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13-08-15 00:53张新华
重庆行政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路

□ 张新华

作者:重庆行政学院教授,本刊总编

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践都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起点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走了一条有别于俄国的革命道路即井冈山之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党和毛泽东即开始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一探索的理论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用中国共产党的语言表述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历史背景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建立的新的社会条件;其思想来源就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经典著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描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和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厚影响;其经验准备就是民主革命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实行带有浓厚军事共产主义色彩的革命实践;其国际环境就是战后世界格局及其变化乃至对其应对的深刻影响。

准备

从《新民主主义论》到党的七大,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成功后的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索。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推进,这种思索即表现为从理论思考到制度安排的成功转变。七届二中全会及时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变和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并就即将面临的执政新挑战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随后《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对着手建立的新中国的国体政体、阶级关系、对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作了权威性的表述;而新政协通过的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则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和外交原则。

过程

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经济(1949-1952)。1950年6月,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严峻局面,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目标并确立了“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为此,党和政府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毛泽东于1953年8月向全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和三大改造的急速推进,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过渡。

需要回答的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问题。1989年胡乔木在美国的演讲中以翔实的史实对此作了精到的分析。首先,中国共产党从来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政纲;其次,中国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四个基本因素促使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即: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国营经济的日益强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弱小和发展困难、新中国的国际环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三大改造的完成,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摆在了党和毛泽东的面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此作了初步的回答,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十大关系中前三条涉及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第四、五条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后五条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其中心思想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论十大关系》为党的八大准备了重要的思想前提,也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的纲领性文献。1957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直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从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入手,分析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进而论及一系列具体问题,诸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双百”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信任、团结、教育知识分子;勤俭节约,等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先导。在纠正“三面红旗”失误的过程中,毛泽东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次年庐山会议前期,提出了一些新认识。例如:承认我国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毕竟还是很低的;强调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主张按照农、轻、重、交、商顺序安排国民经济;注重综合平衡等等。随后面对国民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底到1962年初,毛泽东作了进一步冷静的思考,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例如: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的观点,即“不发达”和“比较发达”阶段。“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关于商品生产与一定经济条件相联系的观点;关于劳动者直接管理国家的观点,强调劳动者与管理者、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平等;关于“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观点,主张“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让群众讲话。”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 “文革”的产生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错误理论集中表现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源自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阶级斗争党内化;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长期化;1967年纪念十月革命50年“两报一刊”编辑部文章的理论化;1969年党的九大的定型化即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历史已经判明,“文革”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金春明研究 “文革”认为,“文革”的发生在于“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恶性循环,集权体制和个人崇拜的恶性循环,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恶性循环。

借用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的分析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存在两种发展趋向。一方面,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如:不要四面出击、过渡时期总路线;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前的系列讲话、书信;十年总结前后的读书笔记与文章、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个世界的划分等等。另一方面,或脱离实际、或超越阶段、或阶级斗争扩大化等包含错误因素的,如:“反右派”、“三面红旗”;“反右倾”;批“三风”和“四清”;五七指示;“基本路线”;学理论谈话等等。

成果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了权威、经典的论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对1949年至1978年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了客观、充分的肯定。第二卷论及1949年至1978年间取得伟大成就时明确指出:实现了祖国大陆的高度统一;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建立起巩固的国防;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党的组织日益发展壮大。

显而易见,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艰辛探索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基本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必要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后30年对前30年的巨大超越表现在,在之前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安排,如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前后一以贯之的是社会基本制度、国家核心领导力量、意识形态指导思想、执政党宗旨与最终奋斗目标等。

心路历程

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中,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前七年过渡时期的经验与成果,又为后十年即“文革”的发生累积了诱因与教训。其间,有激越的号角,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阴霾,思索的痛苦;有国内的巨变与喧闹,也有国际的纷争与迷茫;有党内的摸索与反思,也有社会的亢奋与低迷。其时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就是这一阶段风云际会集中而形象的反映,折射了毛泽东晚年的心路历程。

1956年6月,《水调歌头·游泳》,上阕面对“逝者如斯”,依然“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何等的豪迈和自信。下阕“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反映现实,谋划未来,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其后八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路线是何等的一致。

1959年6月,《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回顾历史,豪气冲天;环顾现实,颇为欣喜。7月1日,《七律·登庐山》:“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登庐山时的心情可见一斑。“冷眼”一词,既可视为针对美苏,又何尝不是对党内纠“左”的自有看法。随后与彭德怀的争论,正缘自“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认识分歧。

1961年《七律·答友人》:“芙蓉国里尽朝晖”。 尽管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然而毛泽东眼里还是如此欣欣向荣,这也是其后批“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的缘由之一。11月17日,《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困难时刻,毛泽东头脑中阶级斗争这根弦依然绷得很紧,也体现了他敢于斗争、渴求挑战的独特个性。

1962年12月26日,《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这首诗完全可以解读为作者的生日咏怀,面对“雪压冬云白絮飞”的严寒,高昂斗志,战士情怀跃然纸上。

1963年1月9日,《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首词体现了毛泽东鄙视群丑,不怕挑战,愈困愈战,愈战愈勇的英雄气概。

1965年5月,《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井冈山,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光辉起点,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以诗言志,也表露了发动“文革”的决心。同年秋,《念奴娇·鸟儿问答》:“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以寓言体的形式,寓庄于谐,嬉笑怒骂,表达了毛泽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独特看法。

俱往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物化成果、制度结晶和经验教训,都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展望神州大地,改革开放,风景这边独好。

猜你喜欢
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
不灭的现代之光——《无性别的神》对现代西藏道路的探寻
道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清洁能源的道路究竟有多宽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