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生态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

2013-08-15 00:49谭陶刘爽于雪
关键词:天井先民古村落

谭陶,刘爽,于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的追求,也是徽州先民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徽州古村落的产生正是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尽可能地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或者改造自然的同时加以补偿。徽州先民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下,按照天、地、物、人保持“循环”与“和谐”的自然规律,逐渐总结出适应自然、协调发展的经验,选择良好的地理环境创建了人、自然、建筑相融合的村落生态环境。

一、古村落生态因素

徽州境内多山多水,按照风水学的理论,多选择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徽州先民在选择理想的居住环境同样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制约,其理想的村落总体布局要求是:前有朝山,后有来龙山,有形如狮象、龟蛇的山把守水口,河流溪水似玉带环绕。

(一)风水理念

北方望族的迁入使得风水理论在人们对安全和兴旺的企盼中得到升华。风水学中关于“气”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生态的观察,从而掌握形势的发展,它关乎到村落的兴与败,家族的荣与枯。而“气”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它必须通过环境的“形”来体现。所谓“气”者形之微,刑者“气”之著。所以,无论是对村落的选址、村落空间的布局、河流的整治,还是宅居中大门的朝向,梁的安装等等,都由风水学中“气说”为重要依据。

(二)宗族意识

徽州古村落是主要聚族而居,团结的意识使得全族上下合力谋取安全和发展的村落环境。宗族意识中的“左祖右社”的礼制思想渗透到村落里各种事务中去,如祠堂的修建、引水工程、宅居的建设以及水口的营建等等,使得村落中的以祠堂为中心的层层相关的空间组织。而宗族中的宗法制度进一步来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和道德准则,有关风水方面的不得擅自动用,后果必然是群起而攻之。

(三)农本主义

徽州地区人多地少,林地多于耕地,田地块小而分散。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宗法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宗族以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义田、学田、公会田等名义占有大量的土地,这部分土地原则上不得买卖,使得土地产权现对稳定[1]。村民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建立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崇敬山水和土地的观念,并使自己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都和土地建立关联,从而导致了徽州古村落村民长久的恋土品格引起的内聚心理。

(四)传统习俗

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徽州古村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力,天道、人道、治道的思想理论体系表现出来仁爱、孝悌、睦族、厚亲等观念处处影响着徽州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建筑营建活动。对于水资源的利用,饮用水、灌溉水、生活用水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定并由宗法制度加以维护,有利于宗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五)材料因素

徽州地区地少而土质贫瘠,不适合农耕的土壤却盛产木材和竹材,从而为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提供了物质基础。现在所见的徽州建筑皆为木构架,外层为白垩灰,既可用来反射太阳光线以隔热,又可以保护木构架以防潮。

对村落建设中具有独特意义的还有石材,如西递村南边的山区中出产优质黑色石料——黟县青,是高档次建筑的象征。西递村的巷道、建筑的石门罩、宅院的八字门墙以及一些牌坊都是大量使用这种石材,所以,“黟县青”成为西递村的标志性特色之一。

二、徽州古村落生态理念

徽州先民充分发挥地理和自然环境的优势,“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利用山水环境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所需,引水修塘,随坡开田;依山就势,筑宅造院,营建宅居安全、功能适用而且景观美好的村落。从村落走向、建筑布局、公共设施等诸多方面,创造了既有徽州地区村落特色的共性,又有不同个性的村落。

(一)保土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保障生存需求的条件。“保土”就是要珍惜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为了生产、生存,徽州古村落在营建过程中从选址到村落布局,都以“保土”为原则,加强耕地保护,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徽州古村落靠山而居既不占用耕地,节约土地资源,又能使得村落拥有充沛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徽州先民尽可能地依山傍水营建村落,由于土地的缺少使得建筑、街巷、宅居,甚至一些夹层空间都要精打细算,合理利用,处处都体现出节约土地资源的理念。村中大部分街巷禁止车马通行,是为了保护村落中铺设路面的石材,所以只保留两三个人并行或供轿子通行的宽度,而一些只为仆人设置的备巷也只有一人肩宽而已。

(二)理水

徽州地区村落一般都会选择靠近湖泊、溪流或者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地方,一是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二是人们生活用水的需求。徽州地区常年多雨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徽州先民充分设置水循环利用系统,收集雨水并加以利用,就是所谓的“理水”。 “理水”主要包括:其一,“靠水而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将“其味贵甘,其质贵清”的水源作为村落选址的原则,认为有水则兴,无水则衰,体现出徽州先民对于水的依赖与利用,相地度势。其二,徽州村落如水源不足或渠道不畅,进行人工引水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引沟开圳,挖塘蓄水,开湖或筑堤坎。其三,汲取充分水源包括地下水和雨水资源,建立灌、排设施。如西递村靠近村口处有一大一小两方水池,大池为洗涤只用;小池是溪水汇集而成,名为“甜堀”,明清时期,它是村中应用水的专用取水点,村民立有村规,不许污染溪水,并立碑刻有对水资源污染的处罚办法,用宗法制度去进行维护。

(三)植树

徽州先民在营建村落时尤为重视风水学,认为“草木繁而气运昌”,所建村落左右护山环抱,山上林木葱郁。徽州地区许多族谱规定“保龙脉,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山林。”尤其是水口处的堤堰是为了蓄水聚财,而堤岸堰边的风水林更是起到“藏风得气”的作用。因而,徽州水口林形成了每个古村落的绿色屏障,遵从“以树木为地之衣毛”、“非林障不足以护生机”的程朱理学[2]。除此之外,徽州先民又非常讲究经济效益,除了山林、风水林之外,家家户户还利用田边、塘边、宅院等空余出来土地种植果树林木,由于各个徽州村落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徽州地区在20世纪以前,植被面积达到70%以上。

(四)节能

徽州先民在选址上的遵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使得整个村落在总体设计上可以利用充分的自然资源,常年享受到充沛的阳光。同时由于背靠大山,使得山风绕道而行,躲避了寒风的侵蚀,祛除了潮湿。徽州古村落的天井是最具徽派建筑特征的元素之一,天井的生态节能用途一方面可以通过光线二次反射,减少了眩光的作用,保持室内光线的柔和度;一方面能够将雨水引入水缸中或汇集在地下水池,加以明矾澄清作为饮用水;另一方面由于天井狭窄的外部空间使得开敞的厅堂空间加快空气流动,谓之“拔风”,造成通风的效果。

三、民居建筑的生态功能

徽州民居的营造充满了对风水理念和宗族意识的崇敬,通过对宅居的生态功能的设计,追求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一)采光

天井位于正堂前,呈长方形,面积一般不大,宽度和开间的尺寸相当。由于徽州民居室内的设计受到当地气候、传统观念、风水学等影响,其四周被围合面所封闭,只保留一些小窗造成室内采光条件较差。天井的引入使得徽州先民在抵御外部恶劣气候及人为伤害的同时又享受到阳光的照射及新鲜的空气。天井的长度一般延伸到两侧厢房的窗户中轴线上,方便光线入室内。由于天井的使用使得厅堂的采光效果更好,一方面厅堂成为最重要的室内交往空间,另一方面将数个建筑单元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节约土地的作用。

(二)通风

国外建筑专家将建有天井的徽州古民居,称为“会呼吸的房子”。徽州古民居主要的是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开阔的厅堂空间及厅堂前后狭小的天井空间加快空气流动,形成“拔风”的作用,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其次徽州古民居天井都不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从而形成了民居内部的室外凉爽空间,也促成了冷暖空气的流动。

(三)排水

徽州古民居的形式和构造受到风水学的影响,尤其是天井的营建更为重要。天井作为徽州古民居的室外空间,承载着上接雨露、下接地气,是自然与宅居的垂直维度的沟通。徽州先民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自然落下的雨水是一定要留到自家的天井中,所谓“得水为先,藏气次之”,而且徽商一直都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天井也就成为具有聚财的含义,成为“四水归堂”[3]。天井通常要比厅堂地面略低,以青石板铺设,下面为架空层,具有一定的储水功能,连通暗置的排水系统。将宅居内各处的废水汇集到主天井的蓄水池中,再由专门的吉向开口排入公共巷道中的排水网络中,由于徽州古村落地下排水渠道的曲折蜿蜒,使得财水“曲则留而不去”。

(四)实用

徽州民居建筑方正,以完整的墙体来限定作为建筑主体的三合院的组成。由于徽州地区自明清以来土地资源就十分匮乏,所以在进行宅基地的划分时分土必争,造成了一些用地很难形成规则形态,为了保证主体建筑的规整,一些不规则的用地就灵活地充当各种院落。“有机随机”、“无法有法”是徽州古村落宅院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家庭生活、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乃至消防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村落民宅的前院紧靠大门连接出入的街巷,徽州先民将花卉盆景、砖雕石刻、隔墙漏窗等来进行点缀前院空间,突显主人的品味。有些前院的外墙里侧还增加一层木质墙板,类似于现代家居的木墙裙,不但可以防潮,还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如果有人挖墙打洞,便会触及木板,发出响声,居住在专门设置停放轿子的轿廊两侧的保镖和男仆就会做好擒贼的准备。院落中边角料的设计经典当属宏村承志堂,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将水圳引入并掘成一小水塘,使得古朴的院落充满了灵气。

四、新农村的生态住宅设计设计原则

中共十八大宣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新农村住宅量大面广,是城乡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更应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住宅。

新农村生态住宅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特性,增加村民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共生

新农村生态住宅要学习徽州古村落的住宅建设“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以保护生态环境,重视气候条件及生态资源、住宅周边环境生态系统平衡为设计原则。因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在建设新农村住宅时,应充分利用每一块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良田,可适当的增加建筑层数。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开窗要适当,保证室内自然采光以及自然通风。新农村住宅的可采用被动式太阳房,采用集热蓄热墙体作为外墙,此技术尤其适合于阳光充足且燃料匮乏的西北地区。

(二)节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建立无污染生态新农村住宅利用可循环利用以及再生材料,吸取徽州古村落民居在营建中顺应自然或者虽然改造自然却加以补偿,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注意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各项资源,使用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应用地域性的自然建筑材料以及当地的建筑产品,提倡使用无害化加工处理的再生材料,形成重视局部生态平衡的天人合一生态观。

(三)绿化建设,环境景观化

新农村绿化建设根据用地布局和现状绿化的特点,结合生产经营统一安排,使其形成综合效益好、富有自然风光和各具地方特色的绿化系统。一方面绿化建设可遮荫覆盖,调节气候,另一方面可以净化空气,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注重宅周边及宅内庭的绿化建设,增加绿化面积,并充分利用墙面、屋顶、露台、阳台等,扩大绿化覆盖,同时提高绿化的质量,结合生产,创造财富。

(四)建立良性再生循环系统

新农村建设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污染物,应通过各种手段对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进行降解或做无害处理后排出。注重住宅的更新和再利用,充分发挥住宅的使用可能性,通过技术设备手段更新利用旧住宅,对旧住宅进行节能化改造。为了改善新农村小气候应多采用多种绿化手段,加强水的循环利用,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建立良性再生循环系统。

[1]单德启.安徽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刘海涛.花园与庭院风水植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春雷.社会文化因素与晋商、徽商明清聚落空间形态探析[D].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1.

猜你喜欢
天井先民古村落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培中古村落文化
雨天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校园的天井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