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书记视角下的乡村治理——基于湖南Z市的调查

2013-08-15 00:49
关键词:乡镇政府村干部书记

郝 涛

真实的乡村社会究竟是什么状况?如何更好地治理乡村社会?对于这些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对于其他群体,农村的村书记对乡村治理的看法更值得关注,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各项事务比较熟悉,作为农民的“当家人”和政府的“代理人”,他们是党在农村实施核心领导的关键,是农民群众的“主心骨”,是农村发展的“领头羊”。了解村书记眼中的乡村社会,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加真实而非想象的农村,这对于实现乡村社会良性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为此,2013年2-3月,笔者对湖南省Z市的118名村支部书记开展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对个别村书记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被访村书记的基本情况

在性别方面,被访的村书记以男性为主,占了93.3%,女性仅占被访人数的6.7%,可以看出男性在农村的政治舞台上占据绝对优势,而女性的政治参与水平还比较低;在民族构成方面,被访的村书记以少数民族为主,其中土家族占71.1%,白族占13.5%;

在年龄方面,被访的村书记以中老年人居多,占了76.2%,其中41-50岁的占43.2%,51-60岁的占16.9%,60岁以上的占16.1%,而40岁及以下的仅占12.7%,基本上呈现出当前农村干部老化问题比较严重,老人政治对农村发展既有利也有弊端,年龄较大的村书记阅历丰富,有助于处理农村各种复杂的事务,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造成乡村治理人才后继无人的局面,从而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程度方面,被访村书记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文盲占0.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5%,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56.7%,大专及以上的占6.7%;在社会兼职方面,被访的村书记拥有社会兼职的比例不高,其中任政协委员的占33%,没有一人任人大代表。

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方面,仍然以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主,新传媒在农村的发展非常薄弱,其中29.4%的人以看书为主,38.5%的人以浏览报纸杂志为主,22%的人通过党校学习获取知识,只有10.1%的人靠上网获取知识;调查虽显示看书是村书记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他们看书的数量仍少得可伶,在过去1年中,37.2%的人看了5本以上,39.8%的人看了2-5本书,12.7%的人看了1本,5%的人甚至没有看过1本书,说明村书记的学习情况不很乐观。随着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不注重学习新知识的村书记很难适应乡村治理的转型变化。

在家庭收入来源方面,41.5%的被访村书记仍以农业生产为主,27.1%的人靠个体经营,15.6%的人靠外出打工,5.9%的人靠本地企业工作,9.3%的人靠村干部工作;“上面千条线,线面一根针”,上面的政策在农村最终要靠村书记贯彻落实,他们的态度决定政策的实施效果,经济待遇直接关系到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访村书记对当前的工资水平不满意,其中44%的人认为工资偏低,47.7%的人认为工资过低,仅有8.4%的人认为适中。

在任职身份方面,19.4%的人是复员军人,15%的人是经济能人,18.2%的人是技术能人,47.4%的人是一般群众;在任职目的方面,97.4%的人认为是为村民服务,占了调查对象的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村书记是为了获取个人好处;在任职方式方面,仅有1位村书记是上级任命的,其余的均是通过选举当选的,这说明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在任职时间方面,担任了5年及以下的人占27.1%,担任6-10年的人占26.2%,担任11-20年的人占27.9%,担任20年以上的人占18.8%。

二、村书记眼中的乡村治理

农村哪些人最适合担任村书记呢?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界都已经探讨了很多,那么村书记自身是如何看待的呢?根据调查,半数以上的被访村书记认为返乡务工青年最适合,比例高达52.7%,44%的被访村书记认为经济大户最适合,而对于转业军人和回乡定居的离退休党员干部并不看好。

面对错综复杂的农村工作,村书记作为村里的“一把手”,只有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妥善处理好各种棘手问题,才能得到乡镇政府和村民的认可,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村书记的能力包括许多方面,如领导能力、经济能力等,发展是当前农村的首要问题,能否带领村民致富仍是衡量其能力高低的最重要指标,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46.6%的人认为村书记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22.8%的被访村书记认为做事要有民主作风,说明通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村民自治以来,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意识明显增强,现在的村书记要有民主意识,“霸、蛮、狠”的传统管理方式行不通了。

对于搞好农村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仅有9.3%的人认为是乡镇政府,乡镇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权组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政策的落地生根最终还要靠村书记的贯彻落实,可以说,没有他们的积极支持,什么事都做不了。农村有威望的人在村民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仅有13.5%的村书记认可这一群体的作用,而77.2%的村书记认为村干部才是最主要的依靠力量,村书记如此一来村干部,这与村干部干事认真有关,根据调查,除一人认为是村干部做事敷衍了事外,余下所有被访村书记认为村干部做事非常认真,说明被访村书记对于村干部的工作还是非常满意的,这对于实现乡村良性治理无疑很重要。

对于制约村书记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半数以上的人认为经济待遇太低,33%的人认为压力过大,6.7%的人认为缺乏政治前途,也有两人表示怕得罪人。对于村书记与村主任的关系,高达71.1%的被访村书记认为两者关系很难融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50.8%的被访村书记认为村书记与村主任实行一肩挑好,在当前政治体制格局下,一肩挑也许是最优的选项。

进入后税费改革时代的乡镇政府该如何定位,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村书记对此的看法值得思考,5.9%的被访村书记认为应该撤销,22.8%的人认为应该保持原状,3.3%的认为应该保留但弱化,67.8%的人认为应该保留并加强,在大多数被访村书记看来,应该强化乡镇政府的功能,而不是撤销或弱化乡镇政府的功能。税费完全取消后,乡镇政府的事情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了,乡镇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乡村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当前的乡村关系不同于以往,表现出“形强实弱”的特点,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乡镇政府对于乡村具有强大的控制功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深入到了乡村社会的角角落落,实际上这些都是一种假象而已,实际上,乡镇政府很难真正管控乡村社会,其在解决村庄事务中显得力不从心,只有依靠村干部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完成,乡镇干部迁就村干部的现象成了一种常态,调查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当乡镇安排的工作村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有4.2%的被访村书记选择“站在乡镇一边”,11%的人被访村书记选择“站在村民一边”,84.7%的被访村书记表示“看具体情况而定”。

村集体经济是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是村庄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直接关系到村庄治理的好坏,但根据调查反映的情况看,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村办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方面,只有11.8%的人认为有,9.5%的人认为曾经有但现已破产或解散,3.3%的人认为现虽有但处于瘫痪状,高达75.4%的人认为没有。在村办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状况较差的情况下,村集体的收入不可能乐观,90.6%的被访村书记认为村集体没有收入,95.7%的人认为当前村庄治理所需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转移支付,几乎没有其他的来源了,以至于多数村里的财务状况捉襟见肘,4.2%的人认为是村里收支略有盈余,19.4%的人认为村里收支平衡,而45.7%的人认为村里略有亏空,28.8%的人认为村里出现较大亏空。

社会风气的好坏能够反映出乡村治理的软环境如何,但从调查来看,当前乡村社会风气并不是太好,32.4%的人认为一般,35.7%的人认为较差,只有27.9%的人认为较好;在农村治安状况方面,13.5%的人认为较好,55%的人认为不好。对于社会风气不好的具体表现,43.2%的人认为是村民道德素质下降,16.9%的人认为是社会治安得不到保障,1.6%的人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多,16.1%的人认为是攀比成风。

关于村庄治理中村书记遇到的主要困难,9.3%的人认为是没有好项目,13.5%的人认为是缺少技术,19.4%的人认为是缺乏人才,25.4%的人认为是村级债务累累,42.4%的人认为是上级财政支持少。村书记对本村最大的忧虑方面仍然是经济发展方面,高达83%的人认为村民致富门路少,9.3%的人认为是村民思想混乱,5.9%的人认为是村风民风差,1.8%的人认为是村干部的权威下降。

三、乡村治理中的村书记队伍建设

一位村书记讲:“共产党能搞多少年,村书记是关键。”道出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深刻道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书记。由此可见,村书记是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访谈中有村书记抱怨:“现在的村书记三头受气,老婆抱怨,村民怨恨,领导批评,没干头。”问卷调查显示,22%的人表示不想干了,44.9%的人表示干不干无所谓,仅有33%的人表示愿意继续干下去。为了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应重视村书记,提高待遇,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培养人才。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乡村治理形势,必须重视村书记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培养精力充沛的后备力量,让有经济头脑、文化素质高、群众基础好、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充实到队伍中来,如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技术能手、私营企业主等,避免村书记队伍后继乏人。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村书记的培训力度,由于多数村书记的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渠道有限,加大对村书记的培训力度显得十分紧迫,在具体的培训内容上,7.6%的人认为是文化知识,10.1%的人认为是法律政策,33%的人认为是农村实用技术,42.3%的人认为是管理能力,通过培训让他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了解最新市场信息,不断适应变化迅速的社会转型。

二是提高待遇。一方面让村书记在经济上有想头,从调查来看,88.9%的村书记认为工资待遇低,58.4%的人认为待遇较低是制约他们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一位村书记认为:“经济待遇太低,干部还想搞其他事,无法专心工作。”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让其在经济上有想头;另一方面让村书记在政治上有奔头。一位村书记认为:“干一辈子最后还是普通老百姓一个,也不可能提拔。”26.7%的被访村书记认为缺乏政治前途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因此,要适当拿出些名额让村书记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让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

三是把好入口。村书记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要把真正有能力、愿意为村民服务的人吸纳进组织中来。一方面要警惕黑恶势力。黑恶势力是乡村治理的一颗毒瘤,他们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破坏了正常的乡村治理机制,如果他们进入到体制内,就会利用体制内的政治资源谋取自身的非法利益,其带来的后果就会更加严重,不仅会影响乡村社会的价值规范,而且会造破坏乡村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后患无穷。另一方面要防止平庸之辈。村民自治制度是乡村治理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但该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其作为农民参与村庄事务管理的民主形式,自然也很难走出民主的困境,“一人一票制”下选出来的村书记很可能是个平庸之辈。

四是延长任期。一般而言,村书记的一届任职期限为3年时间,这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安排,在3年任期内,村书记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如果干的不好,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损失,因为3年时间毕竟不是太长,村民在下次选举时就可以重新做出选择。然而,根据对村书记的调查,3年任期制的时间安排并不太合适,不利于乡村社会的治理,正如有的村书记所言,“第一年和第三年都在忙选举,真正做事的时间只有1年”,也就是说,3年时间里差不多有两年时间在应付选举的事情,村书记哪里还有心思全身心开展工作,故可以适当延长村书记的任期时间,把3年任期改为5年任期比较合适,如此一来,村书记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做事情。

猜你喜欢
乡镇政府村干部书记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乡镇政府缘何容易“敷衍了事”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读书记
集书记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