长、教学风格、性格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如有些教师有英语国家留学经历,这样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向学生传授中外文化差异,对学生讲授英语国家文化体验。有些教师有音乐舞蹈特长,则可以通过音乐、舞蹈形式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文化特点。
3.营造宽松和谐气氛。跨文化交际面临的更多是与本土文化不同的问题,学生也比较容易犯错误。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氛围,这样学生在展示时,可以放下心理负担,释放内心压力,展示自己才华,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包容性。
4.科学使用考核评价手段,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考核评价的反馈作用与效能,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第一,改变只考核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与技能不科学的做法,要融入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与能力的考核。第二,改变只有英语教师主持考核做法,可以邀请英语国家外籍教师、研究跨文化教育的专家、有英语国家生活学习经历的老师参加。第三,考核形式可以多元化,既有书面考核,还可以结合具体英语文化活动加以考核。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教师要注意汲取英语国家文化精华,去其糟粕,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养料。
[1]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国家教育部.义务教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何自然.语用学十二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博士论文,2009
[6] Hymes,D 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Pride J B,Holmes J Sociolinguistics.Baltimore:Penguin Books,1972:269-293
[7] Levinson,S.Pragmatics [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8] 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