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琪
(北京服装学院 思政部,北京 102218)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新媒体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电视、电脑、手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从内容上看,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信息,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看,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形式进行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等方式进行非线性传播。新媒体打破了媒体之间、地域之间甚至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以其实时性、互动性、个性表达和便捷传播的特点展示了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对文化环境、经济、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交互性改变了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的状态,使得每一位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发布者,使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更具有平等性。
就学习而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学习观念和模式,代之以交互式的、开放式的、自主性的新型学习模式。新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展示自我提供了大舞台,同时也在模糊人们的信仰,考验着人们的判断能力,部分地导致了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化、生活空间虚拟化和精英意识模糊化,这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大的考验。和其他学科相比,思政教育的重点并非知识技术,而是价值观念,教育者的目标是传递的思想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获得学生认同,启发学生达成领悟,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信仰,并能够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在众多的信息选择中,要让思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是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新时期、新文化、新媒体条件下要提高教育效果就更要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
大学生普遍被新媒体技术吸引,互联网和手机是他们最常接触的新媒体。调查显示,手机拥有率为100%,电脑拥有率也达85%,这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他们基本上都用QQ 或MSN 等聊天工具,经常访问博客、微博等,经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有71.25%的同学认为运用新媒体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统计结果显示,每天上网时间在0-4小时的人数达75%,在4-8小时的占20%,有3.75%的统计对象上网长达8—12 小时,上网12小时以上的人数也有1.25%,几乎没有不上网的同学。他们上网的用途基本上是聊天、学习和消遣时间。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喜欢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微博也在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多数人会选择上网解决问题,这一比例达75%。
调查显示,有六成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技术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近一半的人认为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使其更有趣味性。新媒体的普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期望。
新媒体的便捷、丰富和匿名性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疏解情绪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此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期望发生变化;主要的不利影响在于对新媒体的依赖影响了现实交往,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部分学生易受误导;网络信息变化过快,导致大学生接受的多思考的少,价值观不稳定;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甚至成瘾,导致一系列身心问题。事实证明,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更为重要,只是在教育方式上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改革回应。
当代大学生是在媒体变迁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每天使用新媒体已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对他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既给高校思政教育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手段,又带来了新挑战,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调查显示,65%的同学认为新媒体的普及使教学方法必然面临改革,认为思政教育实效性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实践性、互动少、没有创新性的举措。可见,在当前条件下要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就要与时俱进,把传统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新媒体技术结合,从方法、形式、内容等方面创新,形成更多元的教法,使思政教育更具有时代性,更能深入人心。除了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还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博客、微博等方式和学生交流,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使学生在信息选择的时候能够被正面信息吸引,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之所以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是因为理论能够指导生活才会让人信服。对于高校教学来说,只有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大学生成长有帮助,学生才会真听真信。思政教育进课堂容易进头脑难,要使思政教育更贴近生活现实,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拉近。今天的学生是怎样的?如何才可以和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他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指导?这些都是教育者需要了解的,更是思政教育老师需要研究的。只有“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1],才会让理论进得头脑。事实上,学生并非否定价值观教育,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交流。新媒体条件下建设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轻松自然的交流方式使思政教育更加人性化也更能发挥育人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理论引导能力。当教师处于多元信息交互的环境中,本身就变成了一个信息源,要努力使自己传播的信息吸引学生并被学生接受。新媒体条件下,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包括“多学科理念、内容整合理念、平等传播理念、与时俱进理念、本土化理念、面向问题理念”等等。[2]同时,在个性化表达的时代,教师自己一定要有魅力,不仅要掌握教学规律,还要掌握技术知识,能够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知识方面,要做到知识丰富,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背景知识和传播知识的知识都要掌握,能够综合运用新旧媒体,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内容。[3]教法上,不但要掌握多种方法,还要能够灵活运用;要有一定的专长,在某些领域有较深的见地;人格方面,需要重视师德修养,关爱学生;在教学艺术方面需要学会交流;教学手段上需要与时俱进。只有教师教学更有吸引力的时候,教学实效性才会真正提高。
总之,新媒体环境是新时期思政教育面临的一种形势,是压力也是动力。教师需要从多方面研究对策,做出改革回应,只有这样才会使思政教育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1]刘云山.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EB/OL].人民网,2009-10-15.
[2]赖黎捷,等.新时代 新媒体 新方向——首届新媒体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8).
[3]田光灿.新媒体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