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永团圆》的“圆”的意蕴

2013-08-15 00:49张娟李华
关键词:李玉冯梦龙团圆

张娟,李华

晚明社会动荡,君主已不如明前期的君主,具有强劲的政治手腕。整个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笼罩在整个晚明的上空,让人窒息。这时,作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戏曲家——李玉,不平则鸣,试图以作品的力量,来抨击社会不道德的风气,以此来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

李玉早期以“一、人、永、占”四部传奇,蜚声当时剧坛,其中《永团圆》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这是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讽刺喜剧,《曲海总目提要》卷十九云:“而此剧与《人兽关》又皆说悔亲事,盖当时或实有之。”[1]44

这部作品共分二十八出,讲述的是江纳忘恩负义,解除婚约,从中生出些多少枝节来,最后通过高谊从中斡旋,才使得江兰芳、江惠芳和蔡文英,姐妹、夫妻团圆。一方面,从《永团圆》这个题目,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创作这部戏曲的团圆意图:“只愿千万世做夫妻的团圆直到老”。而另一方面,我们从作品的内容来看,兰芳为保全名节离家出走时,已临近当时的一个团圆节日“除夕”。无巧不成书,从《永团圆》第十四齣“巧合”一节“今日新春旦日,俺主府老爷五更拜舞龙亭……我想每岁春朝,无非饮酒庆贺,诸事不理。可又作怪,今日有什么公事要问,传旨坐堂。”实际上在这一天,县太爷高谊巧妙撮合了慧芳和蔡文英,因此才有剧作第十六齣“述缘”一节中的生(蔡文英)的说辞“昨夜春宵,今朝除夕,元旦明晨。”而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蔡文英却得知自己的原聘夫人实际上是蕙芳的姐姐兰芳,兰芳为保全名节离家出走,这一举动让蔡文英深为震动。春节本来是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传统佳节,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节日里,体现得却是一种夫妻失散、骨肉分离的场景。至此,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圆”的内涵,无疑是厚重的。同时,作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中的“以圆为尚”的一种认可,甚至是一种升华。

一、《永团圆》思想内涵及成因

李玉的这部传奇,有的学者把它看作一部社会风情剧,也有的学者把它当作一部婚姻爱情剧。但从作品的内容及其内涵来看,我认为该传奇应属于前者。虽然作品以兰芳、文英之间的婚约被解除为,再到后来二人的团聚为主线,但作者却以“理”压“情”,这即说明作品的主旨不在于高扬爱情的难能可贵,而在于通过对“理”的阐释,以此来达到抨击世俗的人心,揭示社会的弊病的目的。那李玉的这种创作思想的根源来自哪里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冯梦龙对李玉的影响。李玉虽未能赶上明中叶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却受到了冯梦龙的影响。冯梦龙虽然思想复杂,但在《三言》中一百多篇作品的题材、倾向也不尽一致。不过总体而言,却未脱“警世”、“喻世”、“醒世”的告诫性质。他强调戏剧的教化作用,呼唤“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认为“传奇之衮钺,何减春秋笔哉。世人勿但以故事阅传奇,直把作一具青铜,朝夕照自家面孔可矣。”李玉和冯梦龙的年龄虽然相差(36岁左右)较大,但二人的文学交往频繁。就拿李玉早期作品“一、人、永、占”来说吧。《人兽关》《占花魁》等的故事原型,都来自冯梦龙的创作中。而冯梦龙对李玉的《永团圆》和《人兽关》等作品,也进行了修改。这就足以说明,二人的交往是频繁的。因此,李玉在创作剧本时,多少也是受了冯梦龙的影响。如李玉的剧本的思想内涵很大部分都是对理性的展示,对当时社会冷漠人情的展示。

二是因为李玉的身世对他的影响。对于李玉的身世,学者们大都倾向于他是申时行的家人。这主要依据焦循的《剧说》:“元玉系申相国家人,为孙公子所抑,不得应科试,因著传奇以抒其愤,而一人永占尤盛传于于时。 ”[2]1788除此,近代吴梅先生所著的《南北词简谱》眉批中也说道:李玉的父亲是申用懋(申时行的长子)的家人。[1]4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除了对李玉的戏剧涵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外,对李玉的创作成因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外。这还得从申时行担任的职务说起。在他还未成为首辅之前,主要担任皇帝的老师,担任讲官一职。后来虽成为首辅,但仍然担负着规划皇帝就读和经筵的责任。皇帝也总是称他为“先生”,而非“卿”,皇帝的赏赐也十分频繁。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特殊,压在申时行身上的道德观念,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沉重负担。同时在申时行担任首辅之前,先有张居正担任首辅,张居正逝世之后,由张四维接替,但不出一年,这位张阁老也辞世了。较申时行资深望重的大学士马自强和吕调阳也已病死。这样,命运就把资格最浅的大学士申时行推到了最前面。这对于申时行来说,并不见得就是至高的荣誉,而是被卷入现实而残酷的政治争端中,进退维谷。[3]44从他做大学士到首辅期间,所接受的道德伦理的熏陶,是从未间断的。而李玉作为他们的家人,这种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是李玉自身的社会道德的体现。李玉处在“针藏绵里笑中刀,末世人情难料”(《一捧雪》)的明代社会的末世,道德沦丧,人际关系冷酷、淡薄,已经威胁到了明王朝的生死存亡。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到拐卖妇女的“水贩”,仗势欺人的“豪奴”,谋财害命的“山贼”,同时买卖官员的现象也是十分常见的。等等。如果说这个社会不道德,那么谴责它就有巨大的道德价值。显然,李玉作为一位有社会责良知的文人,以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履行着戏曲干预社会,干预灵魂的使命。

《永团圆》这部作品也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特殊的内涵,才使得它的“圆”的境界更高,更具特殊意义。

二、《永团圆》之“圆”的意蕴

《永团圆》这部作品向我们构筑的仍然是“一夫二妻”的模式。首先因为江纳嫌贫爱富,攀附权贵,和蔡家结亲,后又因蔡家落魄想悔婚。江家大小姐兰芳因保全自己的名节离家出走,却无意被人救起。而此时的蔡文英也因遇到大青天高谊,并得到高谊的支持,从中斡旋,歪打正着,把江纳的次女惠芳嫁给了文英。这让江纳悔恨不已,却也是有苦难言。文英为了光耀门楣,奔赴科场,终于一举夺魁,扭转了局势。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时的蔡文英可以说是占尽了风光。也就在此时,已经成为高谊之义女的兰芳,再次登场了,并且在高谊的撮合下,她被再次许配给了蔡文英。她的登场,可以说是再次把剧情推向了高潮。高谊一方面是蔡文英的上司,一方面也是蔡文英的恩人,这样的身份这也就为后文文英的左右为难铺平了道路。从了上司的安排吧,一是对不起自己的“发妻”,二是有违自己主观的意愿。不从吧,也是无济于事的幻想。正所谓“官高一级压死人”,更何况这个“官”还是对自己有恩的,蔡文英被“强婚配”了。最终,在“双合”一折,才真正实现了骨肉至亲、夫妻的团圆。至此,该剧才最终拉下了“团圆双庆”的帷幕。

《永团圆》虽然是老套的“一夫二妻”的模式,但这“二妻”的身份是值得思考的,她们不仅要共侍一夫,同时还有割不断的亲情血脉,是骨肉至亲。他们的“团圆”,不仅仅是婚姻爱情的“完聚”,更是亲情的“团圆”。在朝代走向没落的时期,社会的不安定,人心的猜测,这种“团圆”又是怎样的难能可贵啊!同时,在这部传奇中,“团圆”不仅仅是一般的完聚,更是对“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一种升华,作者的意图是“只愿千万世做夫妻的团圆直到老”,这是一种祝福,更是一种美好愿望。至此,这也让这种“团圆”的意味和境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我认为《永团圆》这部传奇能够广泛流传,除了它兼具“案头”和“场上”二美,也和“大团圆”的境界是紧密相联的吧。毕竟“以圆为尚”的传统,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了。

一方面来看,“大团圆”作为戏曲传统的审美惯性,它体现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但中国戏曲这种“大团圆”的结构,也有着消极的一方面,“大团圆”的结局是一种俗套,正所谓“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魄公子中状元”,这难免让人诟病。再拿剧情设置来说吧,十有八九都限于“嫌贫爱富——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结局也多为在历经磨难之后,子孝妻贤、亲人团聚等等,这已经是千百年来的套路,王实甫摆脱不掉,李玉也一样。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团圆”在无形之中已成为了一种精神麻醉品,让人们沉醉在虚假的圆满里,不仅看不见现实的残酷,更难洞察人性更深层的东西,这就使得戏剧缺乏了对人的心灵的拷问和关怀、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痛苦追寻和思考。而这往往也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作品的思想性,让人惋惜。

[1]颜长珂,周传家.李玉评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2]陈古虞,陈多.李玉戏曲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香港: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李玉冯梦龙团圆
How to realize an ultrafast electron diffraction experiment with a terahertz pump: A theoretical study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东周列国志
团圆中秋
冯梦龙的谜语
《小团圆》是否有出版的必要
论李玉电影作品的“跳切”剪辑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
智短汉
不洗脚
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汉庆亡命途中的“痴心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