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教育部、财政部为更加深入地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专业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从而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办学水平,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审核遴选出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支持其进行重点专业建设,以此树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专业建设的楷模,引领和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办学水平,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11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对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进行审验,公示后正式批准立项。本建设项目总资金为24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10万元,自筹35万元。建设项目从2012年1月开始建设,建设期2年,现已建设完成,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2012年6月16日,在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召开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标准进行了审议,并通过了以下4个文件,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方案、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
2013年10月20日,又召开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对“厂中校”建设模式、“校中厂”建设模式、“校中厂”6S管理制度建设工作进行了讨论、总结。
通过上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讨论,深刻理解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了解了本区域产业(船舶行业和机械行业) 人才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对接。
与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其中建设“厂中校”。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是渤船重工控股的国有企业,是船用配套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2012年7月,与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组成新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研究了新的合作方案,签署了新的校企合作协议。同时与葫芦岛力天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也在其中建设了“厂中校”。
机电工程系动力机械厂原承担学生实习、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任务,全部由教师指导实习,现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实训教学。为渤船重工加工法兰,为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平肩接头,将加工法兰和平肩接头的实训内容分解,根据产品类型制订实习任务单。通过上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生产实际产品的能力和水平,而且降低了学院的实习成本。因此,在“校中厂”式的校内生产实训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为保证人才培养真正与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相结合,本专业实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毕业制度,将车工中级工证书作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培训中,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他们通过各级技能大赛获得了车工高级工证书(推荐取得)。通过大赛培训促进教学改革,将比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目前本专业的3门核心课程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液压与气压系统拆装维护和调试、金属切削机床结构认知与拆装已实现了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本专业“双证书”的课程体系。
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标准。与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葫芦岛力天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公司合作,完善了本专业与机电工程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长效机制。
2.2.1 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确定典型工作岗位
深入企业调研,分析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群,选出能够体现本专业技能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岗位,将其提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双方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最终确定出专业典型工作岗位。
2.2.2 分析职业能力,确定典型工作岗位任务
对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深刻剖析,并结合本专业理论教学内容,归纳出能反映这一职业能力的多个实际工作任务,从而形成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任务。
2.2.3 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根据对学生主要就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把上述典型工作岗位任务设计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节,从而形成体现本专业职业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现已设计完成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液压与气压系统拆装维护和调试、金属切削机床结构认知与拆装3门课程,并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安排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核心课程,安排实习专用周和职业资格鉴定周,以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2.4 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组成部分。由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使得课程评价体系也应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重点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采用理论笔试、技能考核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如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等课程,以学生日常项目教学和技能考核为重点,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考核相结合,形成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建立由行业企业协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学院每年利用寒、暑假期开展就业市场和学院毕业生状况的调研工作,走访企业、设计院所、科研院所等单位,召开企业、院所人员座谈会和毕业生校友会,拓展就业渠道,丰富行业资讯,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招生和就业工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持续追踪毕业生的发展轨迹。
建设与本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库,包含培训/认证资源库、技术服务资源库、专业素材资源库等。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核心课程的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库内的课件、视频、文献、学习资料、企业案例等教学资源,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为本专业社会服务的开展提供支持。
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基础,依托学院职业素质拓展项目,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健全人格、较高人文修养、较强团队精神的学生;实行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班导师制度,培养职业能力强、具备创业精神、就业能力全面的学生。
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到2012年末本专业的专业教师人数达10人,专业带头人2人(含企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通学院与企业的壁垒,建立由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组成的2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主要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及学生生产实训指导,保证兼职教师授课学时达到专业课学时的50%。
机电工程系动力机械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独立,能够承担企业部分产品的生产任务。在动力机械厂“校中厂”建设方案中,将动力机械厂企业管理组织机构与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合一,形成全新的“校中厂”管理组织机构,通过改革实现“双重身份”的转变,即厂长由系主任兼任、车间主任由专业负责人兼任、教师也是工程师或技师、学生同时兼职企业员工。本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相关技术人员和本专业学生组成一个团队,针对生产的产品,完成其研发、设计和加工等生产教学任务,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从机制体制上保证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加强与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葫芦岛力天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公司的校企合作力度,共同建立3个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其中在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葫芦岛力天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建设了“厂中校”。
每学期选派学生到3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2周的生产实习。每学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厂中校”挂职锻炼,进行先进加工技术的培训,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了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掌握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聘用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的授课工作和实训指导工作。
依托船舶和机械行业,在原有基础上新建8个顶岗实习基地,保障100%的学生能够参加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及质量。
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成立由系主任负责,由企业、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组成的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小组,协调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企业共同拟定出台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管理办法。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以校企共赢为基础,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实现到款额8.56万元。在合作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加工、技术咨询等服务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好的锻炼平台。
为区域企业员工提供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发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优势,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
为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与建昌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合作协议书》。机电工程系在此协议书框架内与建昌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进行广泛合作,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帮扶。该校聘任机电工程系13位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对电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进行授课,帮助其解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机电工程系教师对建昌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8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7位数控技术专业教师进行了师资培训。对口支援中职学校有力地促进了葫芦岛地区中、高职的协调发展,提升了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我院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项目历经2年的建设,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深化与实施,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日臻完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结构更加合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幅提升,教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学改革的成果显著。同时随着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的新模式,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毕业生受到就业单位的欢迎,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层次显著提升。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与发展,本专业将继续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1]刘焕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121-122.
[2]王平,李立赐,赵俊峰,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3):39-41.
[3]李琦.依托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2012(3):77-78.
[4]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