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大伟
作者: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无论是我国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还是正处于加快发展的中西部地区,都在积极寻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发展之路。近年来,丰都县牢固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地引进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项目,着力破解移民搬迁带来的产业空虚化问题。一批投资上亿、上十亿的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丰都、投产达能,从整体上初现产业空虚破题的曙光。“十一五”期间,丰都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7.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4倍,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4.5%、7.8%,万元GDP能耗下降20%,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增加7.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3.6个百分点,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本文以丰都县为例,探讨库区移民重点区县在破解产业空虚化征程中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丰都位居三峡库区腹地,是库区移民重点县。三峡工程开建前,由于论证和准备时间较长,在生产力布局上,国家限制在库区投入,基本没有安排大的投资项目,严重制约了当地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包括丰都在内的库区重点移民区县失去了潜在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坐拥黄金水道的国家级贫困县。三峡工程开建后的十年,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而移民重点区县当时承担着繁重的移民安置搬迁任务,首要工作是移民搬迁安置,客观上错过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严重影响。三峡移民搬迁结束时,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工矿企业破产关闭,消失殆尽,丰都县102家国有工矿企业在移民搬迁过程中仅存活10余家,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6.5亿元,在全市40个区县排名末几位;农业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10元,比重庆市平均水平低28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66元。可见,历经移民搬迁后,以丰都县为代表的库区移民重点县,产业极度空虚,必须加速破解产业空虚化难题。
根据库兹涅兹环境曲线理论,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呈上升趋势,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呈逐年下降趋势,总体呈倒U型曲线。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8000~10000美元,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人均GDP达到6000~8000美元,就出现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的拐点。我国很多环保模范城市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也开始得到有效遏制,步入良性发展阶段。近年来,丰都县通过实施“兴工强县”战略,有效推动地方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增长,但经济总量还是不大,2011年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整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样薄弱的经济条件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非常巨大。
(一)开展“五城同创”活动。丰都县提出以创建重庆市环境保护模范县、重庆市文明县城、重庆市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简称“五城同创”)为载体和平台,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形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倒逼机制,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和全民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秩序良好、服务优质、崇尚法制、风尚良好、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
(二)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关闭重点排污企业19家、10万吨级立窑水泥生产线3条,减排化学需氧量899.7吨、二氧化硫1853.5吨。同时,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施旅游精品化战略,力争到2015年,形成景区品质优秀、功能配套齐备、旅游交通便利、服务水平一流、目的地游成型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亿元,初步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
(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田园”五大环保行动为抓手,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实施蓝天行动,投资4200万元完成城区道路“白改黑”,开通城市公交,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的长安车177辆,减少尾气排放,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实施碧水行动,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9座,减排化学需氧量1900吨,完成流域滑坡整治9.38万公顷,长江丰都段出入口断面始终保持Ⅱ类以上水质标准。实施绿地行动,建成长江两岸森林工程19.85万亩、森林主题公园2500余亩、建成区绿化4500亩、城周森林屏障6000亩,新增森林面积23.3万亩达到52.9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4%。实施宁静行动,不断扩大城区禁鸣区域范围,建成了一批安静居住小区、噪声达标区,县城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有效控制在60分贝、70分贝以内。实施田园行动,开展村庄环境连片整治,重点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逐步改善农村环境。
(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丰都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 “绝不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抓发展,绝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图发展,绝不为急功近利简单追求政绩求发展”的发展思路,将环保审批纳入各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引进的产业项目符合相关环保政策和要求。与此同时,丰都县将“五城同创”工作纳入各镇乡(街道)、县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全国率先推行环境风险抵押金制度,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虽然丰都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现阶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工业污染。丰都县将推进工业化发展作为破解产业空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梯度转移产业,一批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初步形成新型建材、精细化工、轻纺食品3个优势产业和生物制药、机械电子、新能源3大新兴产业“3+3”工业体系,助推工业总产值在“十一五”期间增长了4.8倍。但工业化发展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如紫光蛋氨酸项目废气异味扰民问题。蛋氨酸项目填补国内行业空白,但其生产技术尚待改进,部分生产设施设备和生产工艺存在缺陷,虽然各项排放指标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但其异味扰民一度引起群众集访、上访,投诉曾高居全市环保“12369”榜首。
(二)规模化养殖污染。丰都县立足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将肉牛作为推动移民安稳致富和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举全县之力打造肉牛之都。自2008年以来,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带动、科技支撑、金融支持、农户参与,“政企科金农”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大念“牛字经”、培育“牛经济”,建成万头养牛场2个、千头养牛场17个、百头养牛场131个、30头养牛场600余个,年存栏肉牛31.5万头,初步形成了涵盖肉牛产业各环节的全产业链条,切实带动5.2万贫困农民、2.1万库区移民持续增收,成为中国南方肉牛之都,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但由于肉牛产业投入大、见效周期较长、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养殖场的环保投入没有跟上规模扩张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居民生产、生活。
(一)加大对库区移民区县实施生态补偿的力度。虽然三峡库区作为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纳入《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但以丰都为代表的重点移民区县尚未得到国家相应的生态补偿。相关部门要及时研究对库区移民重点区县实施相应生态补偿的政策,以利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
(二)千方百计支持库区移民区县符合环保政策的重大项目建设。在保证全市总量减排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支持库区移民重点区县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适合库区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以利当地经济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从而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要拓宽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渠道,在逐年加大县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建构 “企业自主投入+财政补助+金融信贷支持+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环境损害赔偿制、环境风险抵押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相关单位党政“一把手”实绩考核内容。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