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关振宇
针对1997年7月17日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而言,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环境和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后,我国当前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的相对滞后性,事业单位功能定位问题更加日益突出,政事、事企不明,机制不健全不灵活的现象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供给方式无法与社会需求与公平要求相对接,支持事业单位开展公共服务的政策及监督管理措施仍很薄弱,为满足改革的进一步迫切需要,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质量以及效率也亟待提高。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迫切性提到了现实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是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之一,因此,修订变革已经实施了15年之久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必然要求。事实上,财政部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工作已经酝酿很久,早在2007年就对其开始着手启动了相关修订调研工作,在借鉴国际惯例和成功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起草了《新会计制度》修订初稿,并一直处于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当中。2012年初,配合2012年2月7日出台的事业单位《新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的修订发布,对原来形成的《新会计制度》修订初稿再次进行了修改,经过2012年一年的调研论证、广泛公开征求社会各方特别是一线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实务及业务模拟测试和多轮修订完善,期间特别遵循并结合了2012年12月5日通过并颁布的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72号)提出的相关要求和内容,最终于2012年12月19日印发出台了现行修订后的《新会计制度》。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顺应了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对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其次,有力保障了公共事业为满足和适应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满足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创造了条件。最后,适应并符合了事业单位科学分类改革的具体要求,即按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生产经营和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新会计准则》提供了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特点实施不同的改革管理措施的会计核算条件,为事业单位着力在整体管理方式、收入分配、资产负债与人力资源管理、财政财务保障等关键环节开展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探索提供了前提条件。
《新会计制度》由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财务报表编制说明五部分近5万字组成。特别是通过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及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该项制度实现了与《新财务规则》《新会计准则》和财政预算、国有资产等领域改革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较好协调,在继承了原制度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展示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重大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有效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渐进式改革的总体要求。与原制度相比较,笔者认为《新会计制度》展示的创新和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体现了针对激发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活力、事业单位人力、财力资源管理、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等一系列事业单位宏观整体管理改革措施的配套与衔接。二是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综合)预算、国有资产管理乃至薪酬与税收等一系列与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工作进程相配套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三是在借鉴国际经验惯例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践的基础上,强化了对事业单位资产、基建项目的管理核算内容,如:创新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一系列新的会计核算新方法;明确了针对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规定了基建数据定期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的具体要求,并着重突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内容。四是为强化预算的严格执行提供前提条件,明确界定了非财政补助收入的含义、内容与核算要求,鼓励根据所开展的业务活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并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性补助资金的结转、结余及分配的会计核算;五是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的相关使用说明;系统改进完善了财务报表的编制体系和结构;为全面开展和对接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完善的会计核算基础条件。
《新会计制度》体现的创新与改革举措内容,兼顾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方面管理的实际需要,有效保障和促使了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预算执行等一系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面临的实际情况,并确保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真实、客观、公正、明确的反映和监督。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事业单位的科学精细化管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均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贯彻和实施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是在一个全新环境和国家治理理念下开展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涉及和关注的问题很多,但仍应抓住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以便由点带面、有所侧重稳妥地推动新旧制度的衔接和过渡。
笔者认为,当前新老制度衔接阶段,实施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须着重关注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突出强调了核算与监督的同等重要性,《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和工作重点,必须同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绩效评价、预算执行等内部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相协调。
第二,因涉及和反映的资产与负债管理的内容较多,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基建项目、负债按流动性的划分等业务内容,事业单位实施和开展落实《新会计制度》,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单纯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业务问题,应当同基建部门、审计、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一起,系统组织开展对《新会计制度》的培训学习工作,以便统一和提高对相关落实工作的认识,确保《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注重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和变更内容,明确变更的目的和动机。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共同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及相关附表。其中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为新增加的会计报表并按多步式结构设计,同时对原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进行了改进,即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并按流动性对项目内容进行排列,目的在于为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与风险防范工作提供前提条件。上述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完整性改进,一方面在于进一步实现与企业会计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财务与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信息需要。■
1.财政部.201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
2.财政部.201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72号。
3.财政部.201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