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亮
(安徽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Jean-Denis Vigne认为,猫和人类建立起关系应该始自一万年前甚至更久的农业社会发展时期。人类意识到猫是降低鼠害的有效手段,于是猫逐渐成为人类的伙伴。与此同时,猫也作为人类的情感寄托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比如,艾略特的诗作和舞台剧《猫》中,猫就成为令人敬畏的主角[1]。猫也是中外动画作品中普遍出现的形象。美国有风靡数十载的《猫和老鼠》,中国有人尽皆知的《黑猫警长》,日本有人见人爱的《龙猫》。同属以猫为主角的动画片,中、美、日的创作有何差异?笔者将从发展概况、盛行的缘由、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猫动画”的发展等方面展开思考。
1919年,在《猫的闹剧》中,世界最早的卡通形象菲力猫诞生。在这部黑白无声电影中,一只笨拙的黑猫以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引人捧腹大笑。1939年制片人弗雷德·昆比、导演约瑟夫·巴伯拉和编剧威廉·汉纳创作的《猫和老鼠》,在动画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深深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观众。片中,又瘦又馋的猫汤姆与聪明的小老鼠杰瑞斗智斗勇,而总是以失败告终。1978 年诞生的加菲猫,厚颜无耻、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但又天真坦诚、逗人喜爱。
1969年日本的藤本弘与安孙子素雄创作了至今仍风靡世界的《哆啦A 梦》。口袋里总是有神奇宝物的机器猫来到总被欺负的大雄家里,每当大雄遭到欺负的时候,机器猫总能从自己口袋里找出各种各样能帮助大雄的工具。1974年,清水侑子设计了一只没有嘴巴,脸蛋圆圆的,左耳上扎着一个蝴蝶结,还有一截小尾巴的小猫咪——Kitty猫,这只简单的小猫咪迅速风靡日本。1988年的《龙猫》中,宫崎骏充满想象地描述了只有孩子才能看到的TOTORO 以及猫巴士[2]。
我国最早的猫动画是1950年出品的《谢谢小花猫》,片中小花猫腰扎皮带,直立行走,勇敢地与老鼠作斗争。1979年的《好猫咪咪》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老鼠怕猫,那是谣传;壮起鼠胆,把猫打翻;千古偏见,一定推翻。”这段经典台词也陪伴了70后和80 后的童年。1984 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制作的彩色系列动画片《黑猫警长》,成为80年代动画片的经典。1994 年的《蓝皮鼠大脸猫》中的大脸猫则憨态可掬,又馋又懒,喜欢抛头露面,却又胆小怕事,但有什么说什么,决不虚伪。2000年的《蓝猫淘气三千问》以“知识卡通”的艺术创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是中国成功运作动画片的典范[3]。
猫独立、敏锐、从容、优雅、温顺,亲近而不黏人,离别时悄无声息。猫多样而独特的性格特征,使其成为众多动画创作者所钟爱的形象。
猫性格的多面性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各不相同的想法。从建国初期的《谢谢小花猫》到2000年的《蓝猫淘气三千问》,我国动画作品中的猫有着不同的性格。在动画作品中,创作者可以利用猫的性格特征,来渲染、强化片中各种人物的个性和形象,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与性格特征。日本动画中,帅哥和猫一起出现,会使慵懒的人物形象更加慵懒,孤傲的更加孤傲,神秘的更加神秘。总之,在动画中帅哥与猫的搭配无论在哪里都不会有违和感,即使那只猫突然不见,也是理所当然。猫不只适用于塑造男生形象,作为一种生性温和的动物,它可爱、讨喜,高傲优雅之中又带有一点邪气,也被一些动画用于塑造女主角的不同性格。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龙猫,它虽然看上去硕大无比,让人有种恐惧感,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它那肥胖的形象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女主角的天真可爱也与龙猫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凸显了各自的性格特征[4]。
各种不同风格的大胆设计,将猫形象赋予了各异的人物性格,使其在动画片中直接表达人类的思想意识。当今社会中人们出于某些原因而不便提及的话题,被动画中那看似憨态可掬实则机智聪敏的“傻猫”幽默风趣地传递了出来。猫的这一性格特征,也为其赢得动画创作者的青睐加了不少分。另外,科学研究表明,猫比其他动物更容易唤起人们的爱心,这让很多动画创作者都愿意在其作品中描绘猫,而不是其他动物形象。
综观中外动画,有不少作品都采用过猫形象,这些猫形象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地域和时代的特色,也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特征,不同国别的猫形象体现的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的黑猫警长、蓝猫、虹猫等基本上属于拟人化形象,即人的身体上长着一张猫的脸,其所作所为也完全是人物行为。美国动画中的猫基本上是写实的形象,但并不妨碍它有人的思想和语言。日本动画中的猫形象则既不同于人也不同于猫,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如,龙猫是宫崎骏家乡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他完全凭想象将它画在纸上,进而用于他的动画创作;而机器猫则体现了二战后日本电子产业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
国外猫多以形体动作和表情见长,国内猫则多靠对话语言塑造。《黑猫警长》用对话构成了完整的情节发展链条,我们的观念是好的动画作品应该寓教于乐,因此就需要相应的情节载体。而在《猫和老鼠》中,虽然猫和老鼠语言上没有交流,但是动作设计得很搞笑,猫永远抓不到老鼠,很笨,很惨,有时候还有点可怜,但总的来看并没有多少情节。对低龄段儿童来说,这些动作表演性强的动画片也许更适合他们,毕竟,语言有国界、有深浅,而肢体动作无国界,儿童一眼便能看明白。
我国动画中的猫性格也往往较为单一,不是正义感十足,就是柔和、乖巧。相反,美国的猫形象总是活灵活现,搞怪夸张,带有十足的“美国范儿”。强调礼教的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国思想界两千余年,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仍然对本国人民的思想情感以至于动画创作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5]。我国动画中猫鼠对立曾经十分严重,说理色彩过于强烈。仅仅有数百年历史的美国则是一个大熔炉式的社会,移民聚集交融产生的历史使美国人开放、乐观、自由、不畏强权、阶级意识淡薄。相似的情感也在美国动画中得到体现。在美国典型的猫动画《猫和老鼠》中,猫和老鼠虽然经常你追我赶,体现为对立的关系,但并不像我国的猫动画中体现得这么尖锐、不可调和。在这里,猫和老鼠更像两个分不开的朋友,双方都有占上风的时候,也都有落败的时候。相比较而言,老鼠作为弱者击败猫这一强者的情节反而更多。
动画的核心归根到底还是在故事上,只有拥有较好的故事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宣传推广和开发。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国本土的猫动画创作还有待发掘,不能让美、日动画中的猫和其他形象占据我们的银屏。对中国动画人而言,应该提高国产动画的产品质量,努力做出我们自己的风格,创造出贴近中国观众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的猫动画,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经典动画明星。
[1]段佳.世界动画电影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
[2]王传东,艾琳.动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先云,孙亮.自然动画:中外动画片比较研究的一个视角[J].世界美术,2011(2).
[5]孙立军.中国动画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