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栋
徐栋/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辽宁锦州121000)。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正逐步拓宽:以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扩大为培养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等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强能力、重创新”的体育人才是适应体育运动和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对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研究。
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单一,毕业与学业成绩联系不大,许多学生满足于对知识、技能的浅尝辄止,对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多数学生主观上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专业知识面狭窄,体育理论知识匮乏,体育思想浅薄,体育兴趣不够稳定,甚至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而阻碍了其体育实践能力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体育态度、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思想的构建。同时他们往往重自己的兴趣爱好,重实践轻理论,导致其体育文化水平较低。
通过对锦州师专在校实习生主要教学基本功的调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1.讲解能力:仅有26.58%的实习生能准确、形象地进行教学表达,绝大多数实习生虽然能讲出所学动作的要领,但讲解较生硬、死板,不能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抓不住重点,语言啰嗦。可见,语言表达能力是体育师范生的薄弱环节。
2.示范能力:68%的实习生都能准确、熟练地完成示范动作,但示范的时机和位置、如何将其与讲解相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3.口令与指挥调队能力:此项能力是体育师范生最基本的能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都能熟练地运用口令,自如地调动队伍,但在教学中存在不必要的调队。
4.发现与纠错能力:有71%的学生能及时地发现错误,但很多学生不能合理、有效地指导纠错。
5.组织能力:能合理组织教学的实习生占63%,但鉴于目前部分学校场地设施条件较差,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教学组织应在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和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上下功夫。
6.教法的运用能力:由于长期受专业课教学和训练的影响,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普遍存在模仿专业教学的现象,忽视了教学对象。尽快熟悉和掌握适应新课改需要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7.创新能力:新课标没有像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那样非常明确、具体地规定应教哪些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成为有关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体育知识的研究者。因此,每一个体育教师都是独立设计、施工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只会按图纸施工的施工人员。但绝大多数实习生不具备创新能力。
8.编写教案的能力:由于体育师范生的文化素质较差,导致其文字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语句不通、有错别字、对教材体系、教材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主题不突出,语言缺乏逻辑性等等。教案能够达到规范要求的只占32.56%。
9.说课:调查显示,87.65%的实习生不知如何说课,只是一字不差地背诵说课稿,索然无味,让人感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学生都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为目的。所以,应及时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做有益的尝试。例如,新课标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这些虽然不是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出的,但作为将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在校生应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领会其内涵。应在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使其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2003年和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方案》和《指导纲要》虽然在培养目标、课程的分类设置、教育理念的更新方面,都与“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新教学理念更靠近,但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增减课程内容、教学时数,更重要的是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使课程小型化、多样化;提高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摆脱竞技体育的模式,增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联系,挖掘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增添新兴运动项目;加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引入,使各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融合转化,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宽泛的知识背景与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以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所需的综合知识。
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都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列入总体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之中,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但多数还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培养时间(占总周数)比重较少;空间上,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能力层次与结构还不够突出;方法途径上较为单一,实施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以及实效性不强等现象较为明显。
社会体育活动能力是指除体育教学能力以外的体育活动能力,如竞赛的组织与裁判能力、业余训练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等等。
1.通过裁判员的培训和各种比赛,为学生创造裁判实践的机会。(1)经常举办各种裁判员培训班,组织等级考试。通过理论和临场实践考试,合格的学生可获批二、三级裁判员资格。(2)利用全校的体育活动,如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让学生参与编排、组织及裁判工作,培养学生包括组织能力、裁判能力、创新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3)为学生创设各种裁判的机会,如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学生球类比赛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比赛等。
2.拓宽实习渠道,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能力。随着我国体育不断向商业化、职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体育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的发展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具有体育教育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体育能力。
我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增加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首先,对学生进行国家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其次,为了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我们还在拓宽实习渠道方面做了尝试:为部分有指导社会体育特长的学生联系本地或大城市的健身中心实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要接轨。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一部分学生成为了“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活动、会科学地运动”的“三会”人才。这种尝试使我们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1.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最好的方法是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让学生始终处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和体育意识。我们通过宣传橱窗、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及其他的宣传媒体,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必备的体育知识,对学生提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体育文化素质。
2.组织学生观赏不同类型的高水平体育赛事,使学生感受体育运动中的人体美、动作美、同伴之间的合作美等,提高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3.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特长,引导、支持、鼓励他们通过各种社团、协会、课外活动小组等活动,自己组织各种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和参加体育比赛,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个整体,任何能力的缺陷都会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从思想观念上不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社会体育复合型人才。
[1] 辽宁省2008年中小学中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情况分析报告[R].2008
[2] 王晓东.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 王吉胜等.对体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