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及现实启示

2013-08-15 00:45张爱武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4期
关键词:思潮共产主义理想

王 芬,张爱武

王芬/扬州大学讲师,硕士(江苏扬州 225000);张爱武/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江苏扬州 225000)。

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理想规定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决定着其行动方向。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为人类谋福利、为人类服务的人生理想。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1]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青年时期就确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而且毕生致力于实现人生理想,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人生理想,这对当代青年确立和践行人生理想观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为追求人生理想艰辛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确立的充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热爱的人生理想,还只是“一种朦胧的抽象意识,还没有任何具体的现实内容,当然更谈不上实际的奋斗道路”。[2]“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是什么?如何“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还是模糊不清的。但是,他的人生理想决定了他的人生奋斗方向。而且,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理想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实现,马克思也不例外。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最激烈的时代,社会的基本矛盾越来越得到充分的暴露。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两个现实而严肃的历史课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马克思逐渐认识到,只有对这两个重要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揭开人类社会的历史之谜,科学论证建立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的新社会形态的历史必然性,自己的人生理想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正因为此,马克思自青年时代起就走上了艰辛的理论创新之路。他要揭开历史之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大化找到实现的途径。

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着马克思始终置千难万险于度外,义无反顾地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再攀登。他博览群书,汲取各种科学知识;他著书立说,写出了数量极其可观的、流芳后世的著作、文章、书信等;他笑对各种政治迫害,经常性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之间颠沛流离。但是,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终于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的世界观。他对其科学研究的结果总结道:“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这是马克思对其创立的新世界观精辟的阐述。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来源并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最终宣告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新的理论告知人们,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实现的新的社会形态。这一新的理论也充分说明了为人类谋福利、为人类服务的人生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在共产主义社会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二、为追求人生理想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使马克思为人类谋福利、为人类服务的人生理想化为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而共产主义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全人类的事业。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对广大工人群众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投身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中。

马克思通过多种途径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宣传。比如,通过建立工人组织进行宣传。再比如,通过起草工人组织的“宣言”、“章程”等进行宣传。这些“宣言”和“章程”不仅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体现了其作者亲自参加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蕴意。再比如,通过在工人中发表演说进行宣传。马克思曾在纪念波兰起义十七周年时发表《关于波兰的演说》,深刻阐述了世界工人阶级联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等。

由此可见,马克思为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积极的宣传。

三、为坚守人生理想对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进行坚决的批判

实现共产主义成为了马克思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共产主义遭到了众多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围攻,这是马克思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遇到的非常大的障碍。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后只是当时众多社会思潮和流派中的一种,只有对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进行深刻的批判,才能使工人群众明辨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之间的区别,认清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错误所在,知晓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可以说在马克思领导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批判。他通过批判使广大工人群众认清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本质。无论对哪一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都深刻揭示了它们的错误本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从而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此同时,马克思在批判的过程中还通过阐发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使广大工人群众进一步认识了科学社会主义。

正因为此,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批判的理论,成为一种破旧立新的理论。马克思的这些行动和成就的取得,是由其人生理想作支撑的。如果马克思没有或者不能坚守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安于现状,满足现实,马克思就不可能对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进行坚决的批判,实际上也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四、马克思对人生理想追求的现实启示

1.当代青年应该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人生理想。当今世界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共存的时代,资本主义通过不断的变革仍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都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的。这一客观现实与共产主义目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说马克思使共产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那么今天的青年学生就更应该对共产主义的目标充满坚定的信念,而不因科学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而否定共产主义的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将他们创立的理论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当下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在狭义上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广义上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把实现共产主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为共产主义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

2.要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亲自参加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的宣传启示我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应该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宣传。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应该主动地、自觉地、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宣传,承担起这一重要的职责;从全社会来看,各级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等都应该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能,发挥起积极、有效的作用,电视、电影、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媒体也应该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作为常规工作。总之,我们应该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形成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良好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中能够适时地受到理论的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要与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流派和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仍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运动却陷入低潮,一些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美化资本主义制度、丑化社会主义制度、诬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甚嚣尘上,甚至把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容说成“普世价值”,所有这些理论和观点的流行都对马克思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此,我们还要注意到两个方面:首先,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不同理论的共同存在和相互影响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要把非科学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完全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其次,要在与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共存中加强与它们的斗争,对其进行深刻的批判,以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就当代中国来说,就是要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不仅是澄清是否、辨别真伪的一项工作,而且是能否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能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大问题。

[1] [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马克思传[M].易廷镇,侯焕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7

[2]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高度统一——浅谈马克思的理想观发展[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2-33

猜你喜欢
思潮共产主义理想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