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薇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即产生于重大变革时期的“学堂乐歌”,最初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少年儿童。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的少儿歌词作者在较为宽松的艺术氛围中,能够将思想与精力倾注于少儿歌词的创作,他们大都善于揣摩儿童的心理,用少年儿童的眼光打量世界,使歌词作品生动活泼、诚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专属于少年儿童的情态和精神风貌,这些带有鲜明“童真特色”的歌词作品传唱至今,在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歌唱中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歌词文体分析中,一般来讲,句式、段式是建立音乐结构的基础,比节奏和押韵更重要。十七年的少年儿童歌词创作繁荣兴旺、蔚为大观,传唱至今的众多歌曲中,歌词的句式大多在齐言与长短句、对称与不对称之间灵活变化。这些经典的少年儿童歌词与曲调相互配合,协同表达,取得了珠联璧合的特殊效果,从而让少年儿童易唱易记,传唱不衰。且看管桦所写的来自小朋友心灵世界之歌《快乐的节日》第一段:
小鸟在前面带路
风啊吹向我们
我们像春天一样
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
鲜艳的红领巾
美丽的衣裳
像许多花儿开放
跳啊跳啊跳啊
跳啊跳啊跳啊
亲爱的叔叔阿姨
同我们一齐过呀过这快乐的节日
句式不是整齐呆板的“豆腐干”式,而是长短句交叉,在对称不不对称之间显现出灵活多变、自由天真的美感。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词作家在段式选择上倾向于考虑一段体的A段式或者两段体的AB段式,这两类段式比较简单,适合少年儿童记忆传唱,在段式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句式的灵活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现当代歌词的学者曾指出:“歌词是一种具备听觉性质的作品。诉诸听觉的声音是随着时间的消失而转瞬即逝的,当声音消失后,必然会有一些东西给受众留下了一些印象。那些简洁的、生动的、富于形象的词便是其中一部分。”[1]对少年儿童歌词来说,简洁生动、富于形象的语词选用尤为重要。在新中国十七年的少儿歌词创作中,作家们从少年儿童好奇、天真、活泼的心理出发,选用一系列符合他们内心活动的动词、衬词、声音语(拟声、象声词),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唱出少年儿童自己的歌。
“学习”、“锻炼”、“劳动”、“开放”、“跳”、“ 瞧”、“笑”、“飞”、“跑”等一系列动词简洁凝炼、节奏感突出,体现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更富有儿童情态的是歌词中的衬词,《我们多么幸福》中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非常直接鲜明地表现出少年儿童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由衷的快乐;《太阳公公和月亮姥姥》中的“哈哈哈”、“噢噢噢”使歌词显得更为生动,切合儿童心理;《山野的歌》中由“哎呀呀”引出后面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情歌颂,贴切地展现了少年儿童溢于言表的赞美之情。
镶嵌在儿童歌词中的声音语最为直接、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少年儿童天真无邪的情态,作者的别具匠心也在这些拟声词中显示得淋漓尽致,但这种匠心独运又必须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来。词作家金波就曾说:“儿童情趣不是人为的、外加的,它是儿童心理特征的自然流露,诸如天真活泼,富于幻想,乐观明朗以及幽默感等等,都是儿童情趣的表现。 ”[2]例如,《大马大马告诉我》中的“呱哒哒”模拟大马跑起路来的铁蹄声;《布谷鸟》每一句末尾都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咕咕”;《快乐的节日》中,“白杨树哗啦啦地响”用“哗啦啦”来模拟风吹白杨所发出的声响。这些声音语是少年儿童内心自然而然流淌出的歌声,作者要将它们巧妙地安排在歌词之中,如若缺乏对孩子心灵世界的深刻了解和孩子思维特征的准确把握,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积极乐观的内容中,词作家们不遗余力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少年儿童崭新的精神面貌。
《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是诗人郭沫若在1950年为中国少年儿童队 (1963年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所作,是一首极具激励效应的儿童歌曲,概括性很强而且融入了丰厚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更是激情四溢,唱出了少年儿童蓬勃的朝气,唱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革命热情,这首歌传唱至今,经受了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可见其内容展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积极向往和努力追求。管桦所作的《快乐的节日》、《布谷鸟》、《我们的田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分别从某一个主题出发,以清新优美的笔触写出了一首首动听的儿童心灵之歌。《快乐的节日》清新可爱、天真纯情,表达着儿童的开心和由衷的快乐,传唱到现在,已成为好几代人共同吸收的精神营养;《布谷鸟》简单易唱,一问一答中表现着孩子劳动、学习时的快乐活泼,童趣盎然。
《我们的田野》则是以诗歌般优美的语言呈现了祖国的美丽田野,色彩清新明丽,画面感极强:
我们的田野
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
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
好像起伏的海面
……
丰富多变的色彩将美丽的田野描绘得更为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在如此纯净美好的大自然中歌唱,无疑是孩童们收到的来自词曲作家们最好的礼物。《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至今仍是少儿歌唱比赛的经典曲目,这一首叙事性的抒情歌词之所以能打动亿万少年儿童的心灵,正是因为它从独特的视角出发,以一个童话般纯洁无暇的场景作为叙事背景,将真实感人的血泪故事娓娓道来,给一代代孩子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更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历代少年儿童传唱不息的经典歌曲,也成为人们脑海中美好童年记忆的缩影。词作家乔羽对新中国诞生不久、百废待兴这一时代背景的把握以及对孩子们独特心态的捕捉,使歌词流露出主人翁的幸福感与自豪感,一种恬静愉悦的氛围被营造出来,这也正是这首歌能引起歌唱者与听者共鸣的地方。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这种对刚刚获得崭新生命的时代整体氛围的把握,在貌似自然而然中显示出了相当动人的浓醇度。”[3]“浓醇”一词使人容易联想到美酒,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词恰似一杯美酒,一杯蕴藏着酿造者深厚功力的美酒,一杯让一代又一代人无法拒绝的美酒。
新中国十七年的少年儿童歌词创作得益于较为宽松民主的艺术氛围,众多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的歌词作品不断涌现,这些歌词结构灵巧、用语贴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少年儿童的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心灵世界,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情趣、理想等各个方面,带有鲜明的“童真特色”。这些经典佳作具有持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绝大部分作品超越了时空的局限,直到今天依然被少年儿童们传唱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注意到其中一些歌词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避免给当今的少年儿童带来一些误导。
例如《金色的童年》这一首毛泽东时代脍炙人口的优秀少儿歌曲,以质朴的童真语言、浓郁的抒情曲调歌颂了中国少年儿童美满幸福的新生活,而每段歌词结尾都有这样的自问自答:“我们金色的童年是谁给予的?是毛主席和共产党。”只有回到当时的真实历史情境中,我们才能理解那个时代有着金色童年的孩子们对毛主席和共产党怀有怎样的感恩和崇敬之情。所以,对如今的少年儿童来说,口中唱着这样的歌曲,心中却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有点反感,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那个时代已经远去,当今的少年儿童也应该有自己的歌曲进行传唱。
在有些人看来,《金色的童年》与其说是儿童歌曲,倒不如说更像是成人怀旧金曲。因此有人感叹,现在的少儿歌曲不少,但是哪首歌能让今天的小听众将来人到中年后,再听到熟悉的曲调之后潸然泪下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让笔者在带着所谓现代眼光指出《金色的童年》部分歌词有其历史局限性之后,自觉对这首歌词作品有些不尊重。它没有责任和义务来充当现今少儿歌词流传的一部分,它能在时隔几十年之后依然让很多人记住并为之热血沸腾,已经是一首经典甚至称得上伟大的词作。新中国十七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出现了一个至今也未能超越的少年儿童歌词创作的高峰期”[4],很大一批少年儿童歌词佳作流传至今,堪称经典。这些仍被我们传唱不绝的歌词作品不断在提醒我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那时的少年儿童唱的是何时何人为他们创作的歌曲?
[1]翁颖萍.非自足性语言研究——以现代歌词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0.
[2]金波.儿童歌词应具有诗的品格[J].人民音乐,1988(6).
[3]晨枫.中国当代歌词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1.
[4]晨枫.中国当代歌词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