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玉 王申红
(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少数重点高校率先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随后一批普通本科院校也陆续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培养的毕业生大多书本知识丰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急待改进和提高,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路径,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学实践、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
在专业课课堂讲授过程中辅之以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很有限。拥有实训设备的学校,方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模拟工作实践中,是学生在校期间提高实践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方式,可是目前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具备实训条件。专业见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毕业实习的前奏,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强化专业知识,更好地将理论结合实际,逐步提高实践工作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锻炼和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后环节,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采用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目前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知识的相关性低。
部分普通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企业、去企业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或者邀请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来学校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生做讲座,或担任兼职教师。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需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让这种合作常态化。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如联合校团委、学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求职技能大赛、模拟招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系列活动,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长,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此类社团活动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实际效果有限。
我国普通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时间和学分比例(周数占总教学周数)较少,缺乏分阶段合理安排,其周数普遍只占总教学周数的10%左右。其中专业实习时间和毕业论文(设计)各占一半左右,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培养时间不少于15%~20%明显不够,同时在时空纵向上多数是集中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在横向上缺乏分阶段分学期分类型进行培养锻炼的系统性与合理布局。[1]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轻文的惯性思维,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科研成果等理论建设上,认为只有物理化学之类的理科才应该关注实践教学。大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招生时虽文理兼招,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仍被习惯性归属于文科。在上述惯性思维的支配下,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实践教学计划仅从形式上规范、严谨,实质层面被当做理论教学的补充,实际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难以通过质量监控体系反映出来,再加上实践教学条件有限,所以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2]
建设专业实验室有助于强化理论课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模拟仿真试验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便捷途径之一。但建设实验室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普通本科高校囿于资金的限制,大多无实力建设专业实验室。
为弥补校内实验室的缺乏,绝大多数高校纷纷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实践教学计划,择期让学生去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但高校和校外实习基地存在相对独立的利益,缺乏利益交集,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合作关系较为松散,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实习基地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导致实践效果不明显。[3]
实习指导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目前大多高校选拔专业教师的标准过分注重学历水平、科研成果的数量与级别,往往忽略实践经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尤为突出。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高学历、高层次的毕业生不多,普通本科院校近十多年来纷纷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再加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专业教师的需求量很大,真正科班出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供不应求,所以大多普通本科高校被迫招聘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学科的硕、博士毕业生从事专业课的教学,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这些教师虽都拥有高学历,可90%以上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在实习指导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肯定会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所以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技能急待提高。[4]
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比例分配应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学时比例与地位应适当提高,不能过分集中于第8学期,不能局限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而应该分阶段分学期分课程系统开展。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或实训操作,有助于改善理论课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5]
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仅是第一步,尚难以保证实践教学切实取得实效,还要建立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尚未建立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评价大多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印象,主观性较强。现实中实践教学的考核通常以实验报告的书写、平时上课的表现、简单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答等形式进行考核,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导致实践教学中学习成绩评价的有效性较差,这样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改善实践教学的动力不强,因此急需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还需在动态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日新月异,客观上要求从动态中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需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6]
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工作岗位对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这要求普通本科院校必须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保质保量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出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通过建设模拟仿真实验室,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设置实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严格按照实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专业实践技能,为毕业生顺利走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的前提下,有效整合校内外既有资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是改善、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内部各部门由于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利益,实践教学资源没有充分整合,造成部分实践教学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率。作为学校的管理层,应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探索校内各部门之间资源整合的新机制、新办法,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共享。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员工招聘与素质开发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与校内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就业部门的相关测试实验室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薪酬与绩效类的课程可以与校内人事部门合作,立足本校的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实际来开展实践教学。
整合校际资源。同城地区校际之间大多缺乏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校际合作不够全面、深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协调校际间的联络沟通工作,积极塔建校际之间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同城教学资源共享。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应加强与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部分基础性工作可以委托当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做,学生在完成实际工作中锻炼了实践技能,此类合作可视为高校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互利合作的典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应为高校和当地企业单位牵线搭桥,通过产学研方式寻求校企合作的利益交集,让高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为高校的智力资源提供实践的平台,形成校企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这样校企之间的合作才会更全面、更深入、更稳固。[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从事实践教学和管理的教师身上。基于上述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历与经验的现状,有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水平,更好指导和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和模式。
“走出去”就是选派教学能力强、积极上进的青年教师,送去国内知名高校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学习,或通过短期访学、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学术会议等形式,与国内名家面对面交流,参与本专业的前沿领域知识、实践教学经验的研讨;也可以选派部分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去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兼职或以产学研的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参与企事业单位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增进专业教师的实践素质。“请进来”就是邀请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资深专业人士来学校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或者直接聘请这些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可以有效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生的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拉近抽象的课堂理论教学与人力资源工作实践之间的差距。[2]
加强和完善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高校、政府职能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通力协作,多措并举,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普通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只有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扎实改进和完善,才能培养和塑造在校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1]董守伟.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4):619.
[2]阚中华.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181-182.
[3]杨安,唐孝云.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校外基地建设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411-415.
[4]莫万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0,(6):37-39.
[5]吴御生,罗三桂.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5):75-77.
[6]王桂敏,王大超.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基于课堂平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