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编辑培养模式探讨

2013-08-15 00:54:54范玲娜鄢来勇
传播与版权 2013年4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技能体系

□ 范玲娜 鄢来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继续深化,除了少数的一些盲文、军队少数民族文字、军队所属的出版社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以外,我国绝大多数的出版社将会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这种制度上的根本性转变,就意味着我国编辑培养模式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衡量优秀编辑的标准相应也会有一些变化。客观情况的变化就意味着我国出版业的编辑培养模式将不得不按照市场的要求来变革。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是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出版业从未面临过的新情况。

一、传统编辑培养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编辑培养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编辑人才。传统的编辑培养模式主要是依托高等院校的培养,从毕业生中尤其是从文科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拔进入出版单位,然后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来培养基础的编辑技能。在传统的编辑培养模式中,不难看出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是大学,第二个是出版单位。这两个环节基本是分开的,大学负责文化知识的教授,而出版单位则完全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进行编辑技能的培训。在传统的编辑培养模式中,主要是出版单位自身来培养编辑,大学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没有什么作为。同时,编辑培养模式单一,所培养出来的编辑适应面较小,培养的关键环节仅仅依靠出版单位自身,而且培养模式延续时间较长,培养成本也很高。这些都是传统编辑培养模式的弊病。

二、现代编辑培养的主要模式

现在出版市场瞬息万变,出版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出版业中求生存、谋发展,一支优秀的、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编辑队伍是出版企业的发展源泉。因此传统的编辑培养模式亟待更新,需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的现代编辑培养模式。

(一)立足高校培养编辑人才

立足高校培养编辑人才,这是编辑培养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地,拥有庞大的资源和各类型的教师,因此在现代编辑的培养中高校的重要作用无法被其他培训机构所替代。现在高校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专业技能培养的比重在高校教学中正在逐渐加强,以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技能培训的现象正在逐步得到改观。尤其是编辑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国家的承认,编辑学被列为二级学科,结束了以前只能在传播学和图书馆学下面挂靠专业的尴尬境地,这使得建立现代编辑培养体系有了较为稳固的学术基础。传统编辑知识面要求较为狭窄,只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编辑知识就基本能够胜任传统的编辑工作。而现代编辑则需要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知识不单要过硬而且要广博,既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又要懂得传播出版、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所以这就决定了现代编辑的培养模式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线性的培养模式,而只能是一个复合的、开放的、多目标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高等院校是现代编辑培养模式的基础部分,因此高校要摒弃以前传统的培养模式,从不注重培养编辑技能转变到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技能并重的方向上来。简单地说,首先就是高校在低年级阶段要大力加强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为培养合格的编辑来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文化基础决定了编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不能因为要提高应用技能就削弱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其次,要通过高校学分制改革,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一系列的编辑理论课程,课程涉及的范围要尽量广泛,如传统的编辑理论、编辑技能等。还有就是要增加出版印刷技术、文化产业营销等涉及新媒体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课程的深度要适中,主要的目的在于学生对具体的编辑事务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强化毕业实习阶段的技能培训,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编辑工作当中去。高等院校要与传媒出版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这些合作单位顶岗实习,达成双赢。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编辑实务操作中综合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而用人单位则能够借此从中挑选满意的人才。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编辑培养体系中,高校所承担的任务较之以前传统模式,责任更为重大,比重也大大加强。高校承担的培养任务分为三个阶段,即文化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实习运用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进行,环环相扣,目标明确。

(二)出版单位出版技能的短期强化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

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离不开人才使用单位的参与,传媒出版单位是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中心环节。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在编辑人才培养体系中不重要,而是说传媒出版单位才是真正使用编辑的地方,培养出来的编辑人才是否符合单位和市场的要求,合格的编辑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得到传媒出版单位的最终认可。因此,在现代编辑的培养中,要始终指向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市场的满意度。

传媒出版单位在编辑人才的培养上要采取初期短时的强化培训和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依托的长期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短期强化培训即对刚刚进入出版企业的毕业生进行为期两个月到半年不等的短期编辑知识强化培训,由出版企业的总编、副总编和业务骨干对其进行业务强化培训,业务骨干承担较多的培训课程,总编和副总编则开设一两次讲座,对编辑技能进行强化,着重在编辑实务和技术使用能力上。因为短期培训结束之后,就会马上上岗,开始实际的编辑工作。编辑工作时效性强,业务压力大,要求少犯错,不然出版成本就会大幅增加。因此这一阶段就是要教会怎样进行图书校对、图书选题、策划、组稿等具体的实际工作。计算机使用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让其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文本编辑和图像编辑软件。在短期培训中,可以适当安排他们参与到一些具体事务中去,如校对等,当然要安排有经验的老编辑进行指导。长期培养则是出版企业依照企业内部严格的出版管理制度,定期对编辑进行业务指导,即每一个月进行一次业务总结会,结合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对编辑进行业务反馈,在日积月累中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组织编辑参与到市场发行的工作中去,编辑要与市场发行人员一起参与市场调研,摸清市场的需求,使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市场,提高编辑人员的市场敏锐度,编出市场认可度高的畅销图书。长期培养中要有意培养骨干编辑,即对那些基础扎实有潜力的编辑有意识地让其参与一些重大选题策划活动,让其在业务骨干的带领下快速成长起来。根据这个原则,要让这些具有潜力的编辑能够较多地参加一些出版发行活动和权威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活动,使其各方面的综合业务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在现代编辑培养体系中,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人这个层面,因此在体系的构建上要充分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从高校层面则是尽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使得课程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密切结合,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出版人才。而从用人的出版企业层面,则要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上对优秀编辑进行充分的物质奖励,在分配制度上向有贡献的编辑倾斜,做到多劳多得,避免传统事业单位吃大锅饭的弊病,充分调动编辑提高编辑技能和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尊重人才、让人才充分发展的宽松环境。

三、现代编辑培养要尊重市场规律

在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要塑造合格的现代编辑,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没有充足的资金,培养合格的编辑只能是一句空谈。从高校的角度,就是要对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软硬件支持,即要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编辑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尤其是在多媒体数字编辑的培养上更要注重硬件设施。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从使用人才的出版企业来看,则需要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编辑人才培训要有足够的资金预算,在人才培养上要舍得投入资金。市场经济时代,编辑人才的培养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没有资金来谈构建现代编辑培养体系只能是一句空话。现代编辑培养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因此不能说编辑培养只是在高校和出版企业中进行,其实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也是最好的培训者。合格的现代编辑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精明的经济头脑,投入和产出比也是现代编辑需要注意的方面。在编辑培养中,我们要避免理想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误区,出版的音像和图书制品,并不是装帧越精美就一定会有良好的市场反应。在编辑培养中一定要注意灌输“合适”原则,即投入与产出比。一个优秀的编辑一定要有成本意识,适应市场的不一定是合格的编辑,但是合格的编辑一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

总之,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开放性是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显著特征,市场主导是根本性原则,只有市场才是最后的检验者。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技能体系
高级技能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全科护理(2022年3期)2022-02-18 08:01:04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科学导报(2019年8期)2019-09-23 09:04:01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中国最美的书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