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芮,舒永久
(四川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雅安 625014)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1](P3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党要推动历史的进步,就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2](P1094)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为进一步做好组织工作提供了指导。服务性既是党组织的天然属性,也是党组织得以发展的必然属性。一个政党服务民众的意愿和质量决定了它能否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就要求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要把自己建设成服务型政党。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便成了试金石,秉持了我党的宗旨,将“服务”深入到党组织建设的方方面面。
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同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以及党的执政使命的完成。历史证明,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在于它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坚持“三个代表”、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让党员先进性发挥在基层,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让党员保持务实之风,走清政之路。
“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命题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先提出来的。这标志着党更加注重遵循发展规律和形势变化来加强自身建设。当前我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包括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3]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防范脱离群众危险的必然选择。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我们党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坚持实干兴邦、实干富民的思想,多做一些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走群众路线,防范四大危险,从而提高我们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同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因此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更加充分,基础更加扎实,目标也更加接近。但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国家之间、地区组织之间博弈加剧,同时,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有可能扩大,我国周边事态也变得复杂而敏感;从国内来看,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短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限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好“三农”,才能建设好新农村,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掌管农村经济、政治等各种资源,因此它能够直接动员群众和组织生产、主持分配,间而直接负责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在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形成了紧密但单纯的利益联系。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这一联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再作为代表群众利益的生产经营主体,也不再统一管理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4](P19)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自主性生产经营日益增强,跨产业跨地域的联合形式日益多样,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农村党员和群众,我国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如何延伸自己的工作触角无疑是一个难题。
我国现阶段实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构成了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虽然我国实行村民自治,但是我国长期党政一体化的过度集权体制还发挥着作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依然存在。村委会组织法自实施以来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现行“村治”体制与“乡政”体制两种体制的冲突。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的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应该是指导关系而不应该是领导关系。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乡镇党委、政府不仅不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反而渗透权力,干预甚至妨碍村民自治运行。
虽然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发达,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再加上我国长期传统的垂直式的领导模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致使我们党员以及党员干部缺少以人为本的领导意识,缺少服务的民主意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仍然强烈地冲击我们党员干部,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往往让人感到困惑和迷茫。服务意识问题间接影响服务能力问题。服务能力的大小和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党员干部素质。党员队伍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执政能力、发展经济能力、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随着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复杂,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漠,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忽视甚至忽略群众意见,不倾听群众呼声,不考虑群众需要,脱离群众危险进一步增强。此外,还由于受历史文化条件、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村环境复杂、工资待遇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党员干部目前还存在着年龄结构偏大,思想陈旧,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服务意识。
在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本质上说都是源于群众观点的淡薄。解决这些障碍,重在转变观念,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地位及其现实意义,并以此指导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新时期党的任务,稳定社会的社会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首先就是要明确农村基层服务型基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的的地位,同时要做好党员工作,把党员的学习和教育放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位置,实施干部培训工程,引导广大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改进党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同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
通过讲座、理论探讨、外出参观等创新党的组织制度,通过不同岗位、个人能力等特点划分责任区域,创新党员目标管理,同时通过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把优秀人才输入到执政队伍中去,提高服务能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优化结构、强化管理、提升素质。整顿涣散领导班子,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不实、责任心缺失等问题。要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尤其是领导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尺度,使那些具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人才,例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走上领导岗位。
在现实世界中,一切组织都是开放系统,都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成长发展过程,既离不开党组织本身的建设,也离不开其周围其他相关组织的参与。因此要整合优化区域资源,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党员带群众,党内带党外,加强组织联建、人才联动,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立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建立搭建服务平台。
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党支部成员联系党员、层层覆盖的服务网络,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和群众提供组织关系挂靠和转接、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远程教育、信息管理等多项服务。重视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和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与群众沟通,倾听群众的意见,深入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广开言路,广纳善言,坚持不懈地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监督机制是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最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必须结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以及各村自己的特点,切准传统政治文化中容易架空制度的潜规则。我们党员以及党员干部之间要相互监督,群众和人大代表等也要发挥监督作用,形成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新闻媒体也要充分行使舆论监督权,把焦点转向放在基层,放在农村。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顺应时代要求而提出的,符合我国的国情。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不断克服在服务环境、服务体制和服务意识方面的障碍,从而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1]张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及其实践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2-11-19.
[4]郭献功.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的若干思考[J].学习论坛,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