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明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09)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外学者就已经开始对外币在华流通问题做研究,这主要以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耿爱德《中国货币论》和郝延平《近代中国商业革命》为代表;而相关专题研究则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献可编著了《近百年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概况》,此外的研究还有梁方仲的《明代国际贸易和银的输出入》、全汉昇的《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总的来说,这个阶段只是对外币在华流通做了初步的研究,且多是在综合性著作中涉及到或者做钱币学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仅停留在宏观视角上,对外国货币的种类和流入中国的途径以及影响没有做进一步的微观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多次出土了16到18世纪不规范及规范机制两种形制的西班牙银币,从而为探索福建与东南亚在历史上的贸易交往提供了实物佐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钱币学研究获得了很大进步,开始对外币的流通渠道、造成的影响做专题研究。陈志明阐述了墨西哥银币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1]陈鹏《从泉州发现的西班牙银币谈起》利用《宋史》和《文献通考》的史籍与菲律宾出土文物的二重证据法,考证了外币流入中国的途径。[2]陈建鹰《关于西班牙银币流入中国的若干个问题》详细探讨了西班牙银币流入中国的问题,西班牙银币流入后中国贸易地位的变化和西班牙银币被切割的问题。[2]赖俊哲、江伟年、张东山《试论16世纪后福建的对外贸易与外国银币的流入》就自20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土的数批外国银币,探索了福建与东南亚在历史上的贸易。[2]
进入21世纪后,有关外国银币的研究进入了专题研究阶段。姚会元《中外钱币交流及西方银元流入对中国货币近代化的影响》从货币流通的新角度,研究了中外经济关系。[3]张宁《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就外币流通的格局、外币流通的半殖民地性、外币流通与与晚清时期的币制改革做了研究,认为外币的渗透与侵略活动经常有密切关系,但根本原因是它们适应了我国货币制度改革的需要,被缺乏货币主权意识的中国人所主动接受。[4]张宁《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流通》还研究了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流通问题,详细地阐述了鹰洋的溯源、形制、流通情况及其所产生的影响。[5]王芳《略论明清时期西洋银币之流入》就国家博物馆藏清代西洋银币荷兰马剑银币、西班牙银币、墨西哥鹰洋、美国银元和英国银元,做了初步的探究。[6]邹晓昇《银元主币流通与上海洋厘行市的更替》以鹰洋在近代中国货币流通中的势力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中外各种银元势力消长变化的态势及其与洋厘行市种类更替的关系。[7]林日杖《五口通商时期的银元风潮与近代中国金融的发展》一文认为,五口通商时期的银元风潮,是这一时期金融风潮的核心问题,它的产生与解决,是中外有关各方为了自身利益进行博弈的结果。[8]公一兵《试论清代福建的白银货币结构》以福建的各种经济契约文书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清代福建地区白银货币的使用状况加以描述,并进而解释中国本土货币制度在外国货币流入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9](P91~116)这个时期的研究开始从外国银币的形制与流通渠道,转向研究其在中国的流通情况,并对其展开了微观分析,充分肯定了鸦片战争前外国货币对中国货币制度带来的正面影响,在研究区域上也开始转向上海地区。
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总数的估算问题。有关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总数的估算,彭信威认为,清末外国银币在华流通的银元数量超过5亿银元。[10](P880)因没有可靠的调查做依据,这只能是偏于保守的估计,实际数字也许高出许多。郝延平则估算为11.9亿银元。[11](P76)其他学者的估算都大致不一样,这给以后外国银币的研究留下了一个难题。
外币流通的半殖民地性问题。清代后期外币的流通,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过去的研究认为,其是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彭信威认为其“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10](P889),张宁认为“由于外币的流通与各种形式的侵略活动间存在很多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上述的观点有着不可动摇的合理性……然而,讨论这一问题又需要采取历史的、具体的态度……外币流行客观上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币制变革的要求,有效交换手段的大大缺乏提高了商品流通交换的成本”[4]。外币之所以流行于清朝后期,主要是因为商业经济的客观需要,没有人在鸦片战争前强迫中国使用外国银元,外币流通只不过是货币制度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
在上述的所有研究里,其研究视角有宏观也有微观,研究区域有大到全世界全中国,也有小到福建、上海、广州等地区,但是对于中国内陆地区却没有过专题研究,只是在零星文章里一笔带过。未来的相关研究应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中国历代王朝在重农轻商思想的影响下,各种官修文献对经济活动记载甚少,而且已有记载中多有刻意整理、修改甚至虚报的情况存在,故而仅仅依靠零散的官方材料,很难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经济问题做出更为准确深入的分析,而分散在民间的各种经济契约文书,作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第一手资料,则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很高的可信度,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民间各种经济契约文书为依托,展开相关分析。大量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各种经济契约文书,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更真实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福建的中国对外经济契约文书收集较为完整,因此,相关研究可以尝试从福建现存的中国对外经济契约文书入手,而徽州地区经济契约文书的大量发现,又将为利用徽州经济契约文书研究内陆地区明清时期外币在华流通后的白银货币结构,提供更为便利的研究条件。
[1]陈志明.墨西哥银币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影响[J].中国钱币,1992(3).
[2]福建省钱币学会.福建省钱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东南亚历史货币暨海上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辑[C].福州:福建省钱币学会,1994.
[3]姚会元.中外钱币交流及西方银元流入对中国货币近代化的影响[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6).
[4]张宁.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
[5]张宁.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流通[J].中国钱币,2003(4).
[6]王芳.略论明清时期西洋银币之流入[J].中国历史文物,2005(2).
[7]邹晓昇.银元主币流通与上海洋厘行市的更替[J].史学月刊,2006(8).
[8]林日杖.五口通商时期的银元风潮与近代中国金融的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公一兵.试论清代福建的白银货币结构[A].刘秋根,马德斌.中国工商业、金融史的传统与变迁:10至20世纪中国工商业、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10]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11](美)郝延平.近代中国商业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