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素养培养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13-08-15 00:45苏霄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训物流

苏霄飞,高 慧

苏霄飞/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江苏苏州215104);高慧/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苏州215104)。

一、高职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教育部发布的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比上年增加39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比上年增加34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比上年增加19.75万人,增长2.98%;在校生2308.51万人,比上年增加76.71万人,增长3.44%;毕业生608.16万人,比上年增加32.73万人,增长5.69%。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446人,其中,高职(专科)学校5813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快速。

2010年《扬子晚报》刊登:苏州紧缺四类技工,分别为磨工、车工、数控、缝纫。在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令人堪忧的同时,人才市场上,高达4000至1万多元不等的高额月薪竟招不到技术工,技工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定一空。高职院校学生招生与就业不对等甚至错位的现象,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一个折射。“解决现在的用工压力,缩短薪资差距仅仅是一个手段。”威琅(中国)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义奎认为,为促使院校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结合,今后企校之间应加大推行“委托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和企业获得双赢。

匡瑛、石伟平认为技术人才应具有更宽广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组织能力;拥有更多的工作实践经验。其中,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技术应用能力,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从心理学看,素养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内质。技术素养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技术素养能使技术能力具有可迁移性,即技术应用性。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技术素养极少关注。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门类多,满足实践教学所需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所需资金缺口大;校内实践基地设备较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且设备的损坏率较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浮于表面等。

1.实践教学设备、设施落后。现有多数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但实践教学的设备设施配套却明显跟不上。很多高职院校教学用的设备与企业用的先进设备已经完全脱节。如一些机电类专业用的车床、铣床等,设备老化、落后,且损坏较多,维修成本大又跟不上当前不断更新的机器设备的要求。

2.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学校开设的许多课程内容都是过时的,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很多学生反映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走上工作岗位根本用不上。这就说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将体现职业技术能力,贴近生产、贴近技术的实训项目纳入实践教学体系,部分实践教学浮于表面,只是安排学生到工厂、车间参观或是进行所谓的市场调研,根本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匮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更要有实践操作技能,成为“双师型”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教学方面较为薄弱。如会计专业教师不会做账,金融专业的教师不懂银行业务。这样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苏工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为企业、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客观上要求在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必须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育的模式和课程体系存在实践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以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匮乏、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视角。本文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苏工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其基于技术素养培养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的一些做法。

苏工院在系校企合作中心领导下重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办学与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以“会校结盟”为纽带,完善“行会作桥,集团订单,三岗实践,三室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物流管理专家合作开发“课证融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推进项目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改造、新建一批“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流程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具体有:

1.构建基于岗位任务分析的“MELT”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参照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能力素质融合”的MELT课程体系。M类课程指管理类课程模块,E类课程指ERP系列项目课程模块,L类课程指外语类课程模块,T类课程指制造类技术课程模块。MELT课程体系将体现供应链管理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分为供应链管理方向、国际物流方向,并基于物流管理岗位复合型技能特征,配置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基础课程、实训课程,构建MELT课程体系。

2.建设与工作领域匹配的证书课程群。物流管理专业瞄准与岗位高度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如C.P.M职业资格证书、CPQP精益供应链管理证书、ERP工程师证书、物流师证书等,为达到课证融通的目的,按照考证标准开发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课程群。

3.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课程,设计教学难度层层推进的若干课程项目,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提高能力,从而有序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将企业文化、岗位职责、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落实到所有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4.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优化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系统化改建扩建现有实验实训室,建成物流综合实训基地、ERP系统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新建供应链管理实训基地、虚拟物流园。以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职场环境与氛围建设、专兼结合的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企业化管理机制创新四项内容作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制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制度建设。不同的实训室引入不同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为“三岗”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1] 李怀珍,张秋雨,刘立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21)

[2] 柏毅.美国教育中技术素养的内涵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2(11)

[3] 若凡.由技术认知过程透视技术教育课程体系[J].职业与教育,2006(15):11-13

[4] 程宜康,曹庭松.基于“产品、流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3(12)

[5] 程宜康.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技术素养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6] 唐湘桃,刘冬香,赵华军.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3)

[7] 王若梅.论技术素养视角下构建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实训物流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