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菡
2011年全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28.28万人,国内大量调查研究显示贫困生在身体状况、综合素质、个人特长、学习成绩、心理素质、社会资本等方面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存在差距,由于自身物质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上普遍存在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签约质量不高等问题,透露出属于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历程的举步维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面的不利影响并没有消除,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达到680万,而其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8%到30%,东部相对较低,中西部甚至达到40%之多。面对整个宏观层面,如何做好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帮助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水平,增强就业竞争软实力,帮助贫困生成功就业从而真正脱贫,不仅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公平,更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企事业单位面临减员增效、精简机构的卡口,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再就业人员涌入就业市场,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外加历年未就业的100多万人,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供给的人才量超市场消化量。其次,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的不规范现象,社会资本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起着重要作用,其影响甚至超过教育等其他人力资本因素,贫困生社会网络资本的缺乏,对就业造成更深重的影响。最后,金融危机对国家的重创还没有完全恢复,就业大形势仍旧受到很大的影响。
首先,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多为举办讲座或在四年级开课,开课形式多为选修课,或只对专业学生作为必修课开设,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急救药。其次,课程内容单一陈旧不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混同与就业指导课程,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灌输概念,缺乏实训训练,对学生主动性调动不够,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再次,专业性职业指导人才匮乏,难以提供专业、体统的咨询辅导服务,教师队伍多为辅导员或副书记担任,对学生指导停留在理论和经验性的发展建议上。最后,经费投入不够,如购买先进的职业测评系统感觉、配置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支持教师队伍的培训等等,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良好地实践效果。
由于部分贫困生所具有的自身特点使他们失去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造成了语言表达、人际关系、组织管理、动手操作等方面的不足。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难以跨越的门槛。就业过程中,从制作简历、通信邮递、形象包装,到门票、车票、食宿等,每一项活动都要一笔不小的开支。难以支付的求职成本使大部分贫困毕业生望而却步,从而丧失了许多本可以获得的就业机会。在参加就业面试时,不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就业竞争力不高。
贫困生将择业作为自己“跳出农门”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以致他们在面临就业时把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为就业期望值的重要标准,从而不愿意返乡、下基层,到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就业,忽视就业与择业的相互性、自身素质与工作岗位的相容性、工作岗位发展的可持续性,导致大部分贫困生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与现实社会的岗位需求出现较大偏颇。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经济上的拮据直接影响了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出现,引发了自卑、压抑、紧张、焦躁、消极、嫉妒、仇富等心理障碍,往往导致贫困生的心理负担过重,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态。理性认识不足导致自我期望和社会评价失衡。对刚毕业的贫困生而言,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因此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往往书生气过浓,喜欢钻牛角尖,缺少理性的眼光和辨证的思考。在自我评价上,有的贫困生或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多从自己角度考虑“我要什么”而忽略“我能干什么”,在选择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
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贫困生主客观因素,是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结合职业的发展前景、家庭和社会现实,引导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核心是帮助贫困大学生确定职业选择,有的放矢地制定连续性最优职业计划,制定分阶段的目标,定期检查和反馈完成情况,督促落实以帮助其顺利就业。加强贫困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对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年级着重职业认知和生涯规划指导,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是创造机会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更容易摸清事业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四年努力才不会浪费。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现状,进而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
帮助贫困生认识大学的意义,认识专业特点、职业的概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团体,寻找归属感和安全感。引导贫困生通过测试如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16PF)正确的评价自我、发展自我、自我分析与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协调一致,知道自己除了经济贫困之外和其他同学一样,存在个人优势和劣势,为了未来的发展需要,要努力达成很多事情。从而建立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合理思考和规划职业生涯。结合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进一步确认自身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人特质,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帮助贫困生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成长成才。建立完备的贫困生档案,采用开设讲座或者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入档学生进行“奖、贷、减、免、助”等政策的说明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贷款政策、学习申请助学贷款程序、如何偿还助学贷款、违约借款应承担的责任。在明确的奋斗目标指引下,贫困大学生会更加勤奋刻苦、自强不息,这些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发掘学习潜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仅学习生活更加充实,成长脚步也更加坚定。
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为主,并进行诚信教育,对照生涯规划做出相应补足与调整。
贫困生普遍素质较弱,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喜欢单干,但是个人学习动机强。贫困生个人综合能力是决定就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侧重指导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维结构,引导贫困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基本素养与修养,努力提高职业素养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训练,不断获取新知识,学会阅读和消化,加强知识的积淀,掌握学习技巧,以求事半功倍。来自农村的很多大学生计算机和英语基础差,已经成为影响他们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指导贫困生参加基本技能(计算机、英语)和专业技能(各种专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证;鼓励他们参与社团管理、班级事务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拓宽贫困生勤工助学渠道,为贫困生提供图书馆、食堂、实验室等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使得贫困生在参与、策划和管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培养自强、自立、自信、自尊的精神。使贫困生掌握并实践职业定位、生涯决策的方法,并对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抗挫折和承受压力等职业能力进行训练和发展,走出自我封闭的孤独心理,进而使情感更健康、人格更完善,使贫困大学生成为适应能力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将来的求职择业过程中能更快转换角色。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信用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完成第一次助学贷款申请工作,确定第一份还贷计划,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贷款求学意识和如期还款意识,进行自觉履行还贷责任的诚信教育,懂得珍惜自己的借贷信用和名誉。
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指导他们利用本校就业信息资源,尝试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进行贫困生职业道德教育。
贫困生只有努力提高职业素质,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合作观念,才能实现就业完成还贷。这就决定贫困生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加强知识的积淀,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其次,贫困大学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合作观念,贫困生自我约束能力强,但缺乏集体合作经验,引导他们既发挥自尊心强、人格独立等心理优势,又能不断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训练和兼职工作,拓展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真正把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动。最后,学校要结合西部计划、志愿者、村官招募工作,宣传就业政策工作从传统的政策安置转向政策激励转变,动员贫困生投身志愿服务事业。
贫困生可以发挥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优势,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培养求职失败的挫折感,破除焦虑、盲目、侥幸和依赖的心理,积极克服心理障碍,发掘更多天赋和潜能,正确面对就业和求职。进行贫困生职业道德教育,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激励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培养贫困生“爱业、奉献、创新”精神,作出最适合自己和社会需要的职业选择。
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指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技艺和面试技巧等就业技能,该计划要对毕业时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设想,并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首先检验自己最初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需要合理调整,学校为贫困毕业生开辟“绿色通道”,开展简历制作、模拟面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帮助他们找到成功的体验,培养成就动机,增强求职信心,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优秀贫困生。聘请往届成功就业的贫困生为学生开设校友讲堂,介绍人生体验、创业历程以及职业发展趋势,用贫困生就业典型案例引导贫困生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同时,加强自身权益保障相关政策和法规教育,定期回访实习期贫困生,“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他们实现转变角色融入企业文化。
毕业后当年继续攻读学位的借款学生,要在毕业前向原所在学校提出展期申请。成功就业学生根据自己薪资情况,修正毕业后6年内的有效还贷计划,可选择还款压力均衡等额本息还款法,或者还款压力前紧后松等额本金还款法,也可向银行申请提前还款。
毕业前夕,高校组织借款学生与经办银行办理还款确认手续,制订还款计划,签订还款协议。规定学生每年至少联系银行一次,父母作为共同担保填写助学贷款家长声明:有义务提醒并帮助其贷款子女履行还款。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推进与降低学费欠费率、提高教学规模与质量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自身在助学贷款体系中的职能与责任。
我校理健康中心利用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本科新生进行测试,对各总症状指数和因子分高于常模学生进行跟踪回访,被回访者中贫困生占比例高于非贫困生,尤其体现在抑郁、强迫、敌意、焦虑、人际关系和偏执因子症状异常,说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应对就业问题的方式就比较消极,所以缓解贫困生精神及心理障碍,提高他们心理调适能力,是做好贫困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前提和组成部分。
建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掌握贫困生创业的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将贫困观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卫生宣传和专题讲座,让贫困生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安排辅导员、班主任一对一心理咨询,对异常情绪波动及时给予疏导,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有效地改善心理状态。对普遍性问题加以归类广泛教授,正确认识贫困,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改变贫困,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反馈体制促进理想评估效果形成,培养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利用性格测验如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16PF),能力测验如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价值观测验如价值观研究量表,测量出学生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社会态度等心理特质。记录个人参与职业辅导、参加职业活动以及能够反映个体职业心理发展和特征的资料,具体包括成长经历、职业目标及修正记录表、成就感时间、大事记,建立个人职业生涯档案,为检验职业规划的实效性提供参考,并为职业规划可行性提供比照。
通过组织团体辅导与行为训练来解决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他人就像镜子反射出心灵的平衡点,从而帮助贫困生摆脱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心理困扰,可用封闭式短程团体辅导法。适当氛围使成员感到安全,相似的境遇让贫困生不再孤独,经验的分享具有治疗功能,进行头脑风暴,通过游戏、倾诉、分享,体验关注、接纳和信任,彼此袭取支持和理解的力量,最终抱有将经济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的勇气。
面对就业压力时,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停留在模糊的感性认识阶段,就业的期望值的差异,导致困惑和焦虑的产生。可以提供个别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纠正不良择业心态,帮助贫困生调整就业压力,首先要找到压力源所在:(1)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角色,转换可以通过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课程教育来达成,减轻学生的就业迷茫感;(2)性别弱势,通过差别教育让女性贫困生学会自我调整,明确女性独特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3)在家庭方面,指导学生应积极与父母沟通,争取父母理解和支持;(4)就业竞争方面,只有提升自身实际就业能力,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与自主创业意识,勇于接受市场的挑战。压力源方面减轻压力外,还可以教授心理调节方式以帮助贫困生在紧张、受挫、焦虑、抑郁时化解这些不良情绪。
[1]褚必海,高晓琴.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资讯,2010(13).
[2]叶逢杰.高校贫困生就业分析及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249).
[3]彭时敏.地方院校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困境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
[4]连城.大学生弱势全体就业的基本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