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勇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蚌埠 233030)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相较于皖南丰富的自然资源,皖北山水自然资源匮乏,历史文化资源又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得南北旅游发展差距拉大,显现了“南热、中温、北冷”的旅游格局。凤阳明初文学蕴藏丰富,其吟咏风景、名胜、历史遗迹的诗文是旅游业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旅游本身资源不足,作为旅游载体的文学资源若不被重视与利用,将严重影响凤阳及蚌埠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凤阳在明代地位特殊,吸引了大批文人,《明史》有明确记载的名人就达94位,其中,著名文人就有10多位,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苏伯衡《苏平仲集》,高启《槎轩集》,杨基《眉庵集》,徐贲《北郭集》,张羽《静居集》,贝琼《清江文集》《吴伯宗集》,唐肃《丹崖集》,乌斯道《春草斋集》《蓝仁诗集》,余尧臣《菜迈集》,顾德辉《玉山草堂集》《明太祖文集》,等等。其中,吟咏凤阳风景、名胜、历史遗迹的诗文非常丰富,以《凤阳晚春》《题水帘洞》《皇陵行》《凤阳飞楼》《思秋三首》《龙兴宝刹》《早春寄黄仲真》《次韵方文敏秋兴五首》等最有代表性,成为凤阳的宝贵资源,具备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朱元璋将凤阳定为中都,在凤阳兴建了大量建筑,留下了诸多旅游资源。然而,随着京都地位的取消,这些旅游资源逐渐消失,最为著名的明中都城也只留下一片残砖断瓦,而汤和墓、曹姑坟、杨王墓、汪小姐坟等,则或被废弃,或被掩埋。这些旅游资源的原貌已经不能再现,很多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了。贝琼《中都集》就记录了明初凤阳城市概况、文人在凤阳的故居以及他们的生活,如《环碧堂记》《学古斋记》《具庆堂记》《旅轩记》《巢云对》《东轩记》《杏田记》《四清堂记》《归耕处记》《巢居记》等[1](P22)就描述了环碧堂、郭审言读书之所等数十处名人居所,这些记述详细,为读者清晰地展现了相关景观的原貌,是修缮与开发这些景观极为有效的依据。
以文学为蓝本开发新的旅游景点的做法早已有之,如三国城、大观园、花果山等,这些以文学名著为蓝本的景点开发非常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利用明初诗文开发景点的成功案例也层出不穷。朱元璋曾写过一篇《阅江楼记》,这篇作品只是想象之作,但描写逼真。600年后,南京市政府依此作品新建阅江楼,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凤阳明初文学涉及旅游的诗文丰富,具备广阔的开发空间。《龙兴慈记》记载了红罗的故事,而红罗为朱元璋带来了好运,成为御用制品,完全可以开发为旅游纪念品。此外,蒲松龄《凤阳士人》、胡文璧《登庄子台次前韵》、贾应龙《登逍遥台有感》、宋濂《题水帘洞》、黄序《禅窟洞口》等,记载了长寿仙彭祖、濠梁观鱼、庄周梦蝶、董奉成仙、两虎守婴等故事。对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理应加以整理,开发新景点。杨基《至钟离发书寄婉素》、蓝仁《悲流人》、徐贲《茅堂》、唐素《淮上清明》等,不仅描绘了凤阳当时的风景,还记录了移民者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心理状态,这些移民生活遗迹可以作为移民主题来开发,打造凤阳移民特色景观。
宋濂、刘基、高启、唐顺之、李梦阳等都到过凤阳,写下了大量诗文。贝琼在《凤阳晚春》中细致描绘了凤阳美景:“愁闻杜宇还催客,老向钟离又过春。洞隔水帘迷绝境,山名云母忆仙人。牛羊自放空村晚,燕雀交飞甲第新。载酒看花同一适,百年蝴蝶梦中身。”[2](P175)而柳瑛《中都杂咏十二首》则对凤阳景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归纳为十二景,促进了旅游地形象的形成。在民间文学方面,凤阳也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明清时期,长淮卫街是全国闻名的灯谜之街,朱元璋多次参加长淮卫的谜会,兴建灯谜馆。灯会内容极其丰富,寓意深远,具有增益智力、陶冶情操的作用。将灯谜与猜谜活动融入旅游当中,不仅能够丰富旅游项目,增强游览者的参与度,更能提升景点的内涵。
优美的诗篇及名句具有广告宣传作用,“文传景名”的现象非常普遍。苏轼《濠州七绝》与苏辙《和子瞻》将凤阳零散的景点“打包”宣传,很好地展示了凤阳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郭震以《濠梁八景》加以概述,柳瑛《中都杂咏十二首》将明中都与濠州旧城两地景点进行整合,突出展示了凤阳景观。凤阳民歌作为凤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初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响遍全国大部分地区,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作用。如今,凤阳民歌尤其是凤阳花鼓以全新的内容在全国各地流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歌咏凤阳景点,达到正面宣传凤阳旅游的目的。
凤阳地区的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但从文学角度去开发旅游产品则近乎空白,丰富的文学资源除了少数分散于宣传册之中,大多仍深藏于典籍之中,不为大众知晓。与其他地区对文学资源的开发程度相比,凤阳地区的文学资源开发尚处于萌芽状态,除了与朱元璋相关的景点得到了开发外,其他如宋濂、刘基、高启、唐顺之、李梦阳、杨士奇、贝琼等文人及其作品资源都没有得到挖掘。如何把文学资源开发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这就需要对文学旅游资源进行整理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依托,针对文学资源的具体形式进行别具匠心的创意设计。
搜集、整理凤阳文学作品。要高度重视旅游业和文学的互动,大力整理文学资源。有了系统、全面的文学资源,才能开发新景点或提升现有景观的文化品位。文学资源的整理,包括对在凤阳或到过凤阳的文人与名人进行统计,对有关凤阳的诗文进行整理。除了关注朱元璋、朱有燉、宋濂、刘基、高启、唐顺之等重要人物外,其他诸如贝琼、陶允嘉、蓝仁、徐贲、唐之淳等文人的作品也要细致搜集,这些文人的作品以及关于他们的记录都是宝贵的文学遗产。
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开发文学景点或纪念品。对文学景点的开发,应该紧紧抓住文学作品,结合现有景观,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一是充分利用文学的记录与创造功能,恢复、修建或新建文学景观。如贝琼《中都集》中记载的文人故居,其记录详细,完全可以据此加以整理,建成景点。二是充分利用文学资源,赋予现有景观文化内涵,如通过对朱元璋《龙兴寺碑文》《皇陵碑文》等的解读,在碑文的引导下加深对龙兴寺、皇陵的认识,提高游览者的美感体验。三是利用传说故事拍摄影视作品,或制作具有参与性的实景演出,打造全新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参与。四是设计与制作旅游纪念品。凤阳花鼓、凤画、龙兴寺地藏王菩萨肖像、木鱼、狼巷迷谷石头、红罗等都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
以文学为导向,宣传凤阳景点。凤阳景点的宣传对旅游地的开发非常重要,文学是非常有效的宣传资源。第一,宣传凤阳文学,宣传凤阳景点,传播旅游信息。明代凤阳文学佳作迭出,明代文人以文学描写的笔法,详尽地记载游历或旅途见闻感受,记录了大量凤阳景点。第二,以文学为基础,设计制作导游词与景点推介说明,加强对旅游工作者的培训,提高旅游工作者的文学素养,彰显凤阳文学旅游资源的魅力。第三,以文学为蓝本制作影视作品,开播专门用于旅游宣传的频道或栏目,通过影视艺术再现文人形象和著作。
[1]贝琼.清江文集[A].钦定四库全书[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2]支德君.千年沧桑凤阳歌[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