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从军
(安徽和县第一中学,安徽 和县 238200)
杜默,字师雄,被诗人石介称之为歌豪,他的诗歌受到文学家欧阳修的赞誉,然而其行事却扑朔迷离。陈应鸾先生认为杜默生卒年是1019—1087 年[1],李裕民先生认为 1012—1079 年[2],程杰先生认为生于天禧五年 (1021),卒于元祐四年(1089)[3]。但他们都没有研究杜默的生平 。
笔者是杜默的家乡历阳人,曾亲访和县丰山杜家村,从杜默的后代那里了解到一些新的材料。下面就从碑文、家谱以及相关的史料来考查,说说杜默的生卒年、行事,并订正有关杜默的一些错误说法。
清代著名学者朱筠 (1729—1781年),字美叔,号竹君,又号笥河,乾隆十九年进士,官翰林学士。有《笥河诗文集》二十卷。庚寅年,典试福建。不久,奉命督学安徽。朱筠到和州督学后,偕同州牧刘长城访问和州丰山杜,见到当年杜默亲植的梅树,参看了杜氏家谱,于是写下了《丰山梅豪亭记》,并刻碑建亭于丰山杜。今碑、亭、梅尚在。对杜默的生卒年,他考定为:“则先生之生,当在真宗天禧三年己未”,即公元1019年;“先生当卒于神宗元丰四年”,即公元1081年,与《杜族家谱》说杜默“年六十三岁卒”的岁数一致。现将朱筠的《丰山梅豪亭记》一文(碑文)摘引如下:
先生字师雄,宋史无传,今州志亦不为立传。谨以石先生介、欧阳先生修赠先生《归历阳》二诗考之。
二诗之作,当在仁宗康定元年庚辰。石先生诗叙本朝八十年,按太祖以建隆元年代周,至康定庚辰八十一年矣;欧阳先生年谱,是时范文正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辞不就,六月自权武成军节度使判官,召还复充秘书阁校勘,故欧阳先生赠诗云“杜子来访我”,又云“河北新点兵也”。按石先生亦以是时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墓志》:“先生直讲岁余,荐拜太子中允,是庆历元年辛巳也;又荐直集贤院三年,癸未作庆历圣德诗,岁余去太学,通判濮州,五年乙酉七月卒矣。”然则康定庚辰,正石先生入太学岁也,盖先此一年,或石先生未直讲太学,而欧阳先生并未入京邑,故不得曰己卯,而断之曰庚辰也。欧阳先生诗云“来时上师堂,再拜辞先生”,石先生序云“师雄学于余,辞归历阳”,诗云“师雄二十二”,然则康定庚辰,杜先生二十有二也。是年二十有二,则先生之生当在真宗天禧三年己未。
谱又云“年六十三卒”,先生当卒于神宗元丰四年辛酉。《宋诗纪事》:“先生熙宁末特奏名仕新淦尉”。按,熙宁之末改元元丰,先生卒于元丰四年。是先生为尉,越四五年而卒。按,石先生卒于庆历五年乙酉,年四十有一,作叙及诗之年,实三十有六;欧阳先生卒于熙宁五年壬子,年六十有六,是年实三十有四。[4]
朱筠先生文中提及石介、欧阳修两先生的诗是:
(1)石介的《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并序)》:
本朝八十年,文人为多,若老师宿儒不敢论数,近世作者:石曼卿之诗、欧阳永叔之文辞、杜师雄之歌篇豪于一代矣!师雄学于予,辞归,作三豪诗以送之。
曼卿豪于诗,社坛高数层。永叔豪于辞,举世绝俦朋。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曼卿苦汩没,老死殿中丞。身虽埋黄泉,诗名长如冰。永叔亦连蹇,病鸾方蹇腾。四海让独步,三馆最后登。师雄二十二,笔距狞如鹰。才格自天来,辞华非学能。迥顾李贺辈,粗俗良可憎。玉川月蚀诗,犹欲相凭陵。曼卿苟不死,其才堪股肱。永叔器甚闳,用之王道兴。师雄子勉旃,勿便生骄矜。[5]
(2)欧阳修的 《赠杜默》:
“南山有鸣凤,其音和且清。鸣於有道国,出则天下平。杜默东土秀,能吟凤凰声。作诗几百篇,长歌仍短行。携之入京邑,欲使众耳惊。来时上师堂,再拜辞先生。先生颌首遣,教以勿骄矜。赠之三豪篇,而我滥一名。杜子来访我,欲求相和鸣。顾我文字卑,未足当豪英。岂如子之辞,铿鍠间镛笙。淫洼俗所乐,百鸟徒嘤嘤。杜子卷舌去,归衫翩以轻。京东聚群盗,河北点新兵。饥荒与愁苦,道路日以盈。子盍引其吭,发声通下情。上闻天子聪,次使宰相听。何必九包禽,始能瑞尧庭。子诗何时作,我耳久已倾。愿以白玉琴,写之朱丝绳。 ”[6]
(题下周本、丛刊本注:“一本注云‘杜默师太学先生石守道介’又此诗周本从刊本注云‘康定元年’作)
查《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年谱》相关内容:
宝元二年己卯六月甲申,复旧官,权武成军节度使判官厅公事。”“康定元年庚辰,是春,赴滑州,时范文正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抚使,辟公掌书记,辞不就。六月辛亥,召还,复充馆阁校勘。”[6]
此类记载还见于《宋史·欧阳修传》:
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使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6]
朱筠文中提及的《墓志》是指欧阳修的《徂徕石先生墓志铭》,其相关文句是:
先生直讲岁余,杜祈公荐之天子,拜太子中允,今丞相韩公又荐之.乃直集贤院。又岁余,始去太学,通判濮州,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5]
可见,朱先生的依据是可靠的。他紧紧抓住杜默年二十二之时,以及石介、欧阳两首诗创作的时间(康定元年),从而推断出杜默的出生年。这一点与陈应鸾先生的推断的结果是一致的,即1019年;然后,朱筠还依据家谱记载的“六十三岁卒”,从而推出“当卒于神宗元丰四年辛酉”,就是卒于1081年。思路清晰,推断准确可信。正如清传胪陈廷桂在《梅豪亭诗集序 》所评论:“乃朱先生独能于七百年后,屏从载楮墨,凭吊于空山之中,徘徊不能去。其生平行事出处无可考核。取石欧二公诗,援据穿穴如指诸掌,一一确而可信,噫嘻!”[7]
宝元二年(公元 1039),泰山大学者石介在去官为父母居丧期间,于徂徕山长春岭下筑室讲学,世谓之徂徕书院,称石介为徂徕先生。《宋史·石介传》:“丁父母忧,耕徂徕山下,葬五世之未葬者七十丧。以《易》教授于家,鲁人号介徂徕先生。入为国子监直讲,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繇此益盛。”欧阳修说:“先生自闲居徂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学,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 。”据《石介年谱》云:“宝元二年己卯(1039),(石介)三十五岁,在母丧戚中,躬耕徂徕山下,以《易》教授于家。”“庆历二年壬午(1042)三十八岁,介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 (据《墓志铭》、《本传》)”[8]
据道光 《泰安县志·人物·杜默传》:“少年时从学于石介,擅长作歌、踔厉英发,气凌一时。”《杜氏宗谱·宋杜师雄先生传》:“先生讳默,字师雄,姓杜氏,历阳人。少时游齐鲁间,从徂徕石守道受业,后辞归历阳。守道送之以诗,以先生与石曼卿、欧阳永叔并称三豪。”[9]可见杜默师从徂徕先生当在公元1039-1042年。
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丁忧期满,因杜衍再次推荐被召为国子监直讲。《宋史》:石介“入为国子监直讲,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繇此益盛。”杜默有《送石先生入太学》诗句,又有《上欧阳公》诗。此时,欧阳修在京城任。据《欧阳修年谱》,欧阳修,庆历二年 “五月,复应召上书,极陈弊事。八月,请外。九月,通判滑州。十月至。”根据欧阳修《赠杜默》“杜默东土秀,能吟凤凰声。作诗几百篇,长歌仍短行。携之入京邑,欲使众耳惊。”句,可见杜默携带许多诗作到京城见欧阳修。杜默能见到欧阳修,当然是石介引荐。
由此推知,杜默先送石介到京城,当在1042年8月以前,见到欧阳修,获赠诗,然后回历阳。
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石介也在“朋党”之列,成了众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未到任所便病死家中,终年四十一岁。关于石介之死,《宋史·石介传》是这样说的:
章得象、晏殊、贾昌朝、范仲淹、富弼及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并为谏官,介喜曰:“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作《庆历圣德诗》。诗所称多一时名臣,其言大奸,盖斥竦也。诗且出,孙复曰:“子祸始于此矣。”介不畜马,借马而乘,出入大臣之门,颇招宾客,预政事,人多指目。不自安,求出,通判濮州,未赴,卒。会徐狂人孔直温谋反,搜其家,得介书。夏竦衔介甚,且欲中伤杜衍等,因言介诈死,北走契丹,请发棺以验。诏下京东访其存亡。衍时在兖州,以验介事语官属,众不敢答,掌书记龚鼎臣愿以阖族保介必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老夫已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必为,岂可量哉。”提点刑狱吕居简亦曰:“发棺空,介果走北,孥戮非酷。不然,是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且介死必有亲族门生会葬及棺敛之人,苟召问无异,即令具军令状保之,亦足应诏。”于是众数百保介已死,乃免斫棺。子弟羁管他州,久之得还。
“亲族门生”,自然包括他的门下弟子。徂徕门下弟子著名者为姜潜、杜默、徐盾等。当然,杜默必在担保之中。据《欧阳修年谱》:庆历五年“八月甲戌,犹落龙图阁直学士,罢都转运按察使,降知制诰,知滁州。”庆历六年“公在滁州,自号醉翁。”朱筠先生在《丰山梅豪亭记》说得好:“先生于康定庚辰还历阳,越六年,庆历乙酉欧阳修先生知滁州,在滁者二年,滁与历阳密尔,绝不闻先生过从踪迹意。先生方跋涉左右于其师之殡,余谤焰,久留京东沇岱之间,以是无过滁之隙,然则具军令状保师死者,先生盖身先焉,而名不闻,至今七百年后,又信可考而知也。”
杜默有没有应举呢?据《宋师雄先生传》记载“先生屡举不成名,性英傥不羁”[9],又据道光《泰安县志·人物·杜默传》“其性格孤傲,愤世嫉俗,屡试不第,放浪以终”。可见他是应举的,但未成功。其实,杜默也承认自己应举未成,他有一首诗作《下第》,就是明证。
从《下第》诗中“鸣不三年口卒瘏”句看,他大约回历阳之后三年去参加科举,也就是宋仁宗庆历六年,即1046年,应试未第,当时他28岁。欧阳修的 《赠杜默》“子盍引其吭,发声通下情。上闻天子聪,次使宰相听。”杜默显然是按照欧阳修的话去认真做,大“鸣”一下,即使科举作文,很可能也不放弃这一鸣。要“发声通下情”“上闻天子聪,次使宰相听”。可惜的是“玉经履献足余几”,“口卒瘏”,最终还是下第。
“云暗奎光”,自然是科举不佳,以至于“初昏老眼泪妨枯”。“泪妨枯”,可见泪流程度;老眼,伤感之辞也。
关于“泪妨枯”,南宋洪迈《夷坚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和州士人杜默,累岁不成名,性英傥不羁,因过乌江入谒项王庙时,正被酒沾醉,才炷香拜讫,径升偶坐,据神颈拊其首而恸,大声语曰:“大王有相亏者!英雄如大王,而不能得天下;文章如杜默,而进取不得官,好亏我。”语毕又恸,泪如雨。庙祝畏其必获罪,强扶掖下,掖之出,犹回首长叹,不能自释。祝秉烛入检视,神像亦垂泪向未已。
《宋师雄先生传》的记载与《夷坚志》相同。两篇的记载大概从他的诗演绎附会而成,也是人们对他的同情。此事对后来文学创作很有影响,如明清戏曲中有三部以杜默为主人公的杂剧,分别是沈自徵的《杜秀才痛哭霸亭秋》、嵇永仁的《杜秀才痛哭泥神庙》、张韬的《杜秀才痛哭霸亭庙》,三剧均以“杜默谒项王”为主要内容。看来,歌豪杜默未考举,一直引起后人的同情。除了戏曲外,还有一些对联表示不平,其一曰:
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真豪士,灵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哀。
有没有再去考试呢?从民间传说来看,好像考了很多次,而且都没有考取。但从“衡门从此乐无徒”来看,是没有再考。并且从“数声长啸拂衣起,万里秋空一羽孤”看,杜默已经深深感到孤独,那是因为石介已死,石介的弟子与子弟都四散,像石介一样的耿介之士都遭贬,这孤独是难免的。杜默是石介的高足,其气味相同,受到打击是自然的。如果要说参加科考,可能在石介平反之后、形势好转之时。石介死后二十一年才得以平反,也就是在英宗治平二年,即1065年,杜默才有可能参加科考。从1065年算起,假设杜默每次科考都参加,会有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庚戌科、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等五场科考。也许这几场考试都没有考取,当然这仅仅是推测。
杜默大约落第之后,从京城得到名贵的玉蝶梅带回历阳丰山种植。有杜默诗《植梅》三首为证:“手植名花浪得名,名花于我是门生。幽香自足魁天才,清白由来效逸民。”所谓“逸民”,指遁世隐居的人。颜师古注:“逸民,谓有德而隐处者。”这与“衡门从此乐吾徒”句义相同。后两句写的是梅,但借此表明自信、有才、清白、隐居之意。可见,玉蝶梅的种植当在宋仁宗庆历六年即1046年应试下第之时。从此,他过着以梅为伴的隐居生活。《杜族族谱》云:“因清高孤傲,触犯权贵,故屡试不第后从洛阳携名梅玉蝶回归历阳丰山脚下,植梅于村右。”“屡试不第”,语词含糊,具体时间不明。应是这次下第后携带玉蝶梅回历阳丰山。
据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石介没“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将葬,其子(石)师讷与其门人杜默、姜潜、徐盾等来告曰‘谤焰息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于是请铭于欧阳先生。据《丰山梅豪亭记》考订:“其年英宗之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也。”查《欧阳修全集》此铭下注:周本、丛刊本注云“治平二年作”,可见,时间是对的。于是欧阳修作《徂徕先生墓志铭》,“采择石介的危言畸行,刻画其刚介无畏的个性”。由此可见,杜默对老师的尊敬。这一年,杜默47岁。
据《宋杜师雄先生传》记载:“熙宁末,仅以特奏名仕临江军新淦县尉以终其身。”所谓“特奏名”,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宋史·选举志一》:“二十一年,御试得正奏名四百人,特奏名五百三十一人,中兴以来,得人始盛。”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年举行科考,这一年进士422人,状元是徐铎。杜默当在此年任临江军新淦县尉。
熙宁五年(1073年),欧阳修去世。熙宁九年(1076年),杜默时年57岁;元丰四年(1081年)去世,做了四五年官。朱筠的《丰山梅豪亭记》说“是先生为尉,越四五年而卒也。”
那么,落第以及长期默默无闻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总的说来,与石介有密切关联。
其一,杜默与石介一脉相承。石介有《寄永叔》一诗:“九龙行雨岁在子,皇天之命实勤止。泓湫水暖嗜欲饱,七龙嬉戏两龙睡。卷藏密云空自膏,畜聚甘雨不肯施。旱魃妖狂作民虐,风伯暴怒兴日炽。诉号仰天天不闻,九州之禾皆乾瘁。嗟呼龙职职行雨,失职不雨民胡恃?驺虞义兽心实仁,不忍斯民不食死。向龙慢骂数龙罪,龙不能答满面耻。偷向上帝谗驺虞,驺虞得罪龙穷喜。欲知龙与驺虞分,仁与不仁而已矣。”[5]其诗对奸臣不行自己的职责,不顾人民死活,对忠耿之士进谗言不无讽刺。
杜默有《上欧阳永叔》:“一片灵台挂明月,万丈词焰飞长虹。乞取一勺凤沼水,活取久旱泥蟠龙。”希望朝廷布施恩义,让长久处于旱泥中的蟠龙能施展才华。
可见两人在讽谏、取材都很相似。
其二,两人的个性相同。
《宋史》言石介“介为文有气,尝患文章之弊,佛、老为蠹,著《怪说》、《中国论》,言去此三者,乃可以有为。又著《唐鉴》以戒奸臣、宦官、宫女,指切当时,无所讳忌。”石介作《庆历圣德诗》称扬庆历新政,朝廷得人,斥夏竦为大奸。此诗“以褒贬大臣,分别邪正,累数百言”。可见,石介急切希望朝廷当机立断迅速赶走奸邪之人。
而杜默对石介此举大加颂扬:《送石先生入太学》:“头角惊杀虾蟹,学海波中老龙。爪距逐出狐兔,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一条路出壅口,几程身在云中。水侵山影倒碧,春着花稍半红。”此诗锋芒直露而豪气更盛,也满怀信心,不愧为石介之得意门生,然而也因此获祸。杜默在《宿天门赠某僧》明确表明“与汝大笑鸣大众”,正如石介所说他“笔距狞如鹰”。这或许是得罪权贵的重要原因。
其三,杜默因石介之死而招祸,默默无闻。
石介是怎么招祸呢?
前文引《宋史石介传》作了说明,这里再引欧阳修的《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是时兵讨元昊,久无功,海内重困。天子奋然思欲振起威德,而进退二三大臣,增置谏官御史,所以求治之意甚锐。先生跃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已乎?’乃作《庆历圣德诗》,以褒贬大臣,分别邪正,累数百言。诗出,太山孙明复曰:‘子祸始于此矣。’明复,先生之师友也。其后所谓奸人作奇祸者,乃诗之所斥也。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行,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轲矣。”不幸遇疾而卒。既卒,而奸人有欲以奇祸中伤大臣者,犹指先生以起事。谓其诈死而北走契丹矣,请发棺以验。赖天子仁圣,察其诬,得不发棺,而保全其妻子。[5]
介在世时,就知道他的弟子因他而不能大展才华,石介有诗《赴任嘉州,初登栈道,寄题姜潜之读易堂》:“我不从官君下第,其间险易两何如。”“莫将清泪频频洒,蜀道之难欲上初。”[5]虽是写给姜潜,但用在杜默身上也是恰当的。
当时,欧阳修十分气愤:“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6]很显然,杜默因此而受到牵连。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为之申辩,指出“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欧阳修也因此被贬。这位石介的得意门生杜默也就不可能有出头之日,所以一直是默默无闻。
《和县志》关于杜默的一些说法有误。《和县志》杜默条云:“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爱慕杜默才华,请其任幕府书记官,杜默推辞未赴。同年六月,自谋任武成军节度使判官,后应昭进京都任秘阁校勘。”[4]
一些出版物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 《秋之恋》:“杜师雄曾任武成军节度判官,京都秘阁校刊”[10]《激人文选》:“当时,范仲淹起任为陕西经略招讨使,他爱慕杜默才名,曾派人请杜默去任幕府书记官,杜默推辞不去。不久,杜默被皇室任命为权武节度判官。其后又被皇帝宋仁宗召进京师担任皇帝秘阁校勘。”[11]
一些网页也有类似的表述。如baike.baidu.com/view/613660.htm(百科网):“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爱慕杜默的才华,请其任幕府书记官,杜默推辞未赴。同年六月,自谋任武成军节度判官,后应如进京都任秘阁校勘。”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zh/杜默 ”:“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聘其任幕府书记官,杜默未允,同年六月任武成军节度判官”。可见这一说法影响不小。
查《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年谱》云:“宝元二年己卯六月甲申,复旧官,权武成军节度使判官厅公事。”“康定元年庚辰 是春,赴滑州,时范文正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抚使,辟公掌书记,辞不就。六月辛亥,召还,复充馆阁校勘。”此类记载还见于《宋史·欧阳修传》:“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使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杜默此时尚未做官,《和县志》、一些出版物及百科网、维基百科网均把欧阳修的任职误判给杜默,亟待修改。
之所以会错,可能是把朱筠的《丰山梅豪亭记》的一段文字误读:“欧阳修年谱,是时,范文正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辞不就。六月自权武成军节度使,召还复充秘阁校勘。”它们把这里的“公”误认为是杜默。
[1] 陈应鸾.杜默生卒年考及其诗之辑佚[J].文学遗产,2002,(5).
[2] 李裕民.宋人生卒年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0,9.
[3] 程杰.宋代杜默生卒、籍贯考及其作品辑佚[J].文学遗产,2012,(4).
[4] 和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757-758,690
[5] 钦定四库全书(第 1090 册)·集部二九别集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090-190,1090-333,1090-191,1090-209.
[6]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1:14,2600,2650,46.
[7] 和县文史资料(第七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350.
[8] 王茜.石介年谱[D].郑州:郑州大学,2002.
[9] 历阳杜氏宗谱(卷一)[M].康熙十三年.
[10] 金绪道.秋之恋[M].北京:时代出版社,2004:114.
[11] 吴承木.激人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