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英
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个人的意向、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内因,也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外因。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不同,专业发展的道路、速度、结果各不同。伴随着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分化、分流,形成不同的阶层。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职前专业化学习是关键,而职后行动对教师专业发展更起着决定性作用。职前培养阶段必须为未来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职后培训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催化剂。高校是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主要力量,而职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高校和中小学深入合作,构建“合作共培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中小学协同大学育人,大学帮助中小学发展,实现了高校、中小学、师范生、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五赢。
将各层次的优质中小学列为师范高校的实训基地,为师范生的各个实践环节提供实场,将课堂建在未来职场,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职前学习与职后岗位的无缝对接。此外,中小学教师参与到师范生培养的全程,包括安排实践课程、确定实践项目、指导实践过程、评定实践成绩等环节。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职业情意、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应聘请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的不同层面工作,充分发挥各发展水平阶段中小学教师的优势,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最大效益的同时,促进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的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顾问委员会。让学者型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控等师范人才培养的高层面工作。其中专业指导委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由在职的中小学教育专家和高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而专业顾问委员会则以离退休的中小学教育专家为主。他们就中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校校合作等专业建设的各方面,提供思路,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师范高校的办学提供有力的指导。
校校合作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和建设工作。首先请中小学教育专家参与分析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岗位能力,确定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各学习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然后,科学安排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等,把专业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利用中小学教育专家的实践优势,建设一批内容前沿,实践性、指导性、针对性强,富有特色的精品教材,特别是开发贴近中小学实际的实训教材,提高实训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不是听课习得,而是在实践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地模仿,自我不断地实践、提升而形成,其中教师的示范、有针对的指导是关键。实践表明,“师傅带徒弟”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较为有效的办法。师范高校的教师由于缺少中小学一线的教学经历,在实践指导方面就显得较为薄弱。在提高高校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同时,更应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资源,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首先,请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教师为不同学习阶段的师范生开设讲座,与师范生座谈,加强师范生职业教育,积累教育教学间接经验。比如第一学期,在组织学生下中小学认知的同时,安排中小学的新教师与师范生座谈,交流上岗心得及成长初期的感受,帮助师范生确定学习的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自主地学习。
其次,聘请适应型教师和经验型教师开设示范观摩课,帮助师范生获得中小学课堂教学直观体验。通过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观摩、点评、反思,师范生可获得丰富直观体验,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行为提供模仿样本。
再次,聘请经验型教师、智慧型的中小学教师,指导校内仿真实训,有效地开展教学技能训练。在课程实训和专项实训中,师范生要逐步形成单项的教学技能和综合教学能力。通过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基础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实训的指导,他们适时、到位的点拔、点评、分析、指导,将大大提高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形成各项教育教学技能。
最后,聘请中小学教师全面承担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教育实习是检验师范生学习成果的环节,也是获得教育教学直接经验,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最重要的环节。此时,由实训基地校统一安排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全面负责实习指导工作,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实习,一对几,几对几地指导师范生的真实实践过程,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为接下来的上岗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校合作必须是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范高校和中小学双方在合作中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首先是协助中小学教师制定专业成长计划。帮助中小学教师分析自身的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自身的发展瓶颈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目标,利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量身制定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
其次是做好各种职后培训工作,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入改革,完善职后系统培训工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的内容,采用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再次要开放高校的设备资源,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丰富的学习平台。相比于中小学,具有研究任务的高校在图书等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应该向中小学教师开放高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及相关设备,为他们的继续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
最后还要建立科研服务体系,指导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高校教师发挥自身研究优势,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悉心指导。在参与相关层次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也将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高校的兼职教师制度,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较高的工作平台。中小学教师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参与指导师范生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自身也必将获得许多进步。完善兼职教师制度,使中小学教师指导师范大学课堂更加常态化和深入化,实现师范生、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三者的共同提升。
依托高校构建中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论坛、教学研讨等活动,组织性质相同或性质不同的中小学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是同地区的不同中小学,不同县市的中小学的交流,甚至可以是国际交流。构建校际合作交流平台,使中小学教师能够走出日常的教学圈,走进更多异质、更大的交流空间,在观摩、参观、研讨中学习,有效促进专业提升。
校校合作双平台的构建,既有利于师范人才的培养,提高师范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又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提升,提高中小学的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水平;还有利于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服务水平、科研水平的提升,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有效地促进各类教师专业化发展。
[1]杨翠蓉.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