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3-08-15 00:45林成金黄发友
关键词:大学班级政治

林成金, 黄发友

(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大学班级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向上的大学班级文化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特色和本质,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它来统领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时代赋予当今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

一、加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1]。积极的大学班级文化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锻炼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深层次的是通过对精神领域的熏陶,引导班级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历史使命和担当,胸怀远大理想,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班级的培育和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端正班风学风、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一个民主、文明、和谐、进取的集体,引导全体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在大学生的内心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和心理准则,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在外部诱因出现时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内化为矫正大学生行为的“软约束力”。通过班级文化“软约束力”的熏陶、感染,促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统一到班级的目标上来,进而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习惯,内化为自觉要求[2]。

(三)引导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班级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大学班级文化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班级是确认学生社会角色的场所,班级群体对某一个体能力的认可,将使其享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体验到自身的尊严和价值,从而不断强化其内在的需要。大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引导下,实现知识的拓展、情感的管理、思维的创新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在建设共同的班级文化中塑造健康人格,同时也在为自身健全人格的形成创造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只有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中学习、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拥有健全人格。

(四)激发大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大学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它是被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个体文化的集合,但绝不仅仅是个体文化的简单拼凑,为大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文化环境和氛围。大学生追求自由、渴求新知、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的特质通过班级文化的协调、整合,形成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大学班级文化预示着大学生未来能力和智慧的发展,推动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蕴育着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因。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还需加强

“到目前为止,而且即使在将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都一定会是大学生接受正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3]改变的只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与现实脱离的现象,如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道德滑坡、腐败受贿、分配不公等问题没能得到有说服力的解答;二是部分思想政治课老师没能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讲解透彻,使涉及的思想精髓变得味同嚼蜡;三是当前教学条件不能很好满足大学生所期望的实践教学方式的要求,降低了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班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不能很好地内化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驱动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明确的成长成才目标。在班风建设方面,选课制、学分制的推行打破了以往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管理模式,淡化了大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可度;热衷于学生会、社团等跨年级组织,弱化了班级的凝聚作用。在学风建设方面,低年级学生因热衷社会活动而“无暇”学习,高年级学生因沉浸网络世界而虚度光阴,“60分万岁,少一分有罪,多一分有愧”的自我要求不在少数;由于就业等现实压力,部分大学生盲目地加入“考证”大军行列而忽视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三)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意识淡薄

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在生活上依赖性强,思想不成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独立意识强烈、人格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少数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部分大学生只是感性地觉得自己热爱或者应该热爱班集体,在具体行动上却是大打折扣。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面临极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对不良思想、行为产生认同感。

(四)综合科学的评价激励体系亟待建立

在传统观念和实际国情的影响下,我国教育一直沿袭僵硬的应试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片面地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个性的理解误区,影响了班级活动的开展和班级自我教育的实效性,对班级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一方面,学习深造、评优评奖更多的只以考试成绩论成败,鼓励大学生好学上进,忽略了大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转型期,应该倡导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对个性的认识模糊且存在误区,严重影响他们自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班级文化建设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保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科学性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实际问题和困难,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二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注意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前沿,合理吸收交叉学科和横断学科的新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适应大学生的认知需求。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懂得理论传播的策略,不只是学科理论体系的灌输,更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科学的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以鲜活的生活实例或经验性的详实说明更好地实施理论传输。

(二)确立贴近实际的共同目标,凸显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级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它使班级具备集体的特性,对班级成员的行为产生凝聚和指引作用,增强集体的向心力。首先,大学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一方面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遵循教育的内在逻辑规定[4]。班级文化建设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理性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辩证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面临的挑战,为将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而努力学习。其次,以生为本,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贴近他们的思想脉膊。根据大学生的思想需要设定班级共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突出大学生的权益主体地位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要培养和呵护优秀学生,以形成班级的特色和优势,并引领班级良性发展。但是一般学生更值得关注,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再者,班级文化建设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由教育者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班级成员的内在动力。大学生利用自身思想观念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经常性地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与行为,并主动接受、调整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三)培养探索求异的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当今时代,人是真正的主体,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而改革创新是推进发展的重要推力。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大学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是树立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建立综合科学评价激励体系。在正确引导班级主流文化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以利于他们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让大学生明确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正确引导他们与时俱进,勇于挑战困难,擅于开拓创新。三是组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调动大学生探索创新乐趣的作用,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能力[5]。

(四)建立突出自主的管理模式,保障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班集体得以实现自我管理的有力保障。首先,辅导员或班主任作为大学班级建设的直接教育者,对学生的管理应该在指导层面,即赋予的是引领班级文化的主导思想和建立良好班风学风的方法措施,而不限制学生自主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更不能放任自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其次,悉心选拔、指导和培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作为教师与学生联系的纽带,必须有奉献精神、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平时要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和善于激励,鼓励学生干部勤于思考、敢于尝试和善于总结,充分发挥他们的核心模范作用。再次,落实和完善导师制,形成纵横交叉的立体育人机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指导他们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最后,转变师生观念,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保障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3-5.

[2]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6):221-224.

[3]孙颖,等.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5.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7.

[5]李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思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1):30 -34.

猜你喜欢
大学班级政治
“留白”是个大学问
班级“四小怪”
《大学》
班级英雄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